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永赞散文集《行走的风景》
文/徐义平
近读黄永赞的散文集《行走的风景》,对莫言之语和“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叶圣陶语)体悟更深。
认识黄永赞已近十五年,那时他在温州一企业报做编辑。是时,岳西论坛举行年会,恰逢他回乡过年,喜欢涂鸦的人,自然握手言欢,此后经常联系,并定期收到他编辑的企业报。
散文集《行走的风景》取名于第一章“行走山水”的同名散文。正如韩少功《我心归去》云:“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黄永赞工作之余,穿梭于永嘉青山绿水间,穿行于瓯北山川旷野中,考察于南京绍兴等景点,出差于四川阿坝州大草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行走的风景》),“梯田之上,青山叠嶂,枫叶正红,层林尽染”(《烟云一卷》),久在樊笼里,难得返自然;“丛林深处,苍松密布,虬枝横生,翁翁郁郁。枯藤老树,流水潺潺,风景这边独好”(《走进楠溪江》),“初探小若岩,一路上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写满了回味和期待”(《初探小若岩》),品读沿途风景,感受岁月静美;“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亲切的比例尺度,白墙青瓦的明快色调,兼以石砌矮墙,绿树成荫,使整个村落构成一种和谐之美、乡村之韵”(《古村探幽》),“初识泽雅,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宁静和清远”(《初识泽雅》),源头活水,别有乾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也无法忘却。……两相对比,就不难找到答案:落后就要挨打”(《南京,南京》),“在红原,你很难见到高楼大厦。即使在县城,也鲜见高楼林立。……这里的居住条件不比我们老家,在我们老家农村,家家户户都住着小楼房甚至别墅”(《红原纪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对于作家而言,故乡是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更是理清其文学脉络的重要线索,这在散文集《行走的风景》第二章“岁月留痕”和第三章“乡思入梦”中得到印证。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柯灵《乡土情结》)散文集二、三章中涉及童年烙印的文字比比皆是:“虽然现在不曾常穿布鞋,但小时候我们农村的娃,就是穿着它走过童年,走过少年,步入青年,伴着我们走过青葱岁……小时候,穿得最多的就是布鞋了……每次穿上布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忆起儿时看母亲做布鞋的情景……碰上连阴雨的时候,娘就搬条小板凳守在屋檐下纳鞋底、缝鞋帮、掩鞋边、滚鞋口”(《布鞋情》);“在记忆深处,对故乡的野菜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拿野蒜来说,我小时候是最爱吃的一种野菜……而更为重要的是,再也找不到儿时挖野菜时的那种心情,再也找不回儿时吃野菜的那种简单快乐的感觉了”(《故乡的野菜》);“在童年的记忆中,爷爷是远近有名的象棋高手,退休赋闲在乡下黄湾,仅一个小山村,他就培养出一大批爱下象棋的徒子徒孙,我的几个堂哥皆下得一手好棋,均是师从爷爷”(《误入“棋”途》);“小时候,我最爱吃锅巴了……碰到做饭的时候,一看到母亲围着锅台做饭,我会高兴得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围着锅台转,就为了赶早吃口香喷喷的锅巴”(《锅巴》);“孩提时代,给我带来无限乐趣的当数祖父从供销社退休带回来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了。每到夏夜,一家人吃罢晚饭围坐在小院里纳凉,那时候乡下人家还不曾拥有电视,山里人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就全靠这台半导体”(《变迁》);“打记事起,每当寒暑假到爷爷奶奶家,五叔总免不了逗我玩。那个年代,五叔和爷爷奶奶还同住在老屋,村子没有通高压电……我历来胆小,每当晚上从厨房到厢房,中间要穿越漆黑的堂轩,五叔故意在我面前说一些鬼怪故事给我听,我听了更加惶恐,无论如何也不敢独自从厨房穿行到厢房”(《别梦依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确如此!
“人到了乡下便像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似的。”(茅盾《乡村杂景》)迫于生计,黄永赞每年底返乡,年初远离,俨然候鸟,又似弹簧。“在农村,农历的新年向来有拜年的习俗。每次去亲戚家拜年,好客的主人不仅会拿出好酒好菜招待,甚至会请人来陪酒”(《酒话》);“乡村的腊月,是一坛丰年的腊酒,浓而弥香;乡村的腊月,是一幅红红火火的中国结,吉祥如意;乡村的腊月,是一首浓情的歌谣,慰藉心灵”(《乡村腊月》);“一路上,沿途的乡亲们都出来了,送着,接着,放着鞭炮送迎……父亲是一面镜子。站在这面镜子前,我自惭形秽……家里进新屋那天,父亲的同僚们,镇上的书记、镇长和村干纷纷前来恭贺,并到我们生产队上开展了座谈调研”(《回乡杂记》);“在农村,盖房子都注重根基,根基牢,才经久。老屋是父亲的根基,是父亲留给子孙的基业。对父亲而言,老屋在,灵魂就有寄托之处”(《老屋》);“每次风尘仆仆回到乡下,母亲总会张罗一桌好饭,让我们坐享纯正的家乡风味。老灶台上铁锅炒腊肉,架上木柴慢慢的烧,燃烧在灶膛的柴火,缭绕在屋顶的炊烟,散发在厨房的猪油香,这就是地道的人间烟火”(《人间烟火味》)。虽然每次回乡显得如此匆忙,在乡下却让黄永赞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了理想的行走之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孙犁《老家》)远在永嘉为稻粱谋的黄永赞,思绪永远未曾游离生养他的黄湾,灵魂仍然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乡愁》)。“深深的长夜,悠悠的情思,在现实和回忆中进行着切换,回眸记忆的深处,那一抹不咸不淡的乡情,始终牵扯着一丝难以忘怀的怅然,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一种叫做故乡的模样”(《梦回故乡》);“中秋之夜,心底碎碎念着曾经熟悉的人,曾经熟悉的景,曾经难以释怀的往事。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月是亲人,是人事有代谢,是往来成古今……此时此刻,我那远在黄湾小山村的妻儿,不知安然入睡否?”(《秋夜思》);“故乡是儿时的那块月饼,故乡是头顶的那轮明月。怀思昨日,怀念故人,怀想故乡。这是身处异乡的游子,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的情愫”(《明月千里寄乡思》);“连日来的梦里,经常梦回故乡。待醒来,发现人仍在异乡,归乡只是梦一场”(《梦里依稀慈母泪》)。月是故乡明,夜长人忆家,“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叶圣陶《藕与莼菜》),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散文集《行走的风景》第四章“书香盈袖”详实记录了作为永嘉县读书学会副会长的黄永赞一直浸淫书香的过程,他铭记“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语),让心灵接受一种有滋味的哺育,让生活的每个角落充满阳光。“缘于兴趣相投,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在约定的带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茶轩、农家书屋、文化会所相逢聚首,静下心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谈诗歌,谈创作,谈生活体验,谈人生感悟,大家纵论古今,一起分享文学带来的快乐”(《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就是点一盏心灯,不仅照亮了心空,也照亮了星空”(《点一盏心灯》),“我的蜗居生活,因文字而照亮”(《执着》)。黄永赞用心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并用文字记录阅读《巧凤》《心园牧歌》《坐着也要奔跑》《紫薇花开》《印象主簿》等心得体会,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久而久之,不禁暗香盈袖。
行文至此,想起“故乡是一种辽阔的东西,故乡是世界的精华……世界是一个文明的故乡,文明总是将故乡的精华保存下来,在一些人的故乡被抛弃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故乡却敝帚自珍”(于坚《众神之河》)。史铁生对故乡的理解是:“人的故乡,并不至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边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记忆与印象》)他们的见解未尝不符合于黄永赞的散文集《行走的风景》,姑以张九龄的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记之。
2023年11月25日,于岳西县天际新村
作者简介:徐义平,汉族,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庆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岳西县作协理事,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80余次获奖。出版诗集《寻找自己的河流》《万物生长》(合集)和散文集《平野菜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