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发罗田,人带地来名千古;万派传江夏,天随运转启诸孙。唐广明年间,黄氏始祖黄克昌因避时乱,同其表弟杨振德从湖广罗田县来此。克昌以打猎为生,振德以捕鱼为业。历往多少年后,黄氏后代为保持家族文化体系的完整,在这个背山临水,沟池环绕之地,建立了客居、族居村落。这样一个借助山势、构造景致,山、水、田居为一体的独立生活空间,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形成了初始的罗田村。这是一个追求着原始的、族居式的安全,追求着一个宗族的繁衍生息的时代。
时光荏苒,到了公元1086年,道士徐自澄来到今观边水库北侧设坛,藉此留住黄元杞结庐读书后,高中探花的灵气,这就是后来的逍遥观。黄氏后人视此为彰灵圣地,因而倾服有加。也正是这块洞天福地,黄氏的后人们自黄元杞之后,人才辈出,科场得意,名扬一时。只可惜逍遥观已不见踪迹,名人堂其遗址不存,令后人唏嘘不已。在逍遥观设坛的前三年,即公元1083年,在村两二里许,西山香城寺僧少昌云游大唐寺至此相地,修建了复莲院、原名净明古刹,后几经废修,乾隆年重修,与现在大致无异。村东有逍遥观、村西有夏莲院,与村四门:东门紫气东来、南门瑞衍南波、西门沃野来祥、北门文聚北斗,相互呼应。黄元杞御职归家后,在村北门创办了秀峰书院,将“天门”“地户”的风水之说化为最现实的教化。黄元杞的这一举动为村风、民俗、后辈的科场、商旅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惜的是秀峰书院不再,原址上的银杏却枝繁叶茂。
作为客居于斯,繁衍生息于斯的罗田村,历代讲究的是读书为本,这在其建筑的构物意象上多有表达,可见耕读文化的传统思想已深入骨髓。因而,黄氏族人藉此而孜孜不倦。罗田始祖黄克昌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这地方原叫何家塘,原有大户地主何员外。克昌逃难至此,却因为人正派仗义,略知医术,救了何家小姐一命,从而牵出了一段世纪的姻缘。罗田村自此扎下了根基。至黄氏第六代黄元杞,也是一段传奇。进京赶考,突遇一路的江南水患,待到京城,考期已过,主考大人是惜才之人,破例将其举荐给皇上面试。皇上出题: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黄元杞从容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黄元杞凭借着耕读而成为了黄氏的第一个登科人。至黄氏第二十七代孙黄秀文,是一个从商的传奇。早年到吴城经商,凭借着诚信在那里从学徒到老板,立足下来。当时北方有一商人大量胡椒积压,商人急于回北方,将货囤积在秀文仓库,委托秀文处理。秀文不计报酬,翻晒保质,来年胡椒价猛涨,秀文及时出手,大赚。这笔钱在秀文这里存了三年。商人儿子来时,秀文将钱悉数交还,在吴城一时传为佳话,秀文的生意与名声一样,行情大涨。赚到第一桶金的秀文,在罗田村造了一幢泽被后世的建筑,世大夫第,这幢规模宏大的建筑号称四十八个天井,却花了60年才完工。有的人一辈子就在这建房、雕刻。秀文在这幢宏大的建筑中,特地建了一个典当钱庄,目的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免费为族民解不时之需,这也成为了至今族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秀文的后代子孙中,出了个清末明初举人黄兰芳,回乡资助日渐式微的秀峰书院,号召族人助困资学,自己亲自到书院讲学,使秀峰书院一度中兴、教学之余,还亲自作“罗田八景”,并配以诗画传世:荷塘垂钓、柳巷闻莺、云峰飞瀑、响石鸣泉、净明晨梵、逍遥晚钟、龙山松簌、鹤陇秧歌。如《柳巷闻莺》:九曲溪涧绕山丘,两岸杨花戏水流,婉转莺声传绿野,弄笛童稚倒踦牛。如《荷塘垂钓》:荷塘半亩漾涟漪,居士闲处坐钓矶,春雨一簑溪草绿,秋风八月鲙鱼肥。
八景抖落了乱世的喧嚣,将平静的鱼樵耕读生活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就是罗田古村骨子里永远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