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先生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近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一经播放,以燎原之势,一下子火遍了全国。
可我对于梁晓声先生的浅薄了解,并不是源于这部剧,而是他写的《羞于说真话》这一书。
一次去图书馆借书,一眼就看到了它。骨子里的我其实比较诗意的,一般喜欢看些唯美、轻松的书籍。那些严峻的、深刻的、尖锐的书看得比较少。一是这类书大多比较枯燥,读进去不易;二是看后使人倍感压抑,情绪难以排遣。可是,这次不同,它让我移不开眼了,颇有一见钟情的味道。书封面主色调是黑色,书名是白色的宋体字,黑白造成的视觉冲突,强烈而直白,有一种朴素冷峻的美。梁先生表情严肃,眉头紧锁,眼神犀利,食指向前指着,似乎正在质问着什么。
我虔诚地捧回了书,坐在阳台一角就着阳光读了起来。刚翻了几页,就扎进去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梁晓声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各种事件,无情鞭挞了其中的假恶丑。书中文字不像有些传记那么沉闷,也没有有些学术家所用字眼的高深刁钻。它像你身边最熟悉的人,嬉笑怒骂,真情流露,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他剖白:“……我的人格的另一面依然是偏狭的,嫉名妒利的,暗求虚荣的,乃至无可奈何地虚伪着的,还有在别人遭到挫折时的卑劣的幸灾乐祸和快感……”一个名作家,一个公众人物,对自己隐蔽的“阴暗”一面,敢如此不留余地坦诚在世人面前,没有一点伪装,没有一点粉饰,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如同太阳,虽有黑子,仍光芒万丈。
羞于说真话,这个“羞”字颇令人回味。“羞”在字典里有多个解释,梁先生这个题目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说真话会感到难为情,羞耻?肯定不是的,这里应该是正话反说吧,揭露的是一个现象——大家羞于说真话,不敢说真话!
事实的确如此。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少少说过假话,真话不敢轻易说,尤其得罪人的话不要说,触及敏感话题的不能说。毕竟撕开遮羞布总是让人不快的。 恼羞就会成怒,轻者让人记仇,重者众叛亲离。说真话的后果不是人人能承受的。所以,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合理,这个要求很过分,却都心照不宣保持沉默,或者打哈哈躲过。如果事不关己,那么最好高高挂起。
从古至今,说假话在道德观中肯定属于“坏”的一类。说假话的人会被人唾弃厌恶。那个《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吧,小时候,可以算我们的启蒙故事,让我们明白要诚实,知道说假话是没有好结局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作假说假话已经成了习惯,一点不以为耻。看,有许多打广告做推销的,振振有词,信誓旦旦,甩出一大堆保证书,把人们耍得团团转。在他们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下,很多人上当受骗,等反应过来找商家,早不见人影了。他们骗了一波,换个地方,或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商品,又进行再次欺诈。对他们而言,根本不觉得说谎骗人是可耻的,反而觉得洋洋自得,自己靠本事赚钱很厉害呢。
有人认为,说真话的人往往会倒霉。不是吗,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精忠报国的岳飞够直言,够坦诚吧?可结局怎样?最终被按上了逆谋造反的罪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够坦率,却因痛斥当时之弊病而遭贬……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因为说真话,被“穿小鞋”,处处受排挤被打压,苦不堪言。说真话是要有勇气的。它需要“坦荡”“无畏”相伴。所以有人不敢说真话,也不愿将真面目示人上了面具。他们钻进了虚伪的套子,弄出一套以假乱真的外壳包装自己。有的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内在污秽不堪;有的满嘴说着高大上的话,却做着低俗丑陋之事。“真”字成了“傻”的代名词。如果你不顾一切说了真话,就是“傻帽”一个。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是不会得到称赞与认同的,尽管他说的是事实。可是,很多人事实上并不需要事实。其中原由,那些说着违心话的大人都明白。若你不明白,说了就成了另类,就会被排斥。于是,很多时候除了腹诽,也只敢在无人知道的地方大肆吐槽,一抒心中块垒。过后可能又会为自己的言行感到气恼,明明是懦弱妥协,却还得给自己找个借口,谓之成熟。
所以,我很佩服敢于说真话的人,这真的需要勇气和底气!梁晓声先生就是个敢说真话的人。不仅能直面自己,审视自己,告诫我们要执起羞耻感这根“教鞭”自省,也批判社会上各种乱象,嬉笑怒骂,爱憎分明。怪不得有人誉他为“中国的巴尔扎克”。敢于说真话的他真得很帅。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过一个“真”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来伟大的灵魂是相通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就是教孩子“求真”,做“真人”。何谓“真人”,应该是指不虚伪,不矫揉造作,坦坦荡荡的人。要培养出这样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自己必须是个坦荡正直的“真人”。只有身正为范,才能教出“真人”。什么时候,你、我、他羞于说的真话都愿说了,都敢说了,那么我们就会离诚信、公正、自由、平等更近一步。敢于说真话,才是人性成熟的真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