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学明
前几天听同事讲了一个民间笑话,说的是身体都有缺陷的公子小姐婚配的故事。
公子家境殷实,相貌堂堂,可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年过三十未讨上媳妇;另一庄上有位千斤小姐,生得千姿百态,但有只眼睛枯盲深陷,到了结婚年龄也未找到如意郎君。这时,有媒婆就从中撮合。媒婆舌涌莲花,尽拣好的说,说得公子动情,小姐生意,决定相面订婚。相亲这天,媒婆又出了一番馊主意,只见公子骑着高头大马,快步来到小姐门前,扬鞭策马而过,显得气宇轩昂,英俊潇洒;小姐悠闲地站在门边,手拈鲜花,将脸半遮半掩,如赏花仙子,楚楚动人。此时此刻,公子花下看美人,十分乐意;小姐马上看壮士,一见钟情,男欢女悦,骤成婚配。洞房花烛之夜,彼此发现对方的缺陷,悔之已晚。双方去找媒婆扯皮,媒婆说:“三人当面,五眼相观,长短不齐,没我媒人相干!”
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万事不可粗心大意,不能只看事物的表象,要究其本质,认真过细地做好每一件事。否则,将一事无成,咎由自取,害人害己。
纵观当今社会,此种“走马观花”者还真大有人在。有的人处事马虎、敷衍塞责,喜欢闹形式、走过场,到基层了解情况,或是检查工作,如同葫芦掉在井里,漂浮不定,要么不假思索地赞叹一番,要么不做调查地打一顿闷棍;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好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彩。记得我在X镇工作时,有一次上头一局长亲自带队来检查煤矿安全,单位大小头目出面陪同,我是主管,当然要参加。一行十几人到得矿上,站在马门口指指点点,七嘴八舌,说长道短。我提议到井下看看,但没人迎合支持。接下来看了看厂房,问了几位上了夜班在寝的工人,便坐着车子一溜烟地回到镇上。然后召开会议。台上的人大讲特讲如何抓好煤矿安全,如何重视煤矿安全,如何排查隐患,如何防范事故等等。真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忍俊不住,因为我平生头一次遇到这种荒唐事,甚觉滑稽可笑。煤矿是特殊行业,不进入井下各个巷道,到达各个作业面查验检测,一切都无从说起、说也是白说。但我又害怕被“打闷棍”,只好作罢。现在想来,凡此种种,不正是“公子”“小姐”的做派吗!
其实要想求得真理并不难,只要深入实地,了解实情,一切就会真相大白。就拿煤矿安全检查来说,煤矿安不安全,矿里有无隐患,钻进矿井里一检验,不就一目了然、真理在握吗?如此,说起话来,才有底气,有的放矢;做起决策来,才接地气,令人信服,更不会讨人耻笑。这方面许多古人就做得十分精道,就以苏轼探究石钟山为证。《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焉”。对于石钟山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为因其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唐代诗人李渤则在寻访此山时,遇到水潭中两块石头,叩击皆发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余歇,便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之由。时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的北宋文豪苏轼,对于上述说法深感疑惑,为了弄清真相,他在盛夏一个月明的深夜,冒着风险恶浪和山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恐怖,乘坐一叶小舟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一探究竟,原来山下多穴罅,水波涌进,有“噌吰”之声如钟鼓不绝;且大石中空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两相呼应,从而得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并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实证明,“文对文”地纸上“观花”,只能是隔靴搔痒,要想获得真知,只有“下马”“躬行”一番,“风里来水里去”,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若多一些苏轼这样的人,少一些“公子”式的人物,那或许又是一番光景。
古人对于一座山的“命名”尚能如此较真,那么我们今天对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更应该细致科学地对之待之。当下,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各项建设如火如荼,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指挥者与参与者,跳下“马”来,本着实事求是、真理第一的原则,像苏轼一样,亲临现场,沉到最基层,撇开表象,深究本质,过细看“花”、考究“花”、比较“花”、鉴别“花”,变道听途说为亲力亲为,变捕风捉影为亲身体验,变遥控指挥为实地考察,进而做出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适应人民需求的决策来。
若如此,何愁我们的事业不能昌盛,何愁我们的国家不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