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正月初五,受昔日同窗丽萍女士之邀,一行六人,漫游铜鉴湖。
铜鉴湖位于杭州市郊西南双浦镇,有文字记载了关于此湖的传说与介绍,也有网络平台描述铜鉴湖的旅游攻略。我也屡次经灵龙路路过,只是因为建设铜鉴湖蓄洪排涝工程的围挡一直没有拆除,认为工程没有结束,所以不曾驻足游玩。得此机会,欣然前往。我们驱车从袁浦路自东向西而来,转入灵堤。忽而,眼前的景致由市政道路景观瞬间变成了自然风光的模样。
灵堤原名灵山线。三十年前我们一班同学骑上自行车由袁浦路翻过蜈蚣岭,经凌家桥,绕过公馆山,方能驶上灵山线,再骑到灵山上的灵山幻境游玩。记得那时我刚学会骑自行车,车技不稳,回家路上,不敢与其他同学一样将采摘的映山红插在自行车笼头上。映山红被我夹在自行车后座,一路摇摇晃晃颠簸到家,映山红丢了大半,心疼不已。
聚会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汽车行驶在灵堤之上,我们一路聊着读书时的人与事。前方青山依旧在,残湖换新颜。灵山倒映在铜鉴湖中,湖山相映,融为一体。这真是灵山有情湖有意妙墨钱塘心有时。
汽车行至昙山北侧,我们在十字路口右转向北拐,往骆家岭方向。时值冬日,道路上树荫依旧浓密,遮天蔽日,不出两分钟就到了我们聚会地---镜湖居。一家由民居改建而成的餐厅。我们预定了席位,便开始游玩铜鉴湖。
铜鉴湖既有西溪湿地那样的生态湿地涵养区,又有西湖的开阔水域,水岸也更为曲折蜿蜒。湖岸边绿地也更为开阔,有大片的草坪,只是树木是新栽的,树叶落尽,显得有些萧瑟。或许铜鉴湖有意,天公作美,老天收起了连日的阴雨天气。虽没有明媚的暖阳,清新的空气,清冽的微风,令人神清气爽。
湖面微波荡漾,几只水鸟,在水面游弋,忽而,潜入水中。我们看它们是一道风景,它们视我们为一种威胁。游步道上不时有游人迎面而过,草地上也有三五成群的人或摊开席子或支起帐篷,摆出水果糕点,边吃边聊,休闲一整天。湖对岸,一只纸鸢浮在空中。
我们沿着游步道,绕过大半个湖,站上灵堤的跨湖桥。铜鉴湖以灵堤为界,分为里湖,北湖,南湖三个湖区。
桥南边是南湖,铜鉴湖排涝蓄洪工程的主湖区。湖水清澄,湖面倒映着富春江南岸的山峦,山顶覆着皑皑白雪,青蓝的天空飘散着云烟,三色合一。“秋水共长天一色”叫人不由得脱口而出。哦!不,是冬水。应该是“冬水共长天一色”。先贤的名篇巨作才是文化之隗宝,世人赞颂。我等拙劣的模仿终究是茶余饭后的笑料。
我们再往北望,北面的湖面在古铜鉴湖和莼菜田基础上改建而成。古铜鉴湖在石龙山之南,故旧时称为石湖。《民国杭州府志》中说:“石湖,在定山南乡,石龙山下。汉时名明圣湖,宋时更名石湖,今名铜鉴湖”。在石龙山和铜鉴湖的依山临水之间,骆家岭自然村坐落于此。家家建有三层楼农居房,琉璃瓦,瓷砖外墙,外形迥异,色彩纷呈。如果说铜鉴湖像一位身穿旗袍的温婉秀丽的江南女子,而这排民居犹如女子手里拿着一只手机,显得不伦不类。如果将这排民居改建成粉墙黛瓦的样子,倒会与环境融合许多。则如女子手里拿着一把团扇了。
我们步行绕北湖一圈大约二小时左右,回到起点,正好到约定的午餐时间。我们点的菜有:红烧鱼头,河虾,豆腐莼菜羹等,虽知食材不出自铜鉴湖,但依然执着地寻着白公(白居易)念念不忘的铜鉴湖味道。
同学小聚,本应烫上一壶老酒,小酌几杯,无奈有“拒接酒驾”的警句,只好以茶代酒,所以然,味道便淡了许多。
大家边吃边聊,同学聚会难免会谈些子女上学,婚姻状况等家庭琐事。我绕开话题,起身直奔“慕贤榭”。
“慕贤榭”建在金牛山西侧,临湖而建,立柱有一副楹联“卜鄰懐白公;碣石□朱子”。(恕我才疏学浅,方格代替的字认不出来)白公乃是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多次到访铜鉴湖旁恩德寺,便与铜鉴湖有了交集,回京后,常思“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感怀铜鉴湖的莼羮鲈脍滋味。朱子必是北宋理学大家朱熹了。朱熹两度到访昙山,曾在西坡崖壁题刻。石壁风化,字迹漫灭,后人将石刻拓印装裱,制简介牌立于崖下。
昙山呈半岛形处在南湖之中,将南湖分成左右两部分。昙山南边有一个宽阔的亲水平台,建有游船码头。左侧竖立一块铜鉴湖导游总览图,详细介绍了铜鉴湖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景点位置。在此我不一一赘述。
里湖的定南公馆是文人墨客来铜鉴湖憩息之所,人文历史故事颇多。
从昙山公园东望,可见一新建小区,名取“岸芷汀兰”,是铜鉴湖建设和双浦新城建设的拆迁户回迁房小区。你若站在小区高层西望,看见百亩花海四季花开不绝,千亩湖面微波荡漾,环境优美,远处青山苍翠,真是宜居之所。小区之名名副其实。双铺新城内有大片待开发的地块,地价坐涨,实乃“地凭湖贵”。
丽萍说,我们已到知天命年纪了,以后,铜鉴湖就是我们的感情集结地。时光只解催人老,浮生岂得长年少;半壶老酒一盏茶,891里几人还?
同游者:丽萍明倡菊娣建刚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