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蔚东的头像

黄蔚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6
分享

《茶场里的姑娘们》


原创/蔚东


    茶场,一般人都是知道的。茶场其实就是茶园,为什么叫茶场呢?话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982年,我离开家乡,踏进军营,军营在离家乡近千公里的浙江小县城。浙江多地都盛产茶业,是全国茶叶生产最多的省份之一。地域分布不同,生产的茶叶也不同。最有名的西湖龙井,竹叶青就是我知道的那个年代的名茶。时间过去近四十年了,浙江茶叶的品牌有许多,我没有统计过,不便一一道来。

     我们驻地的西边,就是茶场,出了营区大门,就能看到茶场。满山遍野的茶叶树绿油油的,阶梯式分布在小山坡上,因地属丘陵地带,山也不高,海拔五十米左右,以黄土为主,少见石头。每年的采摘季节,部队的官兵们都会背上军用挎包去茶场帮助采摘茶叶,有的战士根本就没见过茶园茶叶长什么样,我就是如此。第一次进茶园很新奇,什么也不懂,怎么采摘,采摘什么样的,模糊得很。不过,现场有茶场的师傅们教我们,一看就会,当然,战士们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对劳动的技巧也不尽相同,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采摘,称重,统计数量,至于质量方面,我们也分不清楚,有的采摘嫩芽,有点就掺杂着老叶,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的负责运送到茶场的加工厂。一个上午,一个人也就采摘十来斤。

      茶场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座落在茶场的中心位置,有一条通往外面的水泥路,茶厂的房子都砖混结构,盖着青色的机瓦,有茶叶加工区,生活住宿区,有家庭套房,也有集体宿舍。

茶叶加工厂叫虎山茶厂 ,生产茉莉花香型的印花茶,每到茶叶生产加工的季节,茶厂的茶叶香味和茉莉花的香气就弥散到周边。 茶场其实是一个农场里的分场。农场分有水稻队,茶场,桑蚕队三个部分,茶场的面积最大。我们部队就分两季支农,春季采茶,夏秋之交收割稻谷。每年如此,已经形成一个传统。

       记得82年收割稻谷时,有一名战士因天气太热,到稻田中间的堰塘洗脸,一不小心滑入水中,呛水而死。部队调动大批力量,分批次下水打捞战士的遗体,最终将遗体打捞上来。这名战士入伍才半年多,部队以烈士报备。

       1983年,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我们中队刚好与茶厂对接。中队指派我与茶场联络。我们部队所有单位都与驻地的厂矿企业,农场,学校,科研单位,商业企业等单位,建立了共建联络机制。主要是以共青团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每逢周日,官兵们都与各自的共建单位接洽,或来营区,或到地方开展蓝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每逢节假日,部队也邀请共建单位来营区参加联欢。

       共青团是青年的群团组织。我们中队与茶场的青年们每周都有一些活动。虽然比较单一,朴素,但都热情高涨,意义可佳。端午节时,茶场的青年都到中队教战士们包粽子,各种形态,各种味道的粽子都有,也有战士们家乡的特色味道。总之,共建活动丰富多彩,欢声笑语,精神风貌体现有佳,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茶场里有几位年青的姑娘。到现在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吴建英,王水花,王晓敏等等。如今,我和她们都是步入花甲之年的人,都是爷爷奶奶的辈了。

       2017年,通过多方查找,这些当年的姑娘们,都找到了,也都有了沟通。遗憾的是,有几位已经离开了人世。提起当年的场景,每个人都欣喜万分,曾经的一些记忆都在话语中娓娓道来,互赠问候,相互间的距离又一次拉近。我的第二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度过,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那份情结,永生难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