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台村,不同于其他单一族姓客居的惯例。这里有两大姓氏集聚,刘姓和李姓。刘姓来源最早,县地名志中引《刘氏族谱》载:“广德公徐州丰沛人,于南朝祯明元年任豫章太守,至唐武德元年奉父柩卜葬于兹,并于坟上建庙,名曰:太公庙,庙前筑台名曰京台。”也有人曰,京台源于一个历史人物京镗。京镗原为新建县太平乡京台里人,1952年京台等由新建规划归安义。京镗,绍兴八年戊午(1138年)生,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李姓始祖据族谱载为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三子李恪因皇室之争来到庐山西建村磨刀李,明初李氏子弟李文华在皇室为太医,因精湛医技获皇上封赏,与刘氏合居京台一村。
无论哪种说法,京台自始至终认定了远祖血统不同于罗田的草根族。门口高大的旗杆石,上马石,下马石彰显着其昔日的轩昂。而“绩绍中垒”匾额,“荫垂乔木”的志向,将文化与书香的教诲贯穿于世族的繁衍之中。而这种文化与书香却源于刘向。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为宗正。因其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刘向领校核古籍,撰写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述,刘向也是闻名天下的文学家。众所周知的《山海经》就是刘向与其子刘歆合编。京台村应该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古村,一个在书香里静默的古村。
到了清代末年,刘华松、刘华生在吴城经商,恰遇朝廷惩处官宝炉黑幕之机,凭着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美名,赢得官府认可,做起了官宝炉经营,赚得了巨额利润。兄弟两在村中建起了四进四出的大宅,取名曦庐,意为后代在长夜流逝、晨曦降临之时,不忘勤耕苦读,富于希望之光。曦庐在三十二年中,一栋连一栋建起了占地6700米大宅。
这个宏伟大宅,在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之时,兄弟俩做了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这里规划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书院,墨庄。这是一个文墨学问的庄园。这所位于庭院深处的书院,将闭门读书,休心养性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留住岁月与光阴的地方。到墨庄,要穿过数不清的天井,迈过数不清的门槛,拐过数不清的弯之后,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院子——砥园,这应该相当于书院的操场或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从侧门进入这个四周高大屋宇环抱的小院,比起有天井的大屋,这里的天空更开阔,主人将这辟为学子们小憩之所,起名砥园,就是告诫学子们不忘学习的探讨与砥砺,可谓用心良苦。
从这里穿过两个天井,跨过两道门槛,才真正来到了墨庄。这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书院,进门面对的是一字排开的三个房间,先生办公室居中,办公室两边各设一个教室;进门一个天井,左右两边设为厢房。可谓功能齐全,先生办公室正中孔子画像,两边挂有对联:删述六经重宪万世;德候天地道冠古今。天井中间有两只硕大的缸。在这里,也许可以听到那隐约的读书声和砥园的玩闹声。闹中有静,静中有闹,曦庐用这种方式留下了岁月与光阴。
从曦庐拐弯抹角多次后,就可以来古戏台感受这里刘李族人的文化盛宴。这个建于清乾隆乙丑年的戏名,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天幕背景斑驳的彩色壁画,依然活灵活现地透露出珠光宝气的麒麟和两个载歌载舞的盛装男子。犹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一段。年底照例是要唱大戏的,刘李族人请来的戏班在这轮番上演,两边的墙壁上依稀有赵家班、程家班……的字迹,这就是南戏第一台。在没有麦克风的年代,整个戏台靠台基的空洞与台顶雕梁画栋的藻井所形成的其鸣将声音传播出去,这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吧。站在戏台下,当那渺渺茫茫的唱音自千年之外破空而来时,我们又仿佛闻到了那来自汉唐流馨里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