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武鹏的头像

侯武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7
分享

感受最美妙的感受

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感受。感受好像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但好像又是神给我们的。

好像神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全部。好像神创造了我们,而我们又创造了每一个话语、文字、动作、事情和思维。好像神就是一,一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生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准确地说,好像神主要给了我们四样东西:感受、思维、经验、话语,然后我们才创造出其它物质和工具。这四样东西,好像是四个工具,也好像是四个大神。

其实,这四种东西,首当其冲是“感受”,它是统领,是全部,是第一大神,我们感受着感受,感受着经验,感受着思维,感受着话语。其它三样,就好像是被打碎了神,是分神,是相互交织的神,是相互缭绕着神。

这四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不在三维空间,显然是在四维以上,是能量,是气场,是脉轮,是气轮,他们需要的好像是弦,又好像是查克拉。他们在我们周围,在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的周围或里边,在看不见的四维空间里,不对,在四维中,没有“空间”,但我们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她是感受的存在,她是思维的存在,她是经验的存在,她是话语的存在,她是存在的存在。

但要注意,好像神让我们感受的最终是一个,不是全部,就是最美妙的感受——对爱的感受,这是天大的秘密。

好像,神让我们感受是最清晰的话语,就最具真相的话语,而不是假话,不是人们站在台上所说的那种假话,而私下自已做了但又不愿意给别人说的真话。

神让我们感受的是最有用的经验,最能感到快乐的经验,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传统的、没有用的,或者是错误的经验。

神让我们感受的是最快乐的思维,而不是让人不舒服的思维,不是让人感到邪恶的思维。

再准确一点说,好像神没有道德评判,只有价值评判,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评判。神没有好与坏、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上与下、左与右、善与恶等道德评判。好像神只有一个使命,就是让人感受到最美妙的感受,最美妙的情绪、情感——爱。其它的感受,都是对比,是反衬,是唤醒,是提示。

好像神创造了我们的五官器官,就是让我们来感受的,主要感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即七种情绪或情感;但任何事情都是以一个为主的,而不全部,其它皆为辅助或是唤醒。这就好像领导讲话,一般想说一条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往往会说八点,用那七点作为陪衬,显得形成思想体系。

好像神主要让我们感受“喜”,主要感受快乐和幸福;最高的最美好的感受就是爱。

既然让我们感受“爱”这一种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让我们感受那六种呢?对立统一规律,即二元神告诉我们,如果不感受怒,即不感受生气、气愤、发怒、恼怒,盛大的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喜?怎么感受到快乐、高兴、狂喜、喜出望外,笑在脸上,喜在心里?怎么感知到可庆贺的事,如喜事,报喜,贺喜,怀孕“有喜”?怎么能感受到好大喜功是什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喜新厌旧?怎么知道什么是喜光植物,怎么知道什么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四大喜?

如果不感受忧,不感受忧愁,忧闷,忧伤,忧患,高枕无忧,忧虑,杞人忧天,忧国忧民,丁忧,怎么能感受并对比出快乐呢?怎么能感受到乐事,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心里乐得像开了花,乐此不疲,怎么能知道“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呢?

一切的“反面”,都是为了证明“正面”。如果没有那个管得不好的人,怎么能知道这个人管理优呢?没有那个人的坏,怎么能知道这个人的优呢?人们经常所说的“改”,是用无数次、若干年的实践证明他们“做坏了”后,才“改回来”的,才证明原来的好的。

人们呼唤“回归”,那是对比后的一种强烈的反应,是返璞归真的呼唤,是对原来那个“理论”或“观点”的重新肯定,是对某种“信仰”的重新坚定。

如果没有乐,我们怎么能知道“忧吾所谓果何忧,忧国忧家卒未休。坐法马迁方去汉,释囚箕子未归周。西风万籁声声恨,夜雨疏桐点点愁。有客不知吾所向,却将米价问南州”此诗中的忧呢?司马迁离开汉,箕子去朝鲜未归,他们是忧国的忧,“米价问”是对生活的忧。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拟将新句咏销忧,咏罢重增双泪流。柱下朱郎成永别,江东黄尉竟何求。青袍事业悲三试,画省风烟感四休。摇落江山客途里,石门修竹梦林丘。”的这种对借诗销忧更加忧、好友离去的忧、仕途不济的忧、归隐与不归隐二难抉择的忧?

反过来,我们不感受这些忧,怎么能感受到喜、乐呢?

对比,能使一种感受更加突出,更加强烈,更加鲜明。

如果不感受盲目、冲动、轻率,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思考的魅力?不感受不动、不思考、被动或猪的思维,怎么能感受到人的思考,神的思考、神的思维的伟大呢?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思”的谐音是“四”,是四维,就神的空间;神的四维空间,就与我们的三维空间,不在一个空间,严格地说,就不是空间,没“空”,也没有“间”,是一种能量,其存在的形式,不可描摹。如果没有对比,我们怎么能知道“思”,就是睿也?睿,就是“深通”,是精通,是熟练掌握?我们怎么知道,于思,意思,思念,思想,沉思,反思,思考,思索,哀思,构思,思维,秋思,思忖,思慕,追思,深思熟虑,思慕宿宾,思秋,思绪,思路,思次呢?我们怎么能知道“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中的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内心的孤寂与怀旧的感受呢?

如果不感受到悲,不感受到伤心、怜悯、悲壮,我们怎么能感受到什么是大喜?

如果不感受到恐,即不感受害怕,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有些人的真正的胆大包天?

如果不感受惊,即不感受失常、不感受不受控制,而随意花费,随意吃喝,随意挥霍,随意报销,随意立项,怎么能感受到真正的不失常、受控制的感觉?然而,我们如果感受到严格的控制,严格的制约,严格的捆绑手脚,才能感受到什么是适度,什么合理,什么是人性,什么宽严有度。这就好像黄金分割线一样,大多数人是找不到这个“神点”的;如果有人找到了,那他好像就是神。

经验,也好像是神给我们的。经验,包含了经验和体验两层意思,如果当名词讲,它就是我们通过实践或读书得来的自已的或别人传递给我们的归纳条款,是以往的,或很久以前的;如果当动词讲,它就是体验,是正在体验的体验,是正在进行时,是正在做的动作,叫作经验感受,经验我们的思维,经验我们的经验,经验我们的话语,经验我们的语言和文字,经验我们的行动。——当然,体验,也能当名词,那就是经验我们的体验。故,经验比体验更丰富一些,更“名动”一些。

因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意义是我们自已赋予的,所以我们才愿意做。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忆起”,回忆起我们的过往、很久很久以前的感受,而最大的感受还是我们的对爱的感受,其它的六种感受,都从属于“喜”,即更大更美妙的感受“爱”。

当然,除了感受爱外,我们还要感受思维,感受经验,感受话语,感受行动等。

说白了,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感受”。秘密是,感受七情中的最高情绪:爱。

思维也好像是神给我们的。好像神创造了形象、思维、感受、经验、话语、文字、动作等万物,她创造了一切。而神主要用形象和图像来启发人类的,只是有些人感受不到而已。

故,有人说知行合一,指的是先行动,后理念的;而不是先理念,后行动。因为感受到有了,我才会感恩她,她才会给我们,最后真的有了。

谁给的我感受?我的五官传递给大脑的。

五官和大脑是谁给的?好像是神给的。

我的身体和全部,包括感受、思维、经验、话语是谁给的?也好像是神给的。

是父母给的吗?父母的精子和卵子是谁给的?好像是神给的。

父母的身体及全部是谁给的?也好像是神给的。

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就成了我们,为什么不是其它动物?而成为人?基因为什么那么得神奇?好像是神创造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因为是“神”给的新奇。

秘密是,好像神愿意给我们最形象的思维,而不给抽象的思维。人只有通过形象的思维,才能把快乐传递给感受,再感受出来。比如,人们看到“彼岸花”,说,哦,真美!

问题的核心是,只有彼岸花是最美的,是最具诱惑力的,故人们愿意从“此岸”追求到达“彼岸”,但永远也到达不了“彼岸”,只能无穷接近。

话语,也好像是神给的。话语是神传递给我们的声浪,是噪音,是一种通过空气能传播的声音,是一种声音的符号,是一种变换成人能听懂的文字和声音。实际上是一种不准确的噪音,永远不可能表达准确的噪音。

语言和文字一定是有局限的,一定是说不清楚的。

说知行合一,是合不了一的。我们经常发现,怎么给别人说,别人也是不懂的。因为,不是知了才做,也不是做了才知,而是做着知着,知着再做着,做——知,知——做,不断循环的过程。

前提条件必须是先做,不做就不知。

说一个开了一个店,上去就会做,那是他原来在别的店干过,或者购物时看了,想了,总结了,提炼了,归纳了,整理了经验,或者是体验过了,故叫经验过的。现在他上来就能做,那是他把归纳整理的经验,重新演绎了一下而已。

有人说,不对,某人与生俱来有这种能力,对啊,这就是天才,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不灭的经验,好像是神给他的经验或能力,他只不过是“忆起”,然后重新演绎了一下而已。

很多人看书是不做读书笔记的,那是因为他不会做,关键是不想做,是不思考的表现形式。好像有人操控着他,没有给做笔记的提示。作者的文字语言,一定是有局限性的,语言和文字是最不准确的,只要说出来,写出来,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了;只要不说出来,不写出来,它的意思一定是多样的,多义的,是准确的。悟出的,才是最准确的,但一定不要说出来;一旦说出来,或写出来,那就不准确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给别人传递信息后,别人老误解的原因,他也很着急,别人反而不理解,或者别人故意曲解他的意思,看他的反应或笑话。

人与人的沟通一定有障碍,不可能与别人完全相通。故,有人说,人与人就是两个监狱;每个人都在自已的认识里固执着自已的偏见。当然,不排除也有两个人像一个灵魂一样,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得心有灵犀——毕竟少之又少,也有可能是无穷接近或相似——完全一样的灵魂,我想是没有的。

做笔记,是把作者的思想与自已的思想粘合在一起的创造过程,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已的经验重构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与自已的知识联系再完善的过程。不做笔记的原因,一是他对此话题不感兴趣。二是他真的看不懂,没有逻辑的思考能力,神没有给他这方面的能力和感受。他的逻辑不清楚,给他说四个工具是感受、思维、经验、话语,他的大脑里不能显化这四个模块,或者显化得不够清晰。那好办,我们可以画一张表,或做一张思维导图,把它表现出来;可惜,他没有这样做。大多数人,看毕或听毕这段文字,就敷衍地过去了。他人的思维和知识,就这样过去了,没有化为自已的思想、理念和知识。

我们活着,我们感受着感受,感受着经验,感受着思维,感受着话语……

人活着最关键的是感受。而最高的感受,最美妙的感受,就是爱。

(2024年10月17日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