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学明的头像

胡学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8
分享

伟哉 西陵峡

/ 胡学明

她像一位巨人,矗立在西陵峡畔,高歌激扬;

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七百里峡江中,闪闪发光。

她就是西陵峡村,一个滨临长江,背靠仙女山,环抱链子崖,上有兵书宝剑峡,下有牛肝马肺峡,揣着许多故事的江南小村。

只有她才有资格与闻名于世的大峡谷同名。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位于长江西陵峡的核心区域,守卫着秭归县屈原镇的南大门,更是因为她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峡江文化底蕴深厚,与屈原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化、扶贫文化等交相生辉,叠加成趣。

这里看得见山,摸得着水,记得住乡愁。山如翠屏,地若画轴,水似玉带,被誉为“诗意农庄”、“宜居村庄”,向世人展示着最峡处的美丽,演绎着历史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今日的辉煌

当你踏进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坡橘树,一弯接一弯,一岭接一岭,漫山遍野,一望无际。此时树上的柑橘虽然还是青涩的,但沉甸甸的果实早已压弯枝头,在太阳的照耀下,放着绿色的光芒。绿色的果、绿色的枝叶,构成绿的海洋,一阵江风吹过,若碧波荡漾,又好像是天空降下的绿色锦缎,披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随风轻歌曼舞,意趣盎然。倒是道路两旁、田边地头的白花桃熟透了,亮闪闪的,清香四溢,似粒粒粉色珍珠滚入万绿丛中,山梁便更俊了,田野更美了。

回过神来,极目远眺,橘园目尽处的链子崖云腾飊驭,雄伟壮观,崖峰张着大嘴,讲述着观音裙带扶危、大禹链锁危崖的古老传说;对面的新滩滑坡遗址,声名赫赫,上世纪八十年代古镇青滩毁于一旦,而今只见复栽的树木,不见烟火,默默地承受着旷世痛苦;其上游的兵书宝剑峡,绝壁摩天,半崖置物,平添几分诸葛武侯珍藏兵书宝剑之神秘色彩;下游的牛肝马肺峡,好好“肺”,痛失一叶,夜夜悲愤说寇狅,日日提醒国人——国耻不可忘。俯瞰长江,清晨的江面,薄雾袅袅,平湖万顷,如日月剪裁,湖水眼波流转,眉含黛翠,柔情绵绵。

好一幅自然风光与人文美景浑然结合的风景画!

然而这只不过是西陵峡村的一个外景,或者说是一个背影,真正的娇态迷人处在临江一带。她婉若一个美丽的姑娘,待字闺中,怀揣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美目盼兮。过去,我和许多人一样,以为站在G334省道上看到的一切就是她的全部,原来错之极也!今日秭归县文联、县总工会等单位组织骚人墨客、拍家画师于此采风,我才癞子跟着月亮走——有幸一睹真容。在主线公路四季沟处,有一条滨江步游道通向链子崖麓的江边,在屈原镇仁春乡村旅游合作社理事长熊欣的带领下,我们便顺着这条道结伴而行。

路边青一色的古式栏杆,不时有亭台供歇息赏光。这里才叫绝妙,别一样的风情,别一样的天地。沿途鲜花烂漫,蝴蝶飞舞。过了轮渡口(过长江的轮渡),便是一片临江“古”民宅,依山而建,围水而居,随形就势,参差迤逦,马头墙,小青瓦,飞檐立柱门楣,仿古木格窗棂,再现了青滩古民居惊世骇俗的风韵。院中小桥流水,芳草萋萋。室内油光锃亮的家具配以精美的根雕,古朴中透着几分华丽。有的阁楼上还摆有书案,供游人写字画画,抒发激情,站在这吊脚楼的阳台上,远山近水,一览无余,随便抓一把就是意境。屋团屋转,犄角旮旯,遍植桃树、梨树、石榴树。院坝上空、禾场上空、以及院落与院落之间的便道上空都搭有葡萄架,密而不疏,紧而有序。串串葡萄玲珑剔透,甘露欲滴。此为一绝。真乃衣食住行皆文化,处处风景、处处人情。

江风送爽。我们继续往前,穿过千米葡萄走廊,来到一个宽敞的厅堂。近前一看,原来是仁村村落的聚会之地。怪不得这里非同一般,宅心仁厚,原来此地又叫仁村。其由来久远,传说宋朝年间,一个名叫郑友良的人择青滩南岸定居,靠为生,花巨资建民居四会院,发展柏木船运输,进而商铺林立、酒家无数。发达后的郑友良富不忘本,乐善好施。那时青滩滩大水急,经常翻船,郑氏搜生救弱,置地安葬溺亡者,助盘缠于逃生者回家,还经常修桥铺路,接济穷人。其大仁大爱广为流传,后遂称其地为仁村。三峡工程蓄水后,仁村的大部分土地被淹没,但仁德长存。传承至今,服务于新时代的文明建设,当地人们经常在这厅堂里开展各种仁爱活动,墙上悬挂有“村”规民约、组织机构及岗位责任制、仁行善举人物事迹介绍等各种展牌。真乃人情练达即文章。如今这里邻里友爱,互帮互组,仁爱、仁善、仁孝得到永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此又是一绝。

再往前走,便到了链子崖下。右边是龙舟亭,详尽介绍了龙舟的起源、特征、传承发展和表现艺术形式,摆放着两条19米长的龙舟,那龙头、龙尾、龙身,活灵活现,羽羽如生。左边是伸向江心的观景台。站在台上,四面的风物景观越发清晰可见,高峡平湖风光尽收眼底,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穿梭,蓝天、白云,于江中形成巨大的倒影,美轮美奂。此为三绝。还有一绝,正在十月怀胎之中。据屈原镇副镇长、该村书记熊应刚介绍:村里准备在这里建一方沙滩,造一条长十八米的柏木船,用十余峡江汉子扯船上滩,以重现三峡纤夫的悲惨历史,复原当年扯滩的场景,教育人们发扬纤夫精神,顽强拼搏。此刻,我站在这块土地上,脚下历史惊涛暗涌,40多年前,人们与命运抗争,扯船上滩;40多年后,人们为了铭记过去,激励后人,又在此设滩扯船。历史和现实,就喜欢这样重逢。我脱掉头上的草帽,上前一步,望着江心肃立十秒钟,不知是对江中死者的哀悼,还是对江边生者的敬重。我回头一看,我身后的同伴们也和我一样对着江心默立,感情脆弱的女子,早已泪水盈盈......

 

昨天的忧伤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是一个处处鲜花的地方,但这里又是一个曾经悲剧的地方。

提起三峡纤夫,石人也会心酸,何况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当我们欣赏完这里的美景,带着花香,带着喜悦,穿越时空,来到西陵峡村的源头之时,发现这里的昨天是那样的凄惶、苍凉。地无三尺平、猿猴难生存,山顶甩个石头滚得下河。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人们只好下长江去当纤夫扯船拉滩。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峡江文化的活化石”——82岁的刘必才和84岁的刘福祥等老人。他们当过纤夫,吃过人间的苦中苦。据他们讲:当年,长江上万舟争发,煤炭、木材、日用品、农副产品全靠船运进送出。三峡一带滩多浪急,特别是青滩、泄滩、崆岭滩,一滩要比一滩险,一浪更比一浪急。枯水季节更是道道鬼门关,上下舟船都必须靠外力牵引避激流、过险滩,纤夫便因险而生,并起着至关生死的作用。西峡的先人们屈着身子,光着全身,背着纤索,一步一拐地匍匐爬行。他们肩背磨出深槽,足膝血肉模糊,但他们是不能穿衣服的,因为衣服会陷进肉里,引起感染,再者,他们一会儿要下水,一会儿要上坡,极不方便。只因生活太苦、太难。

手扒岩石脚蹬沙,背拉缆绳膝盖爬。他们的心碎了一地,但还得捡起来吞下去继续前行。有时像青滩这样的大滩拉不上去,小媳妇、大姑娘纷纷赶来帮忙。面对汉子们的一丝不挂,她们是那样的泰然自若,因为她们的丈夫、她们的父辈是在同命运搏击,是在为一家老小的生计露羞。“青滩的姐儿泄滩的妹”因此而出名。如今虽然无滩可扯了,但这里的姐儿,依旧妩媚,依旧勤劳勇敢,依旧是男人们的臂膀和港湾……扯船的汉子们为了势均合力,抑或是消除疲劳苦闷,齐声喊着号子,嗨,嗨哟哟,嗬嗨,扯,扯,扯扯扯……”沙哑的声音在空谷回荡,让人伤感,让人无奈。弯弯纤道,崎岖坎坷,忽而挂在悬崖,忽而隐入白云,稍有不慎便会掉进江里被活活淹死。青滩的风,泄滩的松。尤其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江风裹着冰雪漫天飞舞,其情残然,其景泪然。

“长江万古流,纤夫永不朽。”想不到在这辉煌的背后(过去)还有这么多令人柔肠寸断的故事。我想,这无疑就是人们所觅寻的峡江文化的核心要义。七百里三峡呀,流了多少西峡人的血和泪!川江航运的历史,正是蘸着他们的血泪写成的。

 

闯出的生路

西峡人必定是西峡人。他们没有屈服,没有懦弱,更没有娇气。苦役般的经历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魂。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江航道整治后纤夫生涯的消失,人们逐渐认识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山农民,就得靠山吃山,别无选择!于是他们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柑橘。失败了再干,干败了再实践,百折不挠,终得成功。

可是,正当他们收获正旺的时候,三峡工程兴建,靠近江边平一点的良田、橘林连同他们的古民居将沉没于江底、化为高峡平湖之一角。咋办?走出大峡谷?那是不现实的。国家一时无力安置大批外迁移民不说,故土难离,人们心理上也难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后靠。所谓就地后靠不过是个通用说法,说白了,“就是搬到海拔175米以上去,在不被淹没的地方垦田开荒、重建家园。”他们深知,这是命运对他们的又一次挑战,等靠不是出路,唯有向荒山荒坡进军。于是乎,他们利用有限的移民资金,发扬扯滩精神,在近乎80度的挂坡上,改田造地;在乱石丛中,建房置业……

一坝成功万人催。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峡江文化的另一类化石——峡江移民。他们有的既是三峡水利工程移民,又是葛洲坝水利工程移民,搬了又般,靠了又靠。移民,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多么响亮的名词,然个中艰难,旁人是无法想象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有切肤的疼痛。据68岁的向先金、罗宗秀和65岁的熊春生等老人讲,当年他们在三峡移民后靠的日子里,像愚公一样,白天挖山不止,拓荒不息,夜里住窝棚,雨天天穿地漏,冬天冷风刺骨……一个字,“难!”但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从未抱怨。汗水砸在地上,“啪啪”地响,他们愿意;钢钎与石头撞击出的火花,将山梁烧烁得冒烟,他们笑而对之。在他们认为,只要国家能够富强,个人做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他们不仅户户住上新房,还造得田地450亩,整治土地一千多亩,合着汗水,合着春雨,种上橘树桃树,建立起以脐橙、桃叶橙为支撑、辅之以白花桃的支柱产业,迎来新的曙光,走出困境,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

路是闯出来的。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他们硬是在只有荆棘没有路的地方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路,让世人见识了什么是“青滩精神”、什么是移民奉献和什么是移民成果。现年61岁的三峡移民熊云建,长年体弱多病,当年房屋被淹,土地仅剩1.8亩,全家四口人,挤在一个20多平米的棚子里,一呆就是上十年。尽管家庭劳力极度缺乏,2002年仍送子参军,保家卫国。为了摆脱困境,便在大王山下的简棺槽垦荒,由于身子难以久立,便经常跪在地上打拼,好在他有个健全的妻子,终于垦出了3亩多地,种上她们曾经种过的柑橘树,并栽了240株桃树。几经奋斗,2010年终于盖起了32层的楼房。如今仅白花桃的收入就是2万多元,加上柑橘,全年收入少说也有5万元。

与熊云建比,郑胜英算是一个幸运儿,又是一个“创举者”。20022月,兴建334省道挖掘吕家平隧道时,废渣废石堆了一大片,失去土地的郑胜英看到了希望,便将这面“渣合坡”承包下来。尽管当时人力价每个工只划20元,但她还是拿不出几个钱来,便四处借款,凑得2万元,请了上千个人工,将累累乱石磊成道道壁坎,又从几里路以外取来泥土铺上,一点一点的、一厘一厘的造田。功夫不负有心人,乱石坡变成了23.3亩良田,种上伦晚、夏橙、园红、九月红。想不到这块“田”使她一举成为全村的柑橘首富——现在每年连同她的微商收入,净利润不下30万元。真可谓苦尽甘来,移民移出新世界。如此看来,此举便有了它的普世价值,留给后人一个新的启示: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来说,这种愚公式、搬土式、举债式的造田办法,不失为是一种广而有效的“生田”方式。

 

蝶变的美丽

 

中午,夏日的晶辉刷新了村庄,焕发了田野的青春。采访时间过半,我仍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释怀,移民使人得翻身,这固然是个重要原因,但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西陵峡村一跃而成为天下名村?下午通过座谈,特别是听了熊应刚书记的情况介绍,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党及时送来了一席春风——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不过,这还是要感谢移民,因为把春风带来的就是移民部门。

当然,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心人。西峡人的壮举,感动了天,感动了地。20145月,湖北省移民局将这里纳入精准帮扶美丽乡村试点村。面对“千年等一回”的机遇,村两委一班人像一群运筹帷幄的智者,以改变村貌为抓手,以扶贫帮困为手段,以富民强村为目的,不失时机地打出“三张牌”,环环相扣,精准到位。

首先是依托移民项目资金,全面整合各类扶持政策,集合资金4000多万元,一边着力支柱产业柑橘的提档升级,夯实发展基础,一边进行“厕所革命”“三清三拆”,改水、改电,改善交通、水利、通信条件和文化娱乐条件;其次是依托秀丽的峡江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农业格局,实行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大战略,进一步“五化”——山野绿化、产品优化、村庄亮化、道路黑化、环境美化,不留死角,一“化”到底,引进漫云文创企业,聚力打造美丽村庄。三是见缝扎针,发展庭院经济,向内挖潜,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资源,栽桃植李,栽不了树的地方就栽花,把村庄当作城市一样装点美化。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五年的攻坚决战,全村完成柑橘品改1811亩,高标准果园建设1000亩,215个农户还建起了葡萄庄园和百花桃基地,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572人,带动贫困户113户,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民+橘林桃园的发展模式,构建了良性的柑橘、白花桃产业链,逐渐走向订单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实施民房风貌改造250户,危房改造61户,易地搬迁9户,卫生厕所改造517户,并兴建了村级便民服务室和党务活动中心,远远望去,青一色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顾盼生辉兴建休闲健身广场6处1700平方米,凉亭及观景台6处600平方米,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发展民宿9家,让游人有了体验自然风情尽享田园式生活的最佳去处;硬化公路17公里,黑化公路3.3公里,新建步游道8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修建停车场4处2550平方米,兴建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2处,维修水池24个,新建水池2个120立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村庄的服务功能。此外,还建设垃圾填埋场1处,垃圾房20处,增添垃圾桶200个,实行定时定点清运的长效机制;新增有线电视光工作站1处、延伸光缆5公里,实现有线电视网全覆盖;延伸电信宽带网络2.5公里,终端到每一个村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村庄,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村里在进行各项改造建设的同时,举全村之力,对村民尤其是对困难户予以各种扶持。精神物质一起上,扶智扶资两同时。生态扶贫527户2963亩,补偿资金36万元;产业到户扶贫120户,补贴资金46万元;兜底保障扶贫134户263人,扶持资金35万元;健康扶贫236人次,报销医药费155万元;教育培训118人次,投资12万元;帮助村民争取贴息贷款130户227万元,新增公益性岗位17个,有效解决困难户就业……尽其所能给村民以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平衡发展,脱贫致富。

如果说移民部门给的机遇是雪中送炭,那么村里的战略战术便是锦上添花。人们如虎添翼,奋力向前,全村上下把致富的蓝图、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变成了一个个具体行动,男女老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趁势而上,大干而特干,干出了一个新型农村、一个致富典范……村民高建强,自幼右小臂萎缩异形,妻子谭伏英也被大火烧去了脚掌,大量田园和房屋被淹,两个女儿还要上学,是个出了名的低保户。在政府和村里帮助下,购买了住房,耕种了进城务工者落下的荒地。村里并通过发放柑橘苗、品种改良、技术培训等形式进行帮扶。老高看到了出路,增添了信心,起早贪黑,穷追猛赶。他虽然右手不能正常劳作,但他有左手,有双脚,再说他妻子的双手还是好的,可以帮忙,两夫妻就这样靠一双完整的脚,三只完整的手,在桔园里,在桃树林中巧妙地默契地紧密地配合着,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艰辛,不几年时间,种的伦晚和白花桃相继投产,如今硕果累累,年收入多达十几万元,女儿还在宜昌城区买了洋房,一家人其乐融融,欢欣而幸福。村书记熊应刚,说起村情,如数家珍;谈到未来,豪情万丈,同时还挑着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科协主席两幅重担。日耕荒野,夜访农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了村貌换新颜,他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没日没夜,常常忙得忘记了吃饭顾不了睡觉。问及所为何?他说:“我是本地人,本地干部,就要做好本地事。”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纯正的公仆情怀!

一粒沙里看世界。别小看这两个人,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群体,正是这两类不同的群体,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基石,撑起整个世界。于是,便有了我们开头和在滨江一带看到的一幕,江山滴翠,大地生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永远的风景

一个崭新的西陵峡,穿过历史的叠嶂和烽烟,款款向我们走来。据村扶贫专干彭乾和财经委员陈虎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9年底,全村柑橘发展到2811亩,产量5600吨,桃子等小水果600亩,产量8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904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8767元;全村7131811人,都住上了古色古香的楼房;建档立卡的155348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串串数字,仿佛是一个个冬日的闪电惊雷,夺目耀眼,震耳发聩。想当年,别说致富,谋生尚且困难,即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工日也只划几毛钱,有时甚至是几分钱,更不消说山美花香人俏了。

风雨过后是彩虹。西陵峡,这个在全国、在全省的地图上连一个小小的黑点也找不出来的村,如今声名鹤起,各种殊荣接憧而至——湖北省宜居村庄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峡工程后续移民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无不显示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远近游客来此看山、看水、看风景。花花西陵,果果青滩。据熊应刚书记介绍:这里四季有花,月月有果,是户外采摘、摄影写生、度假旅游的绝佳胜地,每年接待游客不低于5万人次,接纳生态果园采摘5千人以上,旅游收入近千万。的确如此,但看家家户户,农友们还未来得及把泥腿杆儿洗干净,便忙着坐在家门口做生意,招呼客人……

采访即将结束,我收获满满,接收不暇的双眼和高速运转的大脑汇集成两个字——“美哉!”。今日西陵峡村确实美,正如一位叫王罡的墨客描述的一样:“(她)美在长江黄金水道和G324国道如两条玉带穿村而过,联结着绿水青山及农田农户;美在以柑橘为主的四季水果+链子崖景区为龙头的休闲旅游产业,支撑着现代美丽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在弘扬几千年来积淀的奋力争先、求索拼搏精神,传承着峡江文化的根脉;美在峡江先贤的智慧民俗及励志村民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塑造出勤劳淳朴、孝老爱亲的民风。”如果要加,就加上一句美在移民的成果、扶贫的成效破茧而出,蝶变出无尽的美丽,舞动着羽翼,时刻准备着展翅飞翔。

傍晚,我们仍恋恋不舍,不愿离去,享受着她的落日之美,霞光万丈,天地一片灿烂,预着示明天将是一轮崭新的太阳。我们乐不思蜀,徜徉在诗情画意间,吃着香喷喷水果,放飞着童心,唤起儿时的回忆,惬意无限。这对于我们这些久居方框中的人来说,倍感弥足珍贵、亲切温馨。从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方向。我走遍大半个中国,看到许多地方还是单一的生产方式——一张犁、一把锄头的耕作着,“这是我们的社会对农村的重视不够,”还是这些地方缺乏飞跃性发展的动力?不妨借助西陵峡村的变革经验,学学“青滩精神”,真正从原始的农耕中解放出来,把农村变成诱人的风景。言至此,越觉西峡人的伟大,忽然想起几句诗来: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还是觉得这不能准确地说明此地的妙、此地的壮和此地变迁的美,可是我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字眼儿,惟有一个愿望——

愿西陵峡村的明天更加英姿焕发,成为长江三峡腹地永远的风景。

2020.7.25采写于湖北秭归西陵峡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