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饪,是由饱满青黄嫩麦仁炒熟后,再经石磨细磨成3——5厘米长线条,这就叫仁饪。每一颗麦粒都凝聚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和深深期望。在六、七十年代,这些食品并非随意被端上餐桌,往往是青黄不接时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将还未成熟的麦子匆匆入口,才制成了这道充满生活印记的“仁饪”。
如今,当我再次听到母亲要为我亲手制作“仁饪”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这道食品背后,不仅隐藏着我家庭的复杂背景,更展现了母亲无数心酸和泪水背后的伟大母爱!
“你最近有空回家一趟吗?现在小麦的籽粒已经饱满,呈现出青黄相间的颜色,正是制作仁饪的好时机。如果你想尝尝鲜,我就为你制作。现在方便得很,我买了电石磨......”五月下旬的一天,母亲通过微信视频向我询问。我看着屏幕中那满头花白、皱纹满布,却依然精神矍铄的母亲,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母亲提到的“仁饪”二字,仿佛打开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那些遥远的往事,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我经历过贫困,曾经饥寒交迫,吃过这“仁饪”,深知这道食品背后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母爱的象征。
我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远离了饥饿和贫困。然而,我和妹妹却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面对父亲离家出走的再婚,母亲舍不得抛下我和妹妹去再嫁,这个柔弱而坚强的女子,独自承担起了抚养我们两兄妹的重任,做起我们破碎家庭中坚不可摧的支柱。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单身女人,母亲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仅靠二亩薄田抚养两个孩子是很困难的。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母亲曾借遍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粮食度饥荒,总因还不起就不再好意思去借,所以饥饿成了我们最常面临的问题。然而,母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准备食物,即使很多时候下一顿饭的来源仍是未知数。
五月的下旬,当麦子长得饱满即将成熟之际,母亲便会不顾一切地投入到麦田中,将那些青中夹黄的麦穗割下,揉碎去芒后放锅里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细长条名称叫“仁饪”的食物。我和妹妹就将仁饪捏成团塞入口中狼吞虎咽地吃起,虽然这种食物简单粗糙,但却能暂时缓解我们的饥饿。
其实每制作一斤“仁饪”食品,至少要抵上两斤成熟晒干麦粒的价值,这种提前“消费”的代价很大。然而,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这是母亲为了我和妹妹不挨饥饿所采取的唯一办法。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一年又一年,困境似乎总是如影随形,但母亲从未放弃过。她深知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挨饿与辍学,在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忍辱负重用外出乞讨的收入为我们购买书本和衣物,确保我们能够得到最基本的教育和保障,她的付出和牺牲,让我和妹妹得以健康成长。在母亲的呵护下我们兄妹俩逐渐长大,各自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下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每当回想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我们都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激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韧与付出,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我们深知,是母亲的爱与付出让我们在困境中挺直了腰板,成为了今天的自己。这份深沉的母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你想不想吃仁饪哦?”视频中母亲问我。
“妈,我想吃,明天就回家。”我关掉视频,鼻子发酸,双眼湿润。想着电石磨磨出的仁饪一定依然会有妈妈的味道,那是一种饱含独特的母爱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