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弓江燕的头像

弓江燕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8/10
分享

时光知味 岁月沉香  ——《卫华回忆文集》赏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动荡,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在我国边境实施军事胁迫,企图遏制新中国的复兴。为了实现军事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在核战争爆发时提供后方的保障,决定开展“三线建设”。成千名来自西部地区的工人、知识分子、民兵,奔赴三线战场,他们云集在巍巍太岳山麓,潺潺沁水河畔,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他们开辟荒地,发扬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和生命铸就奇迹,终于建成了全国闻名的第四机械工业部三线军工企业——国营卫华仪器厂(第一厂名国营四五四二厂)。几十年里,他们兢兢业业工作、不懈努力、认真研究,十多年的发展,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研制和生产出我国新一代微波测量仪器,微波测量技术领域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为我国尖端科技领域攻关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到了八十年代,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踏上了转型之路,卫华厂离开太岳山区搬迁太原市。知音远走,别离情亦深。南北两岸,时常勾起记忆里的点滴温暖,独自回味。那些青葱的模样、那些走散在烟波里的情缘、那些一起耕织春风秋雨的岁月,却在心中的诗笺里打开思念的封页。五十年光阴流转,墨痕里栖着的这一枚思念成真,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日来自全国各地二百多名卫华人欢聚北京,畅所欲言,开心至极。为了留住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能够让这段历史留存和铭记,卫华人筹资汇编出版了《珍藏的岁月——卫华回忆文集》。

阅读这部文集,我仿佛看到幽静的深山里掀起声响的巨澜,眼前似乎再现卫华人穿梭在险峻峡谷的身影,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耕耘者,他们用信念与激情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进入二郎山沟到研制出2公分雷达,接着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发射成功,紧接着又研制出我国的第一套7㎜和4㎜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的精密同轴接头和阻抗标准,全国首次实现精密接头技术参数全面测试通过,新一代坦克炮弹引信研制的突破……战果接踵而来,震惊了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家。这些成果凝聚了卫华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是太岳山的忠骨,为太岳山立下了不朽功绩。

文集里面的作者无名家,非专业,但每篇作品的诞生,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想。每一篇作品犹如一幅幅时代精神的影像,让我们不难感到:朴素的语言如同疯长的野草,自豪的语调就像那涓涓细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处处散发出一种沉静的气质。

《无悔的三线人生》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为此奉献了青春,应当理直气壮的感到自豪,也有资格骄傲和出来说话。”;《忆挖下水道》,王春旭老前辈说:“今天回顾起那段历史,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没有彷徨和虚度,而是为共和国的成长贡献了青春,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为我们每个人走好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卫华厂生活的日日夜夜将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卫华旧址圆梦之行》,这样说:“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自备干粮、千里迢迢云集在这深山沟里呢?是什么力量让以彭路英为首的志愿者承担起太原中转站这个任务呢?是什么力量从组织者到参与者都努力协助促使这次聚会如此圆满呢?我反复思考着……”是“情——“卫华情”促成了我们的圆梦之行”!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听到了一个灵魂最真实的呐喊和最动情的诉说。淡淡的文字,韵味悠长,书里封存着的是卫华人一段征途,一种奋斗的精神,记录下的是他们无悔的青春轨迹。

这本文集,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一个豪言壮语的年代。在这个伤感的秋天,携上这样一本书,与之同行,我感到了这份伤感演绎得让人如此怀念。

他们的作品,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要竖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舞着一代代国家建设者要有刻苦钻研的崇高精神。

这部文集有十二个章节,配合一百多张珍贵的老照片,这本书全面展现了卫华人二十年来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来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卫华人在艰苦环境中铸就的卫华精神,将我们带回历史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