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晓春的头像

胡晓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2
分享

舌尖上的宗山 ——来自宗山米粉的幸福味道

八月早晨4:00,杨茂定和往常一样准时起床,开始了他熟悉的工作,制作米粉。洗漱完毕后,来到他的工坊。

杨茂定的工坊位于安义县黄洲镇宗山村,相传这里是杨姓人祖宗坟山得名,也有说这里有条东西向山脉,沿山有田垄和溪水,故名。杨茂定是宗山米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的工坊是一幢一列三间的平房。他来到中间那个房间,开始今天制作米粉的第一道工序——磨浆。房间里摆了三排大缸,每缸标明了日期。他今天的工作就是要将第一缸里的米制成米粉。米缸里将近100斤米。他说,制成干的米粉大约为70~80斤。所谓第一道工序磨浆就是要将缸里的米磨成浆液。

其实,在这第一道工序开始前的几个月里,就已经在进行着米粉的制作程序了。选米,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工序。宗山米粉所选用的是这个纬度和土壤所生长出来的优质中稻。杨茂定说:“其他纬度的稻谷或这个纬度的早稻和晚稻,所生产出来的米粉的韧度达不到相关要求。所以,一开始,他就要去农田检查中稻谷生长情况,这个过程持续3个多月。”

收完稻谷后,真正意义的第二道工序是浸米。宗山米粉的神奇就在于每一道工序的讲究。浸米的讲究是必须用特制的釉缸和这里特殊的水质。老杨说村里的那口井里井水非常纯净,就是放上几天也不会有杂质沉淀。浸米的讲究还体现在淘米上,用这样的井水淘米只能是一遍,次数过多影响米粉的味道。这样的缸、这样的水、这样的米加上特殊的淘米技巧,才能做出不一样的米粉。浸米视节气不同,浸泡时间不尽相同。今天要磨浆的米是5天前浸的,老杨用手从缸里撮出一点米,用两手指一捏,米粉随指而散。老杨说,刚刚好。可以开始磨浆。

磨浆是个手工活,将浸泡好的米放到石磨中碾磨。有人曾尝试过电动机器,但磨出的浆液达不到手磨的细腻。磨的过程是手、眼、力度的配合过程,出来的浆液不稠不稀。浆液出来后,注入特制的布袋滤浆,滤浆是个匀速的过程,要保证这个速度不变,必须挑选重量合适的石头压实,确保布袋里粉浆均匀压实,这一切工艺老杨运作得非常熟练。

滤浆过后开始制团。杨茂定几十年从事制粉工艺,每个粉团被他拿捏得斤两几乎一样,2斤一个。

6:00左右,杨茂定的爱人刘伦珍起床,将那古井里的水倒进大锅里,用柴木烧至沸腾翻滚。别以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烧开水。在宗山,做好这份米粉,这水烧得要有技术。老杨将2斤一个的米粉团一个个放入水中,这水必须保持沸腾翻滚状态。用柴火可以实时控制水的状态。老杨仔细盯着粉团在水中的姿态,确保四周均匀受热,粉团四分熟了,赶紧将粉团捞起来。

粉团捞起来后,老杨将粉团揉成一个圆球,突然向一个木桶扔下去,“砰”的一声,粉团在木桶中弹起来了。这样的粉团初步到位。老杨将检测过的粉团放至石碓中舂,这道工艺叫做舂团。这是个力气活,这里是用脚踩着粗粗的木方料、撬起另一头的石槌,就这样反复地舂。粉团舂到什么时候,完全靠眼力。就这样舂了一会儿,老杨将舂好粉团撮出一点,两手一拉,一根长长的线顺势展开。老杨说,今天的粉团韧性特别好,可以开始制成粉条了。

做粉条的“机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舂米的木架子,只不过那头的石槌换成了一个木桶,上面是活动的木盖,下面是一张滤网,网孔有多种规格,不同的需要,可随时撤换。老杨将舂好的粉团再次揉匀,然后放到了木桶中,可以开始榨出粉条了。

在老杨舂团的时候,刘伦珍开始准备精致的配料。米粉榨出来之后,有两种做法,一是直接凉拌着吃,二是晾晒干。现榨的凉拌吃特别有味道。因为配料大多是本地域的香料,如:韭菜、生姜、大蒜子、紫苏、萝卜干、辣椒粉、酸豆干、花生米等。这样用料也非常讲究,大多需提前收藏好。如辣椒粉,必须是本地产的那种,在三伏天烈日晒干后,中午时分用石碓舂成粉状。烈日下舂干辣椒是个很“呛”的活,但这样做出来的辣椒粉才有“最太阳”的那味。如韭菜,大蒜也必须是本地的那种,小小的特别香的那种。刘伦珍将这些作料细细地切好、配好。在农家土灶柴火锅里,用当压榨的菜籽油大火烹炒,一下子满屋子里就充满了那种田园的清香,夹杂着浓烈辣椒粉又香又呛的滋味,很快就让那些第一次慕名前来的食客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在刘伦珍烹制够劲美味的作料时,杨茂定将揉匀的粉团放入木桶中,木桶的滤网正对着大锅。锅里的水已经沸腾起来了,就像一群舞者欢迎“天使”的降临。老杨轻轻地、缓缓用力,小心压下去。就好似别弄坏了贵重物品般。粉条缓缓地从桶里溜出来,下面的沸水已是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从天而降的天使”拖入水中,很快,粉丝就在锅中上下翻腾,长长的圆润粉丝如嫦娥奔月般翩翩起舞。这样飘舞了几分钟,就得把粉丝捞起,放入盛满古井水的木桶里浸泡,3分钟后就可以开吃了。

食客们早就按捺不住了,坐在八仙桌上等着美味上桌。老杨从木桶里捞出浸泡的米粉,放入食客们前面的碗里。柔柔白白的粉条像欢快的泥鳅,倏的一下就从手中滑入碗里,不多不少。刘伦珍将刚刚烹制好的滋滋响的作料分别放入盛满粉条的碗里,随着上下搅拌,红、黄、绿、白、紫、色彩斑斓,温度适中,一口下去,盛夏的时候,冰冰凉凉,寒冬的时候,暖阳般温暖,连续不断地从碗里向嘴里滑去,这大概就是“满嘴跑火车”的本意吧。

宗山的凉拌湿粉一般要预约时间才能品尝,这是因为跟天气有关。宗山米粉除了少量做湿粉外,更多的是将浸泡好的米粉制成干粉丝。这对阳光和气候有着特殊的要求,阳光太强了无风会泛白,有风却没有阳关则会泛黑,只有在那阳光合适、大风的季节,生产的粉丝才通体透亮,色泽匀称。这样的米粉才是正宗。所以,吃湿粉要赶上“好日子”。

晒干上好的宗山米粉是市场的抢手货,预约购买的人很多,产量受气候影响,一直供不应求。安义本地人一般都会,炒宗山米粉。将米粉提前2小时用凉水浸泡至柔软状态,再用本地的各种作料,如豆菜、黄花、牛肉丝、狗肉丝、辣椒粉等,据情况进行烹制。先用大火爆炒作料,然后将浸软的米粉放入锅中翻炒。不一会儿,一盘油光可鉴、通体温润、色彩缤纷、韧劲可口的安义炒粉就摆在了你面前,而你的味蕾却早已蠢蠢欲动了。

在尽情享受米粉的同时,老杨幽幽地告诉我们,他的这门手艺已经传了千年了,自唐末宋初迁居至此,就一直秉承着这门手艺。传说不知哪个朝代,有个皇兄去逝,太后非常伤心。偶然一次机会,有人禀告太后说在集市上发现一个神似皇兄的杨姓人,太后急召入宫,满心欢喜。这杨姓人就是老杨的祖先,衣锦还乡后,就将本地精致的上等米粉送给太后,宗山米粉深受宫廷上下喜欢,从而长盛不衰。同治年的安义县志里,唯一对宗山米粉作了一个评价:“出处甚多,宗山最好。”

宗山米粉亦是这神秘而神幻的过程,成为了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道非常讲究的佳肴。这种讲究贯穿于制作的全过程:选料讲究、工艺讲究、气候讲究、烹制讲究……这就是舌尖上的宗山,讲究味道强烈地引诱着你的味蕾,当你在回放选米、浸米、磨浆……一幕幕时,当你在品尝着这份美味时,你肯定会说:哥吃的不是米粉,哥吃的是历史和讲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