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祥华的头像

袁祥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20
分享

锡杭之间

两人在争论苏州与杭州两座城市哪个好。一个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在杭前面,还是苏州好。另一个辩驳道,民间流传着“苏不及杭”的说法,百姓的认知不会有错。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苏杭说着比杭苏顺口。同样,锡杭说着也比杭锡顺口。我这么认为。

太湖之滨的无锡与钱塘江畔的杭州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经济重镇。两地隔着茫茫太湖,又有京杭大运河串连。杭州是我的家乡,无锡是求学之地,从这两点来看,我已然得到命运的眷顾,是幸运的。

九十年代,从杭州到无锡,交通已多元化。公路,铁路,水运全有。初出茅庐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交通工具都想体验一下,但又囊中羞涩。

锡杭之间的公路有两条线路。东线从杭州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出发走320国道,到嘉兴往北沿运河过吴江到苏州后再向西至无锡。另一条是从杭州出发走104国道,到宜兴县城再沿太湖西岸的锡宜公路到达无锡。

铁路是从杭州城战火车站上车出发,走沪杭铁路经上海火车站,火车再反方向驶出上海站岔上沪宁铁路经苏州到无锡火车站。

我是在堂哥的陪同下坐西子号列车去无锡的。我在《走过袁浦》一文中有了详细的描述,不再赘述。

第一学期寒假,我与浙江籍的几个同学一起组队回家。锡杭之间,水路距离最短,游船的坐票价格在几种交通工具中是最便宜的,这对我们学生来讲有很大的诱惑力。游船成了这次回家交通工具首选。大家还能感受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的是何等壮阔。

下午5时,我们几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外加一袋无锡油面筋,一脸兴奋,出了校门。金黄发亮的油面筋带着无锡人民的诚挚问候随我踏上了归程。按理说,酱排骨更能表达无锡人的深情厚意。只是酱排骨的价格超出了我的消费能力,力不从心,放弃了。

一学期没回家了,激动的心开始随着运河水荡漾。

无锡游船码头建在梁溪大桥南几百米远的运河边。学校位于梁溪大桥的西桥堍。学校与码头之间也不远,十几分钟的行走距离。我们是从学校走着去码头的。

冬日的梁溪路两侧,梧桐树已然没有了九月开学时迎接我们的热情。呼呼的北风刮过树梢,光秃秃的树枝撑起空空的风景,默默地送着我们。

游船码头候船厅里没有火车站汽车站般喧闹。不多的游客,大家井然有序,排着队伍,检票上船。

客船有二艘,一前一后泊在码头。我们上的是前面的龙井号游船。船舱有上下两层,都是卧铺。我们的坐位安在客房与发动机后舱的过道里。过道两侧靠窗的位置放着两排木制矮柜,柜子面放着救生衣旅客行旅什么的,我们就坐在矮柜上。与其说是坐位舱不如叫行旅舱更为恰当。或许是坐位舱条件过于简陋,少有其他游客。只是这低廉的价格,才吸引了我们这些学生。

龙井号游船的开船汽笛声在傍晚五点三十分整时响起。笛声回荡在运河上空,又消散在北风之中。游船追着冬日的最后一缕霞光,向太湖驶去。

船驶入太湖,天色已暗。龙井号放慢速度,其姐妹船江南号赶了上来,与龙井号并靠在一起。船员用缆绳将两条船拴在一起,齐头并进。有的说是为了抵抗太湖风浪,也有说是为了防止太湖强盗。各种说法,给我们旅途带来几分惊险几分刺激。

在太湖之上,我们的船包裹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与传说中千帆竞渡的白昼或是渔火点点的夜色下的太湖美景相去甚远。没有风景看我们就聊天。聊这一学期在学校的感受,聊班级的事,聊哪位女同学漂亮,聊谁喜欢谁了,聊哪两位同学谈恋爱了。聊到期末考试成绩时,我说我下学期要好好学习了。我的这一句肺腑之言还是淹没在了马达的轰鸣声中。

聊着聊着发现桐庐的同学不见了。原来他哥哥是这条船上的船员。他把我们晾在一边,自己去了卧铺舱,见利忘义的家伙。

船舱的马达声,又硬又冷的木矮柜,难于入睡。我在迷迷糊糊中,心生悲凉,又无法流露,疲惫袭来,任由黑夜一口一口将我吞噬。

浪花声小了。睁开双眼,窗外迷蒙一片,只是在远处的旷野里,能看到几盏摇曳着的灯光。不知何时游船已从太湖驶入内河,到太湖南岸的湖州界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又不得而知。内河道不宽,游船行进其中,马达声填满了整个河面。

两岸有了依稀可辨的树木,房屋,灯光向后移动着。

置身在这样的环境,枕着运河水又能睡多久呢?透过模糊的船窗,任由黎明一步一步走来。

游船在武林门码头靠岸。我带着一身疲惫,满脸的惺忪,下了船。

马路上亮堂了许多,那不是黎明的曙光,是城市的灯光照亮了归乡的路。几位同学在武林门码头散去,各自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回家。

我一脸茫然,我该如何回家?这条马路我不曾来过,不知在哪里坐公交车,坐几路车,朝哪个方向走才能到龙翔桥公交总站。

如果到了龙翔桥公交总站我就知道回家的路。这里有到萧山去的315路公交车;到笕桥的305路公交;到九溪的4路车。到九溪我就可以换乘18路车能到袁浦车站,再走上半小时就能到家了。半年前我就是这么走出村子,坐上公交车,踏上求学之路的。

最后是走着去龙翔桥的,还是坐151路电车到龙翔桥的?

151路电车中间翘着二根辫子,与上面的电线摩擦着,闪着电光银花,穿行在延安路上。售票员的头上也扎着两根辫子。

不对,是叫了一辆三轮车到龙翔桥的,阿倡纠正道。

时间能抹去一些记忆,又在滋养着岁月。

有了这次回家体会,在余下的几个学期中,我再也没有坐船回家过。对龙井号游船的印象也在记忆中渐渐模糊。

三十年后的一天,在运河边的杭州运河天地公园,发现陈列着龙井号游船的一些零部件:电子控制屏,马达,发电机,变速箱,传动轴,螺旋桨,一副铁框架构筑起船型的模样。

一块简介牌向路人诉说着龙井号的前世今生。还有那幽幽的运河水流淌着往来于锡杭之间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