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叫主簿黄家塆的小山村,我是地地道道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庄稼卫士---青蛙,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从小就听着鼓鼓的蛙鸣长大,亲眼见证过那一只只黑黑的小蝌蚪是怎样长成肚皮鼓鼓的绿色青蛙的。
对青蛙的熟悉和难忘,其实还有一层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村子的出口处,有一处酷似青蛙的大石头。打从记事起,就听人们都叫它“青蛙石”。关于这青蛙石,民间曾流传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据说,庄里有个叫“丁八斗” 的大财主,这财主自从拥有这青蛙石后,丁府上便日进斗金,财源滚滚。不久就招来别人妒忌,有人买通风水先生设了条毒计,神不知鬼不觉地让青蛙折了一条腿,血流不止,终究财富流空,人财两空。多少年后,我曾在父亲等人编撰的《印象主簿》一书中看到过这个民间传说故事。
在乡下农村,夏天是绕不开蛙鸣的。初夏的黄昏,蛙便开始了属于它们的专场演唱会。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不远处一声蛙叫声传来,又接着两声,三声。“呱咕、呱咕、呱咕、呱咕、……”蛙声从池塘边发出,从最初的一只、两只、三只,到最后的群蛙齐鸣,此起彼伏,旋即布满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从村庄到池塘到田垄,到外都是蛙的“脱口秀”。
蛙声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吟咏。“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这是对蛙声的赞美与吟咏,也是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唐代贾弇的《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江南夏夜的蛙鸣,是美妙的天籁之声,雨后蛙鸣是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永嘉四灵赵师秀笔下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夜己深,约好的好友迟迟不来,诗人心中难免不安,还好有这满塘的蛙声,消抵去心里此许的不安。
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夏夜的月光下,蛙声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安详。
一代伟人毛主席小时候便志向不凡,即兴写下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茵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写足了蛙的神态和精神,泰然淡定,霸气十足,尽显伟人风范。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出兵伐吴,路遇一蛙,横在路上,怒目而视。勾践见之,肃然起敬,向蛙致意。众人不解,忙问何故。勾践说:“我见蛙发怒,就像一位渴望战斗的勇士,因此我对蛙十分敬佩。”部队上下闻听此言,感动地说:“大王如此尊敬怒蛙,我等受大王数年养育教化,难道连一只青蛙都不如吗?”于是,三军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终于一举灭吴。
夏天是喧闹的,也是热烈的。这些年,几乎每一个夏天我都是在异乡度过,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见蛙声了。久居城市,在夏夜里聆听那熟悉的蛙声,此刻却成了一种奢想。往事如风,多少年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成追忆了。在记忆中,那些蛙声如同我们的童年一样,已经一去不复返。离开了故乡,我才明白,原来曾经相伴的喧闹与蛙鸣是一曲思乡的歌……
蛙鸣似诗,蛙鸣如歌。今夜,我枕着一片蛙声入眠。梦里,我又见到了村口那只身上长满青苔的“青蛙石”。不知在乡村的仲夏之夜,是否还回荡着那熟悉的蛙声?
黄永赞,笔名晨光,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永嘉县读书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集《行走的风景》(中华书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