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人的乡愁记忆里,农历五月十三打黄家洲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安义曾经有两座关帝庙,县城一座,黄洲一座。农历五月十三打黄家洲最初应该是当时官方祭祀关帝的日子,人聚集多了,买卖也就出现了,加上祭祀的环节里有说唱等艺术环节,慢慢地黄家洲这地方就热闹起来了。特别到了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官方主办的这三天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农副产品、各类小吃大展销,这在全省也是罕见的,因而各地参展、参观的人员巨多。这里除了买卖耕牛、竹林产品、农具、日常产品外,也有炒米粉、炒清汤、煮潽羹、炸馓子、蒸发糕、扎粽子等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这些吃的东西在平时可买不到的,只有这三天可以尝一尝。打黄家洲的三天里,很多人就是奔着这美食而去。
历史上的黄家洲从来都不缺乏人气,如雷湖书院就是个聚人气的地方。1070年进士洪民师创办了这个书院,这里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师叫黄庭坚,他的妹妹嫁给了洪民师,生了四个外甥: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号称“豫章四洪”。他们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骨干力量。从宋朝刘字的七言律诗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盛况:纷纷游客挟书回,尽道义门就学来。门第昔年旌阙在,主人终日讲筳开,化行乡党民无讼,教得儿孙尽有才,好是生徒游息处,四时花木绕池台。
正是人气的旺盛,同时助推了黄洲美食小吃的声誉。黄洲的美食小吃在安义县是有口皆碑的。黄洲马蹄,学名叫荸荠,这种食材哪里都有,但最好吃的应是产自这里圳溪村,尤其是院前组的最好。这里土壤中泥土与沙的比例正合适,特别适合马蹄的生长。生长出来的马蹄皮色紫红、肉质洁白、多汁清脆可口,一点也不残留残渣。所以既可当水果吃,又可做蔬菜食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促进人体代谢、抑菌之功效。马蹄中的磷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开胃解毒,健肠胃。老安义人挑选马蹄有独到的技巧,黄洲产的马蹄中间那个蒂是矮平的,果皮呈红紫色,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马蹄烧肉是安义人节日里比较正式的一个菜肴,在锅里用花生油炒熟花生仁后捞出,再倒入姜葱等翻炒,当香气扑鼻时,倒入料酒、盐。再放腌制过的猪肉炒熟,倒入花生仁、马蹄,一盘特别好吃的马蹄烧肉出盘了,又香又脆而不油腻,节日里深受大伙儿喜爱。
人气食品里,宗山垅手工炒粉却是有很长的历史沉淀。同治十年《安义县志》云:米粉出处甚多,宗山最好。独具一格的宗山米粉色泽纯正。粗细均匀,选用当地纯天然优质稻米和地下泉水,经过浸、麿、滤、煮、团、榨、晒等手工工艺制作而成。五月十三打黄家洲时,吃米粉,尤其吃湿粉(没有晒干的那种)是当时的一种时尚。他们先将辣椒粉、韭菜、生姜、大蒜子、肉末、香葱等佐料大火爆炒,然后拌入刚做出来的湿漉漉的米粉中,放入少量香油,这种吃法是每个安义人最好的早餐,如果是正式的酒席,则需要用晒干的手工粉。先用凉水浸泡三十分钟或至松软,然后用牛肉(猪肉)、豆芽、黄花等许多佐料爆炒至熟后,倒入松软的手工粉,小心快速的翻炒至油光可鉴起盘,一大盘起尖的手工粉上桌后,一般是第一轮就被光盘了。
黄洲,从名字上看就与水有关,洲一般是河流冲积而成的。所以黄洲与南潦河密不可分。南潦河也为黄洲提供了一道美味佳肴:南果火烘煎鱼。记忆里,印象特深。
黄洲的鱼多,也是童年时期最快乐的事情。父亲在暑假的时候,经常带我去钓鱼。那时要早起,一般四点钟就起床。父亲和我一人扛着一根钓鱼用的竹竿,父亲边走边给我出数学题或背唐诗宋词,到了黄洲河边天刚亮,正好开钓。河里的鱼大大小小的比较多,到十点前回家,每次总能钓个4-5斤。
这么多的鱼,一下子是吃不完的,家里那时油少,弄鱼吃费油,所以我就将钓来的鱼洗好,放至太阳下曝晒至半干,然后抱来一些稻草,将这些鱼放在稻草堆上烟熏,一直将鱼熏到两面金黄,然后又放到阳光下晒干晒脆,然后用坛子装起来,以备来年不时之需,或招待客人。
母亲也经常抱怨我们钓了太多的鱼,每天烘烤,以至于家里所有的坛子都装不下。到来年没有菜的日子里,母亲将这些鱼用少许油和辣椒粉大火烹炒,这火烘鱼就成了家里每天固定的菜,以至于后来看到这鱼都不想吃。
到来年署假,父亲和我又开始了新一年的钓鱼之旅,上年未吃完的火烘鱼已经发霉了,母亲只好倒掉,又来装新的火烘鱼。就这样父亲与我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样样的游戏。
南果火烘鱼却有些不同,鱼是这里特有的沙棍鱼,利用柴火余热慢慢烘烤,经过了腌、熏、卤、焖等工艺,使鱼肉入味,软嫩微酥,又带有烟熏香味,味道别具一格。这种做法应该是当时条件限制,保鲜不了,故采用这种方法让鱼可以保存更长时间,以备不时之需。只是现在条件好起来了,这门技术渐渐地淡出了人们视野,而这种火烘鱼就显得越发地珍贵了。
现在的农历五月十三,当墟的日子依然沿袭着旧制,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那些舌尖上熟悉的记忆依然如故,成为了每个安义人古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