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晓春的头像

胡晓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25
分享

云水深处龙飞翔 ——圣水堂的前世今生

诗云:依然松柏半凋残,云影天光满放山。怪道灵湫鱼子没,潜龙跃后可曾还?

南昌的西部,罗霄山脉东北段修河与锦江之间,有一处山谷幽翠、群峰嵯峨、怪石峥嵘之地,叫九岭山脉。九岭山向东蜿蜒没于鄱阳湖盆地,西对连云山脉。这里泉流潺潺,终年白云缭绕,恍如世外桃源。九岭山的秀丽风光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千百年来人们无尽的遐思,这些遐思寄托在九岭山的许许多多的传说里,这些美丽的传说又平添了九岭山鲜为人知的神秘。

在九岭山众多神秘之处,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圣水堂,一个非常古朴的地方,也是非常神奇之处。它的神奇似乎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唐代,就在山脚下设立了龙安县,有龙安驿、龙安桥之说。这一切都与龙有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膜拜,往往用“图腾”来表示。龙是华夏子孙的尊崇。它的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自然伟力的折射。圣水堂的神秘就源于龙与水。而这水却恰恰与鄱阳湖有关。

从空间地理、地质构造来说,九岭山脉确实与龙的图腾有些相似之处。九岭山脉属褶皱山系,东自鄱阳湖,连绵两百多公里。这段山系,是江西非常有名的一条地震断裂带,这种构造的板块下,地底下往往有温泉喷涌。也许远古的某个时代,地壳板块运动,九岭山脉隆起,雾水蒸腾,恰似巨龙在这里咆哮。龙安,龙安,就是对这种伟力的希冀,期望着能护佑一方的平安。

圣水堂的历史从史料传说中可追溯到一千多年的晋代。有人在这个元宝形山顶环绕、中间半亩圆塘的平地处结庐而居。旧县志载:“圣水堂在县北三十里,一山高起可五里许。四周孤峭。山顶一水池,池南稍容数十武,东西但容数武,池水四时不溢不竭,中有龙鱼,四足红腹,捕之有声,遇旱祈雨,省大吏委官致祭,挹取池水,应仍遣送还,每至章江失去,世传许旌阳斩蛟于此,晋时山顶建有龙神祠……”。圣水堂的前身应该是道观—龙神祠。许旌阳即许逊,许真君,他收服了蛟龙,却是唐代的事,所以龙神祠应该是祭祀龙神的吧。

又是一番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眼到了明万历年间,有一个道人叫戴八四的来到这片芳草茵茵之地,见此山高泉清,云起云散,不由流连忘返,于是又在此结茅以居,嘎泉而饮。再后来僧人一恒在这里建立了寺庙,叫天池寺。到了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次复修寺院,并在天池周边建起了石栏,正式取名曰:圣水堂。由此可见,圣水堂的历史远远早于安义建县,甚至龙安建县的历史。因而,在安义,圣水堂是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去圣水堂犹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多数安义人心中的首选。因为:

圣水堂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小时候听老人讲,如果谁有点病啥的,都会去圣水堂装一罐水,喝下之后,会水到病除。当然这是无稽之谈。而圣水堂真正神秘的,却是有根据的。现在立于圣水堂天池边的碑林中,有详细的记载:清同治年间,江西曾两次秋旱,巡抚刘坤一派人到圣水堂祈祷求雨,每次都灵验了。因表奏朝廷,钦加普济封号,御书“德周泽洽”匾额。有了天子的御命,圣水堂俨然成了有求必应的秘地,越发地神秘起来了。

光绪七年,江宁(南京)抗旱,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又一次派人来祈祷,迎取龙神。结果甘霖立沛,旱魃祛除。奉奏朝廷,得到了“灵昭利济”御书匾,刘坤一也亲书“泽被全吴”匾额以示谢意。世上的事,往往是无巧不成书。圣水堂的神秘可见并非浪得虚名。后光绪十四年夏,江南又一次大旱,这次是江督曾国荃依前例派人前来迎取龙神,刚至采石矶,就大雨淋漓,旱情解除。这次奏奉慈禧太后,获赠“普济昭佑之神”封号,德宗颁给“龙安昭佑”匾额。这些匾额现在已了无踪迹,可这些事实却演化成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镇守鄱阳湖的龙太子巡视领地至圣水堂时,看到了美丽的姑娘。太子化身为英俊少年,两人一见钟情,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为了解除旱情不惜“逆天而行”,却最终招到“天命”的惩戒。美丽的姑娘和龙太子被观音度化为天地中娇艳的白莲与红腹龙鱼。天池底部一条秘密水道连通了鄱阳湖,红腹龙鱼可通过此水道来与白莲相守。每当旱情来临时,红腹龙鱼就会调鄱阳湖的水来解除旱情。美丽的姑娘、美丽的传说与历史的事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亦真亦幻的想象。

圣水堂的神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天池的神秘。曾经听人说,在天池,用四两丝线捆绑石头,却依旧探不到池底。因为这里直通鄱阳湖,更为惊讶的是,这里的建筑材料传说不是搬运上山的,而是船运上山。满载建筑材料的大船行至鄱阳湖,将材料沉入水底,在天池里再捞上来,这种建筑方法,除了金字塔,竟也是一段奇妙的时空之旅。

传说终究就是传说,而圣水堂因为这些美丽的故事而吸引了多少人的好奇与探究,《季课圣水堂》有曰:

天河下走文山前,一元之气相回旋;

图书奥义出河洛,源流追溯渊乎渊;

圣门观海难为水,水哉称圣从何始;

中有老龙初九潜,嘘气漫空作云雨;

老龙仁爱心连心,用济大旱为甘霖;

珠明日暖众鱼舞,潭空夜静孤虬吟;

方塘千尺深莫测,嗟尔老龙水为国;

有时现化龙子多,心不诚求终不得;

诸侯四渎扶舆灵,帝王九川行地平;

高山凿窍跃天近,宜乎邑以龙津名;

龙子喷涎老龙啸,万木阴森沉夕照;

志乘犹传狐史书,乡人齐拜龙神庙;

塘边苍石空悠悠,塘上青山春复秋;

安得此塘大如海,沾濡圣泽无时休。

现在的圣水堂,却是一个非常清新的地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来比喻登圣水堂再恰当不过了。作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圣水堂一年四季,天高云涌,气象万千,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每逢周末,登圣水堂的人川流不息,多数为揽胜和锻炼。在城市大气污染的今天,来这里洗肺,呼吸甜甜清新的空气是很多人真实的想法。所以,圣水堂的四季并不寂寞。

春季登圣水堂,最好选择一个烟雨空濛的时候。撑一把油纸伞,慢悠悠地走,就像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悠悠地欣赏这6.5万亩的满山犹如丁香一样的颜色,悠悠地呼吸漫山遍野的松、杉、樟、柏、檀、栗、竹等犹如丁香一样的芬芳。路的一边是一眼望不尽的林海,一边是从高山上、树叶上滴漏下来的涓涓细流,茵绿的青苔顺着细流蜿蜒而下,将山上的一脉传奇延续至山下。这时的圣水堂,深深地躲藏在水云深处,竟不见真面目。就这样沿着湿润的山路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天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不过不是看云起,而是“荡胸生层云”罢了,另有一番风味。

盛夏的季节登圣水堂,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夏季山顶平均气温只有26℃,主要得益于这100%的森林覆盖率。这里的气温比南昌要低很多。如果天气炎热,可以在中途歇下脚。圣水堂的半山腰,有一道观。原先的龙神祠在山顶,抗日时期、文革时期被毁殆尽,后来有民间人士发起了重修道观。现在的道观就是那个时候善男信女们修建起来的。登山累了,或想探究一番都可以来这里小憩,喝道士送来的茶水,静坐于树下,看着影影绰绰的光线在树缝里闪烁,偶尔漏下几缕在地上,犹如闪电般,倏地一下消失。山风徐徐拂面,登山的疲劳顿时消散了,于是,重整行装,继续向上进发。

秋天是登高的季节。秋高气爽的时候,带着意气风发的心情,登上圣水堂,体现一下君临天下的感觉,何不快哉!旭日东升的时候,俯瞰偌大的云山水库,太阳在水中散发出的霞光,竟如此地美轮美奂。夕阳西下的时候,九岭山脉犹如苍龙洒上落日的余晖,群山云中山鸡、猴面鹰、灰鹞等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奏出了一首壮丽的交响曲,如醉如痴。在这个时候,不光可以饱眼福、耳福,还可以饱口福,除了出产茯苓、山药、党参、首乌、曼陀罗等珍贵中药材外,还可以去采摘一些不知名的野果。记得有一种野果很甜,长在藤类植物之上。高大的树干上爬满了苍翠的藤蔓,粗粗的藤蔓上端,树枝上挂满了金黄的野果,犹如一个个铃铛,随风摇曳。这种果很甜,也很好吃,摘它却并不容易,有时得爬树,过程刺激却又渴望,很是享受。

经过三季的喧闹后,冬季的圣水堂回归到了那种寂静、空灵的意境。经过几年的整修,圣水堂由原来单薄的一幢建筑发展了好几幢,借山造势,丰满了许多。但与鼎盛时期相比,还逊色不少。同治十二年,重修了圣水堂:主体建筑为三进殿堂,前殿为龙神殿,俗称为龙王堂,供奉龙神;二进为真君殿,俗称为福主堂,供奉许真君;后进为观音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庙前建上谕亭一座。东西构筑道舍楼楹,“树碑于塘之东,敷考备矣;筑阁于山之巅,观风云也。”龙湫东西有山门巍峨,山门外还有客房、工坊,半山腰建驻节亭一座,供上下游人休憩。山下建有大牌坊。与圣水堂遥相呼应的有山之东麓、永修境内的莲花庵,山之西麓的佛教建筑梧桐寺。当时的盛况是:山上聚集僧道,山下购置良田,圣水名山,山头山坳殿宇相连,雕梁画栋,高人传武,儒士讲学,一时胜友如云。漫步于寂静的山水间,什么都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感觉山水、建筑、时空融为一体,将昔日的烟云消散于这天地之间。

圣水堂,这个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渊薮,刻录着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神奇。当你不经意步入这窥谷忘返的秘境时,也许就是你魂牵梦绕的开始,正所谓:

岁晚未能望,相期云水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