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这位在我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地位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黄土高原上淳厚的乡土气息,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灵深处。
1990 年的秋,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1982 年第五期的《当代》杂志,就在这本杂志中,我读到了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作者以及他的这篇小说,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那时起,我通过这篇中篇小说,认识了路遥。
1990 年年底,在县新华书店看到了路遥的《人生》,没有丝毫犹豫,我便掏钱将其买下。我为主人公高加林虽先后遭受四次沉重打击,却依然顽强地活下去而感动,也为刘巧珍的善良而动容。
1993 年 11 月,好友朱军贤借给我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命运,深深地吸引着我。孙少安为了贫困的家庭,舍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放弃了所有的希望与梦想,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在生活和爱情中经历了多次的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生活。孙少平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在煤矿那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
从他们兄弟俩的身上,我看到了即便生活充满了困苦与无奈,他们的人性光辉依然熠熠生辉,让我深感伟大。路遥以细腻的笔触,如宏伟的史诗般赞美着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背景之下,他们坚定地坚持奋斗,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我已经阅读了十七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1998 年的夏天,年青时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想写《平凡的世界》续集。我有《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那般极度贫困的境遇中的体验,以及我在初中时,在学校食堂蒸玉米饭,而别的同学蒸的是米饭,我总是最后一个去拿,然后躲在学校东边的梨树园里吃,这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高中时最后去拿两个非洲馍的经历极为相似。马建强、孙少平的贫穷、饥饿与我如出一辙,他们和我那可怜的自尊心所受到的那些别人看不见的伤害,只有自己在内心默默地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后来我认识到,写长篇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对传统文化的透彻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冷静思考。仅有初中文化的我,仅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较少的生活体验及人生阅历,就妄图为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写续,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那年仅写六章便停笔了,不敢再糟蹋名著。
路遥的作品,是我心灵的慰藉和动力源泉。他通过文字坚定且有力地告诉我——生活中难免会有风雨交加、世事艰难、人情冷暖,但只要我们能够在逆境中奋起,挥洒完悲伤的泪水,稍作调整,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面对人生,相信未来一定会充满鲜花和掌声!
我读路遥,读的是一种激励,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一种对人生的挚爱。
路遥,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的书柜中有他的作品相伴,我便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有他的作品激励着我,我便能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理想的彼岸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