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祥华的头像

袁祥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4
分享

富春江畔竹香远

富华,我到渡口了。

我在家接到了July打给我的电话。

我用了二分钟,走到了渡口。

渡口是吴家渡,在吴家村与之并存的还有吴家粮仓。渡口是方的,粮仓是圆的。吴家村有了这方圆也就有了天地。

July看到了我,从驾驶座上下来,打开车后门,拿出一个大纸袋。这是我先前与她联系好的,代买的宣纸。我觉得没有比给书法票友送上一沓上好的宣纸更合适的礼物了。礼轻情重。第三次送人了。头一次是我主动送的,后两次是人家打电话给我,说要我代买的。

这宣纸不是出自安徽泾县的,而是产自杭城西南方向六十公里的富阳大源镇大同村。一个江南的小山村,July的婆家。有幸,她邀请我们去山里挖竹笋,我第一次走进了这个村子。

能挖几颗笋,又能吃几颗?挖笋不过是出游的理由。

从富阳江南边出发,沿大源线往南,到大源镇上,右拐过桥,驶入一条沿山小路,就是去村子的路。一侧是小溪,一侧公路。这溪是不知名的,三两米宽,路也是无名道路。和大多数江南的山村一样,民房沿路而建,依山而建,成片相连。过了大同村委,旁边就是喻氏家庙。在大同村,喻姓是大姓。就如吴家村的吴姓一样。July的婆家也姓喻。

这几年,政府重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可喜的变化,村道边建有停车场。停车场很空,是城里少有的舒适。

July已经在路边停车场等我们了。见到我们的到来,自然是很高兴。她安排我们上午挖笋,下午参观造纸作坊。客随主便。

我是钱塘江边长大的孩子,捕鱼还有点经验,挖笋实在不在行。找冬笋更要经验。我一棵没挖到,一篮子黄泥冬笋全是July老公的成果。

中饭非常丰盛。山里的土鸡,半只炖汤,半只清蒸。冬笋炒冬腌菜,杭州菜叫炒二冬。山里的腌土猪蒸蛋、溪石斑炖锅。这农家菜,再配上存年的土烧酒。啊!不说了,口水又在打转了。

已经两点了,你喝完没有?同行人见我还在搭起架子喝酒,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于是,我和July老公干了杯中酒。我站起来,扶了一下桌角。同行的建伟说,要不要扶你一把啦?我嘴一咧,摆摆手,说,我先去一下洗手间。

下午,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造纸作坊。July说对大家说。

造纸作坊?

早就听说,富阳是造纸之乡,造纸产业一度撑起了富阳GDP的半壁江山。由于造纸企业废水污染,地方政府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关停了大部分小而散的造纸企业,实行产业升级。而传统的手工造纸作坊及手工造纸技艺,以文化遗产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大同村里还留有几处。我们以挖笋的名义来寻访造纸技艺参观造纸作坊,这是俗中带雅了。

一行人出了July家。从门口台阶下来,我一脚踩空,身子下蹲着。建伟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拉住。

July笑了,说,富华,你顶多半斤的酒量。我说,今天的菜蔬这么好吃,我是超量了的。

我们一行人在村道上走着。阳光被路边的房屋遮挡,偶有一片从房屋前院里的空档斜射过来。

在这片阳光下,有一人,酱红色的脸,额头闪着汗珠,身上只穿一件棉毛衫,肩挑一担毛竹,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前头毛竹上搭着毛衣。

我们赶紧让到一边。

竹担里的竹子被截成一米来长,一根根码放在担中,将扁担压得弯弯的。

大伯,歇一歇。我对来人喊了一声。

或许是那人真累了,或许是听了我的话,应该都有吧。那人将竹担停在了路边,建伟赶紧上前,递上一根烟,再伸手给人点火。在农村,没有比递上一根烟更能与人拉进距离了。

大伯你好力气,能挑得动嘎重一担毛竹。我不无奉承地夸道。

年纪还不算很大,刚六十出头。那人操一口土话。好在,杭州与富阳不远,我们都能听懂。于是,我们半学着当地的土话与他聊了起来。

得知大伯是本村人,也姓喻。July就说自己是谁家的媳妇。再问他,阿拉阿公侬认得伐?

怎么会不认识,都是同一门里的人。老喻回答得很干脆,继续说,排起辈分来,我要叫你阿公伯伯。

哎呦,那我们应该叫你大哥,其实,我们也都年纪半百了。我赶紧纠正道。

那人把我们都打量了一遍。你们看上去年轻,特别是其。他指着建伟说。

建伟很高兴,我们也都高兴。谁不希望自己年轻呢。

大哥,毛竹用来做什么的?

做纸的。

你还在做纸啊?

是村里的造纸技艺展示中心用的,我是帮忙砍毛竹的。

哦,我们可以跟你去参观一下吗?来,竹担我来帮你挑。我说。

侬挑不动的。

我不信,抢先挑起了担子。

还好么。我不无得意地说。

我挑着竹担子往前走,大家哄笑着跟在后面。

没走出百步远,我的肩膀耸了起来,脚步开始发冲。像极了酒醉后走路的样子。

我将担子重重歇落在地上。

到底是文场人,做不了重头生活。喻大哥揶揄道。

喻大哥挑起了竹担。我们跟在他后面。

又走过十几户人家的路,喻大哥在一间大门朝马路的房子间停下来,门前有空地,铺着石板,空地上有棵巨大的樟树,樟树地下有张长条石凳。他说,这里就是村里的宣纸技艺展示中心,叫我们自己随便看。他去屋后卸毛竹去了。

这是一间长方形的建筑,黑瓦白墙,与民房无异。若非熟人带领,还真难以辨别,这里是一间造纸作坊。好在,门前挂着一块标牌说明了房子的用途。

July说,造纸作坊在村里还有多处,散落在路边溪畔,都是作为传统手工造纸作坊保留下来的,作为景点免费供人参观。

中心的大门敞开着,我们跨过门槛,踏了进去。进门后左侧就是一口方形的浆池,池里是混白色的水。里漂浮水池四周地面上铺着青石板,上面有些水渍。靠窗一侧有人正在用一个方形竹帘,正在浆池中抄纸。竹帘在水里挑起时,可以看得见水中有纸浆泛起。边上有人介绍,这是“荡帘打浪法”。我虽然不得其要领,只觉得这便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技了。

抄纸师傅将竹帘上的纸浆沥干一部分水分后,再将湿纸贴在一面墙壁上,用毛刷刷平。到这里就是晾晒环节了。

看竹纸制造工艺,一根竹子要蜕变成为一张上好的竹宣纸需要历时一百多天。从上山选竹开始,历经砍竹、削青、考白、断料、抄纸、晒纸、切纸、打包等工序。

清光绪《富阳县志》记载: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小勤作,昼夜不休。

师傅,这里产的纸卖吗?我忍不住问抄纸师傅。

不卖。抄纸师傅头也不抬,回答得很干脆。

我有些诧异,又很快理会了他的意思。是啊,人家现在根本不以做纸为业了,只想让这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便补上一句:富春江畔竹香远,技艺不知年。

出了造纸技艺展示中心,沿着村道再往山里走,民居少了下来。路左边有一大片毛竹园,右边依旧是一条小溪。有石斑鱼在溪水里翻腾着,清晰可见。小溪的对面又有一处造纸工坊,侧面有一台水车不急不缓地转着,忘了时间。这间工坊的屋顶由四周的几根柱子支撑起,四周没有墙壁,从路这边可以看到工坊里的设施。为了能看得仔细,我们绕道一座小桥,走进了工坊。工坊的地面由大块的条石铺成,中央有一个凹坑,石臼大小。空中吊着一个巨大的木锤,用人力很难挥得动。我们已经参观了竹子技艺展示中心后可以知晓,这个石坑应该是用来捶打竹子的。给竹子断料。水车有传动机构,可以判断,捶打竹子的动力来源是水车。现在只作展示用,传动装置并未相连。工坊很小,右边还有一个浆池,里面是空的,上面吊着抄纸的竹帘。工坊四周没有墙壁,或许是为了通风,便于晾晒纸张。我这样判断。

出了工坊,再往小溪上游走,已到山脚下。两山的夹角间有一条几十米高的大坝,大坝内一个水库。水库是近年来造的,与造纸无关了。

买富阳传统手工宣纸,July自有地方。自古就有“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的美誉。这次,July又为我准备了一些。

富华,我到吴家渡了。

我从富阳回来还没进村,书法票友已经给我来电话了。他是来取我刚从富阳带回的竹宣纸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