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蔚东的头像

黄蔚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30
分享

《榨油坊的故事》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这样写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是对油菜的描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离不开食用油,烧菜烹饪,煎炸爆炒等等。

 六十年代初。在我的家乡,以生产大队为单元的榨油厂就建立了。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个榨油厂。油厂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每个生产队抽派的人员,大多是男劳力,女劳力也就一两个,要么当会计,要么在伙房做饭。一个油厂也就二十来个人。

 初期榨油厂的设备,都是木制的,以桑树木,杂木为原材料。木质要硬要细。其它的木材承受不了撞击打压,也就榨不出油来。榨油床都木匠精心打造。

其结构牢固,木匠采用的古老工艺,那工夫也是堪称一绝。看上去显得有些粗糙,但都是原生态的。

我的家乡是棉产区,以食用棉籽油为主(棉油),也有少量的菜籽油和芝麻油。每年的棉花上市后,棉花加工厂就开始轧棉花了,棉花籽就被脱离出来,轧花厂经过统计,一个生产队出售了多少斤棉花,返回多少斤棉籽,棉籽就分批运回到榨油厂,集中榨油。

那个年代,食用油得按人口分配,一家几口人,一口人一个月几两油,油的分配得按月去油厂排队供应。还得等油厂的通知。最早的记忆里,每个人一个月的油只分配三两。

记得我刚小学毕业,踏进初中,我父亲被指派到榨油厂去干了一年。上初中的学校离我家有近三公里。每天放学回来,都要路过榨油厂,随便就到父亲榨油的地方去玩。看到油厂的一班人大部分都是赤膊上阵,干得热火朝天。每年榨油的季节,都是从十月底开始,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就结束。大约有三个月的空档期。下午放学后,就到榨油厂去,还可以在榨油厂吃顿饭,一顿饭两毛钱。

曾记得,榨油坊的榨床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长度要达到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40公分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30斤重的油锤(石头凿成长方体),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刚开始撞击还比较轻松,随着挤压的密度逐步增强,撞击的力度就越来越大。于是,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娄娄金黄清香的油,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榨油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工序较多,每一道工序都得掌握

恰到好处。

一、粉碎炒干。将运回的棉籽进行脱壳,将棉壳与棉籽心分离开。将棉籽心粉碎,放入灶台大锅之中炒干,棉籽壳就是燃烧的好料。棉壳燃烧的热量刚好与翻炒的棉籽心所需的温度搭配,炒干的标准是香而不能焦,把控制好灶台火候的大小是关键,这关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纯的油,由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操控。

二、薰蒸粉末。棉籽心碎成粉末之后用木甑放入大锅蒸熟,大锅的口面上,有一块大锅盖,锅盖上挖有两个圆孔,圆孔四周用小方木围成一个正方形,并用钉子钉牢。木甑刚好搁在圆孔中间,就不会挪动。两个孔各放一个木甑,一个木甑一次蒸一个饼,每一个饼的料必须用秤称好。不多不少。大约需蒸2分半钟,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气冒出,但不能熟透,熟透了油就榨的不香。由一个老师傅掌握。

三、出甑做饼。将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垫底圆形的铁圈之中,铁圈得用四个对齐,铁圈里用稻草垫底,稻草都是通过筛选的,长短均匀。然后拧成圆形的草盘。将蒸熟的棉籽心粉末倒进铁圈内,然后一个人光着脚顺时针方向踩紧,边踩边将溢出铁圈的稻草向中心扣压,人在踩压时,必须双手握住上方的缆绳,以缆绳为中心点,自然旋转。便做成胚饼,胚饼上架前,还得取掉两个铁圈,一块胚饼也只要两个铁圈。一榨50个饼,从蒸粉开始到完成50个饼约花2个多小时。

四、装饼入榨。将胚饼装入由四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胚饼在拖运的过程中,得将铁圈用铁杆均匀的分开,一块胚饼分成三等份,装槽后一看铁圈的分布,如果每个铁圈的距离不相等不均匀,还得再次调整,直到分好为止。在榨槽的右侧装上木楔,木楔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木。方木撞针 (木进)的撞击头部,用一个铁圈扣住,以防撞击时破碎。

五、拆桩出榨。大约经过2个小时左右,油几乎榨尽,就可以出榨了,出榨的顺序,先撤“木进”、再撤方木桩、最后撤饼。饼撤出来后,还得在一根园木桩上敲打,将饼上的铁圈震打下来。震打时,还得把饼翻过来一次。

 六、集油入缸。将榨出的油转运到大缸之中,并密封保存。为防止灰尘,老鼠蚊虫之类的东西掉进缸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储存的仓库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不漏雨,不落灰,由专职保管员看管。安全保障还是做得很好。以上工序就是一个较完整的传统榨油工艺,用这种木制压榨机里榨出的油与机械压榨的香油有很大的不同,它颜色金黄且味香,热度低,缸底没有沉淀物,而且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菜油要长。

八十年代初,这种老式的木榨油床就逐渐淘汰了,设备都改成了人力液压榨油机了,既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出油效率。但工艺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减少了一些繁琐,不至于那么原始了。操作也方便了,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乾隆皇帝曾有诗写到,《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改革开放后,承包经营的农业模式给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棉花的种植也越来越好。自己的棉花出售后,棉籽也返回的多,农民将棉籽单据交给榨油厂。就可以在油厂兑换棉籽油。每家每户的棉籽油,都是用大缸装着,一百多斤,几百斤的很普遍。家家不愁没油吃。

 四十多年过去了,传统的榨油厂也消失了。但榨油厂的一幕幕场景,还在记忆里保存着,每当回想那油香飘飞的时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纯朴,自然,而又留恋的生活,可能再也难得一见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