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芳华的头像

张芳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8
分享

遇见与感恩

近日,读了《散文选刊》上的一篇文章《文字里藏有温暖和爱》,感触颇深。

作者忆起当年做知青时的一件往事。一天夜晚,他徒步行走在乡间的公路上,需要走很远才能到达所在的农场砖瓦厂。当时路上已经没有车,其孤单无助可想而知。正当此时,突然出现一辆拖拉机。他开口求助,立刻便得到对方的应允。并且最后对方主动改变原来顺路可以停下的约定,决定把作者送到砖瓦厂。

“那个开拖拉机的人话语很少,没有亲切的神情,但他是个心里热乎乎的人。他自己本属于该被怜悯的人,却会善良地怜悯别人。”由此作者感叹道:“那个夜晚我遇见的这个人,无论是仅仅出现在生活里,还是写入文学作品里,都具有同样感人的力量。”

或许受那位拖拉机司机善举的感动与影响,作者亦是一位“话语很少,没有亲切神情,但却会善良地怜悯别人的”人,虽然面容神情比较严肃,缠绵不在脸上,但“内心有很多善意。”在生活的路上为不少的人开过“拖拉机”,送他们一程,甚至几程。

像那位拖拉机司机和作者一样,通过个人的善良为他人排忧解难的事情常有发生,而由此所感动人的程度,则当然要取决于其行为的由衷与真诚。那位拖拉机司机按照原来的约定将作者顺路捎带“一程”,就已经很令人感动,而其慷慨将对方直送目的地的行为,则因其俨然具备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的特质,而在作者心中折射出了倍加闪亮的光泽,促使其在“写的时候充满认真和感激,想尽可能地写出真情,以语言回馈他给予的温情”。正如作者所言:“我写的是自己的遇见,也是自己的感恩。”

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也曾顺路搭乘拖拉机的经历。

那是1974年春天,我在菏泽县杜庄公社位于郓城工程段的黄河复堤指挥部上班。一次我有事要回菏泽,恰遇相邻公社指挥部的两人开拖拉机也回菏泽。于是我便请求搭顺风车,并当即得到应允。由于对方有事需先去梁山县城,故让我携带我的自行车在梁山城西至菏泽的公路旁边先下车稍等。我在约定地点从上午9时一直等到12点多,却迟迟不见对方到来。在浑然不知对方什么情况之下,我怕再晚了会影响顺利回菏。于是便在路边饭店边吃边望地简单用过午餐,就索性骑上自行车,一边赶路,一边左顾右盼对方的随时出现。临行前我还对饭店服务员留言,请其将我的行踪转告对方。经过八九个小时,180里的艰难骑行,直到在夜幕中抵达菏泽,也始终未见对方踪影。不像如今有手机可随时联系,也不知因此事为对方增添了多少麻烦。虽然已事过50年,但我对那辆拖拉机的魂牵梦绕却愈发强烈,越思越想,越令我心绪难安。如今写出来,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感恩吧!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难题和挫折,同时也可能会有各种难能可贵的遇见。正是那些像拖拉机司机一样的善人和贵人们“送一程”、“送几程”的善举,才使人们顺利度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从而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暖心的感动与希望。诸如在饥荒难耐时突然得到真情的怜悯;在孤单无援时突然有人出手相帮;在方向茫然之时突然有人指点迷津,甚或手牵手送上光明之途;在路遇险阻之时,突然有人挺身护佑:在良机出现时,突然有人为你进言举荐等一幕幕人间真情的欣然呈现,不仅会给人们带来感动,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带来希望,更使社会陡增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许多时候,人们的良知,人们的良心,人们的道德,人们的心灵,正是被这样的正能量陶冶和激活的。

人生中的不少重要时刻,往往都是在那些乐于助你一臂之力的贵人们帮衬下,才得以顺利度过的。我曾不止一次有幸得到过这样的恩惠,在帮助过我的善人和贵人中,有我的老师,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同学、我的亲朋和我的父老乡亲。他们所施恩惠的点点滴滴,全然都成为了我人生不断获得顺利和成功的宝贵源泉。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伴随着日积月累的真情感动,我和诸多人们一样,对热心善人和贵人们的感恩之情,正日益迸发喷涌。浩荡的人间真情正通过我们的感恩,倍加化作惠及社会,温暖人心的不竭动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