搜索
黄蔚东的头像

黄蔚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5
分享

《妈妈纳的千层底》

《妈妈纳的千层底》


          文   /   蔚东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走得正,站得稳,踏踏实实闯天下…… 

        在我的记忆里,是穿着妈妈纳的千层底鞋长大的。


        在我的家乡,女孩子从小就学针线活,纳鞋底,绣鞋垫。那个年代,没有塑料鞋,也没上街买过鞋穿。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就是由母亲用一些废布料,加上米粉糊,一层一层地进行粘贴,既要贴得平整,又要贴得牢实,等晒干后,剪成婴儿脚大小的底子,再用棉花自己纺织的棉线,把鞋底一针一针的缝合。因为是婴儿穿的,鞋底是软的,没有加其他的硬质物,鞋邦子也是用稍大的,好看的,带花色的布料做成。就象靴子一样,一双高帮的鞋祙就完成了,既当鞋子,又当祙子。


        稍大一点的孩子,也就三五岁吧,鞋子就又不一样了,那鞋底就换成硬质的了,说是硬质的,其实,就是用我们当地湖水沟渠里生长的一种草,一般长到一米多高,扁形的,叶片中间是网状的,用手一捏,叶片会有弹性,等到秋天的时候,这种草便老了,都变成了金黄色,我们当把这种草,叫着茅草。茅草成熟后,人们就把它收割回来,分别裁剪成近两种长度不同的规格,长的约一米,短的约五十公分,然后,一片一片的编织成长一米,宽五十的草席,把编织好的草席叠放整齐,放到一块,用一木板上下夹住,把上面压上石头,使草席平整,结实。压上个三五天,就将自制的米面糊,涂在草席的面上,铺上一层薄薄的丝棉纸,均匀的刷平,草席的两面都得铺上丝棉纸,然后风干,一块块做鞋底的硬质垫就完成了。




        鞋底垫层就由母亲及女人们来发落,每一个大人,小孩的脚的大小不同,得根据脚的大小来裁剪垫层,料下好后,就再用米粉糊,涂在垫层的上面,用一些废布的边角料进行填充,一层米糊,一层布料,垫层上下双面都得以相同的方式涂层。大约要涂八层布料。等鞋底干透了,鞋底就算成型了。然后就用针线缝纳。



        那个年代,没有电灯照明,纳鞋底的人们,都是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完成的。也有把鞋底和相关的东西带到田间地头,趁休息的间隙,就赶紧纳上一会。开工了,就收起来放着,一双鞋底纳好,得要十天半月。那还是动作快的。想想那种辛苦的滋味,泪花儿就钻出来……


        一双鞋底纳完后,就开始剪裁鞋邦子了,剪裁鞋邦子是很讲究的,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瘦了不行,肥了也不行,得依照每个人脚的肥瘦来下料,还得有好看的式样,符合时代的潮流。那个年代,布料的颜色,一般只有黑色,灰色和咖啡色。做鞋邦子一般选黑色,也有选其他颜色的。而且,还要牢固一点,耐磨性好点的。鞋邦子剪裁好了,还得包边,打扣等等。多道工序完成后,再将鞋邦和鞋底缝合好,一双新鞋就算完成了,新鞋一般都留着过年时穿,平时都收拾好。俗话说:惜衣有衣穿,惜粮有饭吃。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双又一双的布鞋,伴随我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走出了我的成长之路。




        如今,我很少能穿上这种布鞋了,因为,妈妈不在了,也没有多少人再把这传统的技艺传承着。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各种适合时令的鞋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人,为了一双奇特的鞋子,不惜委屈自己的脚,硬是把脚塞进鞋子。那难受的形态,无言以对。




        人的一生,就得选对适合自己脚的鞋,才走得远,走得舒坦。我也穿过不同的鞋制品,但我永远也忘不掉那曾经穿过的布鞋,那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是她辛劳的成果,是她无私的爱,让我们站得正,走得稳。脚踏实地,走完一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