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雨的头像

江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7
分享

送你一对枕头粽

当山村的黎明在鸡鸣中睁开眼,太阳还未起床,村庄上空氤氲着袅袅炊烟和缕缕粽香时,村庄孩子们的活动中心——晒谷坪就开始热闹起来。我与两个弟弟分别用竹棍挑着一对手臂粗的枕头粽赶到时,已有10多个小伙伴挑着小枕头粽在晒谷坪上走动。陆续又有挑着小枕头粽的小伙伴赶来......待太阳从东边山上爬起来时,晒谷坪上聚集了30多个小伙伴,都带来了一对小枕头粽,有的用棍子挑着,有的用带子系着挎在胸前。大家走来走去,互相交谈,互相叫唤:“卖枕头粑粑啰!”......喧闹声、嘈杂声交织在一起,俨然一个小集市开市。

这是我小时候的场景。这不是在赶集市,我们假装叫卖,其实是在炫耀自家的小枕头粽包得好看。

在老家湖南宁远县中和镇,平话方言叫“粽子”为“粑粑”,枕头粽子就是“枕头粑粑”。每年一到这个日子,家家都包两种粑粑:一种是被平话称为“燕子叉”的羊角粽,一种就是形似枕头的“枕头粑粑”。包枕头粑粑是很考验手艺的,从选稻草、烧稻草灰,到沤“漕水”(漕水,老家平话方言,即灰水也就是天然碱水的意思)、过滤“漕水”;从用“漕水”浸泡糯米,到包粑粑,最后到用“漕水”煮粑粑,匠心之举无不体现在每道工序、每一个细节。

比如选稻草。平话方言叫稻草为“金禾草”,必须是陈年的,晒干晒透的,没有淋过雨,也没有发霉的。烧稻草灰叫“烧漕”,也有讲究,金禾草燃烧起来后,要用长棍不时轻轻扒一下,以免金禾草拥抱在一起,燃烧不充分,草灰里的碳酸钾化学反应也不充分;金禾草只能燃烧至八九成,如果燃烧尽了,沤出来的碱就没有那么好,趁灰烬还有火星时就将其夹铲进装有山泉水的小水缸。将小水缸的灰烬搅拌均匀后,沤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做稻草“窝”过滤“漕水”。在大脚盆上架两根扁担,上面放一个箩筐,用金禾草沿着箩筐内沿做一个“窝”,窝里铺上一层滤布。将沤了一个晚上的“漕水”倒进“窝”里。第一次过滤出来的“漕水”是黑色的,需经过反复过滤才清澈。过滤时有技巧,不能只往“窝”里一个地方倒,不然过滤出来的碱就不均匀;每次倒入要适量,如果倒得太少,碱就会太厚,粑粑吃起来就会有点涩口。经过六七次过滤后,“漕水”不但清了,而且呈淡橘黄色,闻一闻,还有淡淡的稻草香。

“漕水”好了后开始浸泡糯米。将淘净沥干的糯米倒入一个水盆的“漕水”里浸泡,同时将洗净并煮软的粽叶(学名箬竹叶)和棕条(用棕叶子剪成)浸泡在另一人水盆的“漕水”里。粽叶和棕条在“漕水”里浸泡一个小时即可,而糯米要浸泡七八个小时,让糯米与天然纯植物碱水相拥、相融,发生奇迹,变成金黄色。箩筐“窝”下面还在滴着“漕水”,是留着用来煮熬包好的粑粑。

最能展现手巧的是包枕头粑粑。枕头粑粑比“燕子叉”难包,用的粽叶和棕条多,装的糯米也多,需要捆绑、解开、再捆绑。只见母亲在米筛里放置6根棕条,取8片粽叶,依次紧密叠放在棕条上,取3斤至4年金黄糯米,倒在粽叶中间,稍稍抚平一下。母亲先将粽叶底下的4根棕条轻轻捆一下,再将一端的棕条使劲捆紧实,双手捧起已有枕头雏形的粽叶包裹,在米筛里轻轻地端放几下,使这一端金黄糯米充实;然后平放,将另一端的棕条使劲捆紧实,重复前面端放几下的动作,使这一端也被金黄糯米充实;再平放,将中间4根捆得较松的棕条分别解开,再一一用力捆紧实,就大功告成了。在包好够吃的大枕头粑粑后,有小孩的家庭都会给小孩包一对小枕头粑粑。包枕头粑粑的水平如何,可通过小枕头粑粑展现出来。

当然,在晒谷坪上炫耀的孩子们也不是真正比试,是因为小枕头粑粑包得都差不多,更是因为孩子们都不是行家,看不出优差来。孩子们要的是一种显摆、一种气氛!

但家长们要的并不是比试,也不是显摆,而是给孩子们求一份平安,要一个安稳。这一天,不是端午节,而是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也叫鬼节,是大鬼小鬼回家的日子,也是在世的人祭祀亡魂、敬祖尽孝的日子。据说,枕头粽营养丰富,且有疗效作用,糯米性温,具有暖脾胃、补中益气和止泻作用。小孩若把枕头粑粑当枕头睡上一夜,能够祛病强身,出入平安。即使不能当枕头睡,挑上或挎上小枕头粑粑,也能保平安,不让鬼缠身。

没错,老家的确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中元节包粑粑。老辈人对此解释有二:一来老家偏远,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时已是次年七月,所以就在中元节包粑粑祭祀屈原;二来端午时青黄不接,七月双抢后才有糯米包粑粑。

据说,老家人包枕头粑粑,是为了祭祀屈原时送给他作枕头,睡个安稳觉。又据说,枕头粑粑还与元朝末年宁远农民起义有关。由于元军对宁远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位于舂陵山(属阳明山脉)中的荒塘封锁严密,刀具无法送进荒塘。起义军首领欧阳起焕(字相公,号平章)想到一个方法,叫人把粑粑包成圆柱形,用稻草捆扎成枕头状,称为“枕头粑粑”——“枕头粑粑”长有一尺左右,直径有四寸上下,可将刀、枪头包进枕头粑粑里,再以亲朋送礼为由送到荒塘村。起义军因此补充了兵器,又有了行军作战的粮食,在一个夜晚一举将元军打败,开仓分粮分钱,民众欢天喜地。为纪念起义军胜利,此后,每年中元节,民间都包枕头粑粑,里面不再包刀和枪头,纯粹作为可自食的美食,还可作为节日之礼物。时间一长便成习俗。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荒塘乡菜秧丘村的村民在欧阳平章住宅(当地人称“相公府”)遗址处,挖出了大量锈蚀了的刀枪,似乎为枕头粑粑的传说增添了一点佐证。

传说归传说,但老家人包枕头粑粑的心意却是真诚的,不管是用大枕头粑粑祭祀屈原或纪念农民起义军,还是包小枕头粑粑给孩子,都是想送给他们诚挚的祝福——祝愿逝者一路走好!祝愿生者一生安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