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晓春的头像

胡晓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0
分享

龙津八景里的翩翩风度

风度龙津,如同煮一杯酒,温热尘封千年的盛景;如同开一扇窗,眺望风花雪月的沧桑。轻声叹,许下千年繁华,美如卷,抵不过逝水流年。安义城市的内蕴,在一代代文化的传承中,却成为世代的回眸。安义的景致有了文化的内涵,自然别有独到的风度。

安义人最熟悉的美景是东南西北四景,即县城周围,东有凤凰展翅,西有台狮流涎,南有魁星点斗,北有九龙奔岗:县城东面的凤凰山上徐村的凤凰潭位于潦水之滨,那块突起的红石就是凤头,凤身是后面起伏的山岳,凤尾是再后面平缓的小山丘,朝着东升的太阳,摇曳着长长的尾翎,展翅高飞;县城西面五里有山曰台山,亦称抬头山,因山势形如抬头狮子,山前又有一巨大土墩如球,状如狮子戏球,山间泉水长流,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台狮流诞;县城东南角有魁星阁,文神举着那只神笔随时点化有心之人,多少学士期待着那幸运之笔;县城北面的樟灵岗,山势起伏,如九龙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戏嬉、翻腾,寓意着这里的不平凡。安义与龙有关,大概始于此吧。后考古发掘,这里在五万年前就有古人活动的踪迹。再追溯,是否真有恐龙活动的迹象,不得而知。这四景,是龙津风度里的第一印象,将我们带进了那个古韵风度的龙津中。

龙津古韵,于自然景致之中,却是那骨子里的一种情愫,这种情怀与景致相得益彰。明嘉靖县令高旸是个很有思想、很有文化之人,为后人留下龙津八韵(安义八景)的佳话:龙津晚渡、大唐晓钟、阳洲牧笛、台头活水、青云楼阁、观风亭榭、西山暮雨、凤坡晴雪,这八韵,同时也引发了教谕廖暹、县丞孙愈泰的唱和,他们每人以此为题,各作了八韵,成为安义地域文化的一种风度。

龙津晚渡,是那个时代的别样风景。当时并无浮桥,只有龙津大渡。现在的潦河亦叫龙江水,龙津大渡就在县南门外,龙津大渡、文明门、文明桥、通津亭是那时商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特殊的历史记忆。三人所描写的龙津晚渡,表达的却是各自的文化体验。

野渡横舟在/依微暮气生/夕阳衔岭没/孤月漾波明/渔火星星远/鸥机泛泛轻/济川如何待/相与乐清年。——廖暹

河阳如画里/薄暮更依稀/古渡孤烟直/长河落日微/彩霞浮楫动/野鹜映帆飞/还冀东山月/渔舟不问归。——孙愈泰

几度龙门日问津/只今江郭往来频/争看跨鹤凌风急/漫讶飞凫出浦新/往涉经心谁可诿/长虹无策自怜贫/落霞深处呼公渡/一櫂渔翁整钓纶。——高旸

他们将落日归舟的情怀,与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风景融为一体,夕阳西斜,一抹夕照,苍茫廖廓,那城,那门,那亭,是旅人的归宿。

大唐晓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大唐寺,唐大历元年马祖禅师始建,初建名惠因院,今址在县人武部大楼东段。后废于兵。僧人继永于洪武元年重建,更名为大唐寺。民国十八年(1929年),祠宇倾塌被填为“民众运动场”。一代马祖道场自此湮没,但其景其诗依存:

古刹依城北/金音五夜豪/传声破禅寂/深省发吾曹/追蠡虬兠旧/斜文鸟迹高/凌晨时一击/群动自搔搔。——廖暹

澹月催残漏/星稀古寺深/初钟清宦梦/万籁寂禅心/鸟宿声相唤/霜高音易沉/打包僧正起/拄杖度城阴。——孙愈泰

长夜漫漫梦未成/忽惊古刹动钟声/迷途不省韶光薄/老衲应怜玉漏更/敲破山城千嶂蔽/唤回海日百年晴/欲知传舍谁先觉/吾道从来应叩鸣。——高旸

优雅、内敛的大唐寺,带走了他们所有的思绪与杂念,如此神奇,如此美妙,如此清爽,在这里,他们一身的放松与释然,将文墨留在了时光里。

阳洲牧笛,是安义古时的田园牧歌。阳洲,即许多安义人记忆中的杨梅洲一带,包括阳湖部分地段,这是一个天蓝草碧云白风清的地方,水草丰美,亦是诗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此情此景,自然会抒发出“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感叹:

绿遍阳湖草/春流夹岸清/天空浮玉鑑/波动漾江城/日落梅花冷/风微篛笠轻/逍遥牛背客/相对有余情。——廖暹

不似沧浪咏/新腔信口多/归牛鸣落日/牧梦枕青蓑/壤繍苔痕润/风调笛韵和/芳洲余音在/即此见弦歌。——孙愈泰

曾向洲前问牧牛/无腔吹邃度高秋/影横落日山初暝/响遇行云水共流/牧梦诵诗卜鱼旐/客星犯座愧羊裘/那知浪迹浑无事/坐听梅花落钓舟。——高旸

秋高气爽的日子,诗人们在这个桃花源里收获着归园田居式的心情,并将这心情幻化成梅花、笛韵、牧牛、弦歌、钓舟。此情此景,在余音袅袅中消散于每个人的梦中。

台山活水,是一首高山流水般的古琴曲。因潦河在古代为海昏江,台山亦即海江山。后来宋朝大文豪朱熹在担任南康知军时,在台山讲学。台山于是声名大振,因而改为文山,以此纪念一代文儒。朱熹对安义的情有独钟,据《江西书院董公讲堂记》载:文山为紫阳先生旧读书处。可见台山为当时安义县第一名胜。

汩汩源头水/清机自在流/护田随地注/飞瀑接天浮/雁影秋逾净/龙涎夜不休/莫言出山浊/活泼足千秋。——廖暹

迢递嵘溪曲/蓝与入望明/一峰当郭秀/众壑绕城平/树古严云出/涛寒岫雨生/琴堂思诗淡/山水互为盟。——孙愈泰

淡荡天怀乐孔颜/源源活水涌文澜/飞声白卷当矶石/倒影青浮抱郭山/王髓延袤三百户/翠微联络万重关/我来风度登临日/金谷铜驼意自闲。——高旸

这是高山与流水的合奏,高山弹流水,流水绕高山。这一切的涓流,这不一般的雄峻,自然有人去赞美,犹如蓝天与白云,在仰望它们高度的同时,体味那来自心灵的文采。

青云楼阁,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情。源于明嘉靖年县令高旸与学博王应春、陈君原等人一习对话,高旸是个有风度的人,商量好就干,大家解囊捐助,最后干成了这事,取名为青云楼,寓意:若平地而翼青云焉。取诸象也,期远大也。

华榻青霄路/丹霞紫气冲/山光云净后/风景月明中/声价高斗牛/才华贯日虹/人龙曾几见/天半有飞鸿。——廖暹

杰阁何年起/梯云百丈青/楼前满春色/天上下文星/来凤欣巢稳/从龙说地灵/登门谁得附/风雨接沧溟。——孙愈泰

青云高阁倚天开/万丈奎光烛上台/自是仙踪来汉表/不应佳士落尘埃/东观清风人自爱/南山深雾豹新胎/孤臣久卧山城曲/行看龙楼广隽才。——高旸

一座楼,被演绎成梯云的壮志与心胸,当人们脚下踩着风,肩上扛着云,置身于青云楼阁时,看车水马龙,数历史沉沙,也许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度吧!

观风亭榭,是那个时代温情的相遇。这也是高旸的风度,一个废弃的亭台,复建之,看似风雅之事,实为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所以修此亭时不忘在四周植上松竹等植物。一是让往来百姓、客旅酷暑寒冬有一个驻足的清幽之地;一是在访民间苦、体察民情有一个接触平民的场所。

棠树阴浓里/休休长者车/舆情常问讯/菜色可消除/时雨回枯槁/仁风扇里闾/古今循吏在/屈指更伊谁。——廖暹

山亭开北郭/风日蔼沉沉/驿路平原古/人烟小径深/桑生五亩秀/弦对一溪吟/拭目江城外/花浓画欲阴。——孙愈泰

亭台小构称闲观/来往旌旗尽日繁/葑菲未开多怅惘/牛羊虚牧半凋残/离离禾黍生无计/队队逃亡抚未安/三载匣琴从雅调/高山流水自须弹。——高旸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从一个小亭,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诗人的心中对人生的感受与领悟尽在这观风亭中相遇,而这种相遇却是充满着温度的感慨。

西山暮雨,是深秋生命的一场洗礼。源自于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景致。这种景致在西山西面的安义更能展示出亦梦亦幻的意境。此情此景,也让诗人们回到了那滕阁秋风的日子里。

风满山楼迥/苍茫揜夕晖/卷簾传旧句/润礎识先机/入画声难绘/催诗意已微/明朝泉更乱/树梢散珠玑。——廖暹

南浦飞霞隐/西山落日过/轻云笼细笋/疏雨点青萝/风起春灯乱/鸟栖湿叶多/桑田知税驾/甘泽在林阿。——孙愈泰

西山西畔路漫漫/暮雨霏霏怯薄寒/帘卷润余冰玉碎/林封秋助海天宽/云边归鸟巢难认/石上苍苔湿未干/省识为霖宏济意/洗心甘露溢金盘。——高旸

诗人们的眼中,秋意阑珊,秋雨潇潇,那些擦肩而过有生命的景致与那些早已逝去的“滕阁秋风”里的美句却不期而遇,生命不仅仅是一场寂寞的旅行。于是在晚秋暮雨中,生命亦欣欣向荣。

凤坡晴雪,是雪舞飘絮里的宁静致远。寒冬的日子里,这里也曾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风景。只不过,在这凤凰山的山坡上,却是满山的梅花,盛开的梅花与温润的白雪,写意成高旸、廖暹、孙愈泰眼中独持的景致。

认得山痕重/坡㘭画意赊/地高仪瑞鸟/天艳绚奇花/诗思梅魂冷/寒光月色斜/玉琼深积处/隐隐见仙家。——廖暹

云净天高旷/危坡雪未残/山晖花尚冷/树霁鸟仍寒/远透孤峰白/深含落叶丹/阳春池上咏/合与郢人看。——孙愈泰

凤坡遥夜雪飞扬/晴日光生瑞景长/柳絮半空含夕照/梅花万树漾红妆/何人据马当桥立/有鸟争栖绕树翔/招隐还疑高士卧/阳春一曲向谁将。——高旸

总有一些美丽,在记忆深处明媚;总有一些思绪,在极目远眺中落幕,那些云净天高,柳含夕照,夜雪飞扬,梅花万树,早已被时光定格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待来年风起时,时光织雨,看万树红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