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法泉七十岁了,还在息马地社区党委书记任上。息马地社区也三十多岁了,这个地处兖州老城区正中间、兖州最早的多层楼房社区,经过去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后,焕然一新。而岁月的印迹无情地在孙法泉额头、发间漫延。
半个多世纪,从孩童到成年,从好人到好党员,再到享誉省内外的社区党委书记。孙法泉的足迹和这片土地,这个社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虽然每天都是下水道、自来水、张家长、李家短。孙法泉乐此不疲,无怨无悔。采写这篇纪实文学的难度也在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文学性素材,一切都是平凡中的平凡。好在去年的那场疫情阻击战,孙法泉和他的社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孙法泉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一
全国四百多万社区工作者,是神州大地上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孙法泉和他的社区志愿者们,是长城上坚实的城砖。
——题记
往年春节前,息马地社区党委书记孙法泉,天天忙得不亦乐乎,走访贫困户,给孤寡老人采购年货,安排春节陪伴……但繁忙中总洋溢着令人欣喜的浓浓年味。2020年春节前后,除了一如既往地繁忙之外,突如其来的疫情, 沉重地搅扰着孙法泉的心。
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孙法泉会编一条充满了吉祥、祝福,有灯笼,爆竹,配上音乐的拜年微信,发在社区微信里。这次,他思量再三,编发了这样的信息: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全体社区居民不得走家串户,见面拜年。取消大年初一的社区团拜,劝阻社区外亲朋不得进社区拜年,小区居民必须减少外岀……。
这个庚子大年,注定与往年不同。
在息马地社区周边,至少有二十多位武汉客商从事经营,有的就租住在息马地社区。往年,总有武汉客商把亲朋好友从武汉接来,以迎战春节后的商业黄金期,这是孙法泉最担心的。他以拜年的名义,拨通几位武汉客商的电话。几个电话打完,知道他们都已回了武汉,他悬着的心稍有平静。
这个除夕之夜,寒冷寂静。快零点了,孙法泉仍独自在小区里走着,思考着……
过年的喜庆,瞬间便消逝得无影无踪,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没有一分钟的预热过程,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参加完鼓楼街道办事处的紧急动员会,孙法泉已等不到回到社区,走在大年初一空旷的大街上,就不停地打电话、发微信,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人员,落实防疫措施。
息马地社区只有三名专职工作人员 ,仅仅依靠三个人,完成严历而又繁杂疫情防控,是不可能的。好在社区有很多志愿者,社区的事情大家做,是息马地社区的传统。孙法泉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招募防疫志愿者的通知,不到一个小时,社区办公室小院内便集结了以党员、退休人员为主的五十多名志愿者,无须过多动员,仅两个小时就完成了社区五个出入口的封闭。
社区里面有十八户孤寡老人,孙法泉心中有数,但因疫情阻断行程,孩子不能回家的临时独居老人有多少,需要统计。他们的生活必须保障,一千一百多户居民封闭在家,他们的生活怎么保障,脑子里的这些问题需要马上解决,需要大家共同解决。在刚封闭的小区门前,孙法泉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抗疫志愿者大会,成立了社区出入口值班分队、巡查分队,采购分队。落实到人,压实责任,决不能因为是没有报酬的志愿者,出现任何工作疏漏。
这是一支特殊的抗疫队伍,年龄从十八九岁到七十多岁,全部是社区居民,自愿参加,是真正意义的志愿者。
从这一天起,现代科技真实记录了孙法泉的抗疫足迹。微信运动步数每天三万余步,折算成行程二十公里以上。息马地小区系老旧社区,全部是六层旧楼,没有电梯,孙法泉每天上下楼多少趟,无法精准统计。对于年近七十的人,这确实是巨大的体力付出。 人民日报 三月十一日以《勇做社区疫情防控的领头雁为题》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作为全国孝老敬老明星,照顾空巢老人,是孙法泉和他的家人、同事们坚持了三十多年的日常性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和采购小分队的志愿者们,给三十余户孤寡老人制定了每周不重样的食谱食材,准时送到家,每天不少于三次的隔门问候,他和志愿者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每天都要叮嘱几遍,决不能让社区的老人们在这个时候身体出状况。
采访期间,看到孙法泉多次和乘凉的老人对话:“四婶子,早饭吃了吗?上、下楼多注意点,年纪大了,走路别慌。”
“宋大爷,那里不舒服,跟我说,别拖着瞒着,”
从孙法泉和他们交汇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只有父子、母子之间才有的情愫。由此我们感到,抗疫期间孙法泉和他的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把日常工作的频次、工作量加大了很多倍,所以再紧张也不失有序。
息马地社区地处鲁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息马地市场之中,为了保证兖州及周边地区的日常供应,息马地市场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在疫情最严重的二月份,每天的客流量仍在五千人以上,这在客观上加重了社区的防控风险,每天凌晨四点钟,市场开始营业,孙法泉便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出入口,他知道这些志愿者都会尽职尽责,但是肩负着社区三千多人的安全,他睡不着。
采访手记中记录了很多孙法泉和抗疫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每一件都令我们为之动容,在这场与疫情抗争的人民战争中,神州大地上,时时刻刻不都在呈现着这些感动吗?中国人不都是这些感动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吗?对此我们不在一一描述。
二月十四日夜,天降瑞雪。在社区门前值班的退休老党员蒿国钰对孙法泉说“下雪好啊,天上撒消毒粉,病毒很快会被冻死的。法泉,你回家休息吧,这些天把你累坏了”。孙法泉说:“从明天起,六十岁以上的不能值班了,这冰天雪地的,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医院人手这么紧,看病都是麻烦事。”储宪刚说:“咱都是党员,咱在家暖和,怎么好意思让群众值班,咱这些党员都会脸红”。孙法泉说“过几天风雪停了,你们再补上,现在必须回家”。孙法泉强行将他们赶回家。
夜,静的能听见雪落的声音。微信声也显得格外明亮。孙法泉打开社区微信群:息马地社区全体党员:我们是党员蒿国钰、储宪刚、周宝祥。我们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倡议,为这场防疫抗疫的人民战争捐款!我们知道国家不缺咱这点钱,但是,我们没能力、没机会做逆行者,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对防疫抗疫阻击战的支持……微信声不停地响着,虽然是对党员的倡议,普通居民也纷纷点赞响应,孙法泉眼睛湿润了。这时,微信群里岀现了一张照片,一户门上鲜红的大“福”旁,粘着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蒿国钰,200元。配着一段文字:大家都不能岀门,把捐款贴在门上就行了……不一会儿,相同的图片一个又一个岀现在微信群里。不知是谁率先在图片中配上了“福佑中华”的文字,大家纷纷效仿。看着这一幅幅图片,孙法泉再也忍不住感动的泪水……
第二天一大早,孙法泉和几位志愿者收集、统计捐款。听见朱宗贵老人站在阳台上,着急的喊着孙法泉,孙法泉一惊,这时候他最怕老人们这么着急的喊他:‘’叔,你怎么了,快回屋里,我马上上去。”
“法泉,我没事儿,我是老式手机,刚听说捐款的事,千万别把我落下了。”
“我这就去您那里,叔。”
孙法泉到了朱宗贵老人门前,接过他从门缝里递岀的500块钱:“叔,太多了,你身体不好,得用钱,捐一百就行”。屋里的朱宗贵老人只是一遍遍的说着:不多,不多……
短短三天,从党员到群众,从孩子们捐的压岁钱,到朱宗贵老人这样的八十七岁的捐款者。息马地社区600余人参与捐款。到我们采访时的五月,捐款的大红榜还醒目的贴在社区宣传栏里。
二月二十二日早上,孙法泉接到了街道办事处党委的通知,在济宁监狱的疫情中,社区一位老人的儿子系服刑人员,不幸感染,要求通知到他的家人。孙法泉犯了难,他知道,这位服刑人员常年在外,他父亲已经年近八十,体弱多病,因刑期较短,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一直没告诉他。
“不告诉他行吗?他受不了!”
“孙书记,上级的要求很严格,必须通知到直系亲属。”
这是孙法泉自疫情以来,遇到的最犯难的事,他见不得别人难过,特别是老人。但是,上级党委的指示是不能打折扣的,他打电话,让社区医生在办公室候着,以防老人过于激动,出现不测。他说:“我去把俺哥接到办公室,咱慢慢跟他说。”
在办公室,孙法泉沉默了好久才说:“哥,有件事不能不跟您说了,你家俺侄子犯了点事儿,被判了几年刑,改造得很好了,也快出来了。”
老人愣在那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哥,你在新闻上都看到了,济宁监狱出现了疫情,俺侄子不幸感染上了。”
老人忽然放声大哭。
孙法泉和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孙法泉所领导的息马地社区和全国一样,见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着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见证着志愿者的高尚情操,见证者中华民族至真至善的美好情感。
四月上旬,抗击疫情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在采访孙法泉时,他黝黑的脸上疲惫仍在,他说;“息马地党委制作了抗疫志愿者铜牌,表彰抗疫的志愿者们。我个人买了一百把苏州折扇,请咱社区的书法家写上祝福的话,给大家留作纪念……”
是的,我们要永远记住庚子年的这场灾难,时常回味抗击疫情中真、善、美的情感,永远记住那些逆行的英雄们。让这场灾难永远凝聚我们,感动我们,净化我们……
二
最高的善行义举如水一般。水是万物之源,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珍贵,但不昂贵,随处可得。善的本质是对别人无私的付出,故谓之“上善若水”。
——题记
息马地社区,地处兖州古城的正中位置。东接中御桥,西邻西御桥,北侧是明鲁王府故城遗址。自明初以来,就是享誉鲁南的商业繁华地段。这里曾建有兖州规模最大的关帝庙。这座关帝庙的关公塑像与众不同。不是手捧元宝或聚宝盆,用来乞求财运的关公,而是手捧史书,潜心读书的关公,名曰:“关公夜读《春秋》”。这自然与孔孟之乡的商人们崇尚“儒商”“义商”有关。关帝庙大殿前曾有拴马桩,饮马井等旧迹,关公夜读《春秋》时,他的马自然也进入了休息状态,此庙为关公息马之地,故得名:息马地。息马地社区也因此得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息马地隶属长安大队。在此居住的长安大队的社员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时的地位,总有些被边缘化。用后来岀现的一个新词汇——城中村,形容当年长安大队的境况再恰当不过了。居住在城市里,但不是居民,是农民但几乎没有土地耕种,只能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女劳力种菜、拉砖,男劳力大多拉着地排车,奔波在兖州周边180公里范围内的路途中。
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存状态,把他们锤炼成了兖州人中最吃苦耐劳、性格坚毅、心地善良的群体。
孙法泉生于斯、长于斯,亦是其中一员。
孙法泉生于 一九五一年农历八月。一家三口租住在息马地东侧,房家胡同的一座小院内。他父亲多年任长安大队二生产队的队长,也是息马地一带长安社员们的主心骨。除了带领社员们,在当年还是菜地的息马地里劳作。各家各户的房屋修缮,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他也是主要参与者。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之类的琐事,他更是首席调解者。与人为善,是孙法泉世代相传的家风。
孙法泉是家中独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四岁时,他就有了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现在我们已很难想象,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每天肩挑水桶,去公共厕所收集粪便作肥料,送到生产队菜地里,挣点可怜的工分。不满二十岁时,孙法泉已经是长安装卸队的主力。每天下午,在铁路货站,将钢材、木材之类的大宗货物装上地排车。次日凌晨三点,便拉着地排车,奔波在往返兖州周边城市的路上,每天负重前行达70公里以上。每每提及,孙法泉还是禁不住感叹:“那些年真累啊,真苦啊,天天想,世界上应该没有比拉地排车再累的活了吧”。
每年能休息的几天,是年青的孙法泉作为民兵排长,带领民兵参加兖州、济宁的比武。不仅天天有馒头吃,还有夺得名次的喜悦。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长安大队成立了第一家社队企业:水暖安装队,孙法泉任副队长。这也标志着,孙法泉和长安社员们,为挣脱贫困,向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孙法泉上学不多,但天资极高,并且,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自己动手的人。采访中看到活动室里,悬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隶,还是一般书法家都不太涉及的篆书,都写的很地道。当我们由衷地夸他写得好时,他不好意思了:“这些年社区里需要写字的事多,我不想麻烦别人,只好自己多练练”。前些年,息马地一带全是平房,邻居们办喜事的顶棚,都是他来糊,洁白平整,上面还有孙法泉亲手创作的大红双喜、鸳鸯戏水之类的剪纸作品,是邻居们婚礼中最靓丽的景致。
三年多水暖安装队副队长的经历,他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最大的收获,就是成就了自己水、电、暖安装的高超技术。但他明显感觉到,安装队只是生产队时期大锅饭的翻版,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他试图改变,但难以冲破阻力,只好改旗易帜,成立了长安大队的第二只水暖安装队。邻居中体力较弱的,年龄偏大的、困难家庭中无一技之长的,只要给孙法泉张口,他都接收: “几辈子的老街坊了,远亲不如近邻,总得让它们有个饭门。”
在孙法泉的带领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品尝了国营工人才能有的、每月都能领到工资的喜悦。这群在城市中长大的农民,忽然有了被城市接纳的感觉。
当今写企业家创业的文章,总会有一句“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孙法泉身上,这句话不太适用,由于他人实在,技术好,很多单位的水电暖安装都乐意让他干,他不会虚报工程造价,更不会偷工减料,钱挣多了他就想着让手下的人多领点儿,日子过得好点儿。
他是兖州最早的一批纳税先进个人,大队的管理费他足额上交。谈到这里我和他开玩笑:“孙书记,你稍微做点手脚,不就能多挣点?”他认真地回答“你忘了,咱息马地关帝庙的关公,手里没有拿元宝,拿的是《春秋》,咱祖上拜的是恪守春秋大义的关公。”
在小城的居民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之后,房家胡同里长安的社员们,又要向城市化迈出一步了,家家户户都要通上手一拧就出水的自来水了。周家大爷、李家婶子们最相信孙法泉:“这活儿得让法泉给咱干,他干得好,咱放心!”
那时候,每家拿三十块钱,对房家胡同的居民来说算是巨资,孙法泉是开口跟别人谈钱就脸红的人,更何况是自己的邻居们,周家大爷说:“法泉,你领着一伙人吃饭,不容易,你少挣点儿。”李家婶子说:“只要安的好,该收多少就多少。”
思来想去,孙法泉决定只收料钱,不收工钱,用工余时间给大家干:“要是我有更多的钱就好了,料钱也不要了,爹不是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吗?”
当家家将要告别挑水担子,进入自来水时代,房家胡同人家,喜悦中更多的是诚惶诚恐,这家觉得一个水龙头不够用,那家怕冬天冻坏了,要安装在屋里,要求多了,原来规划的管道线路大大延长了,原来的工料预算也大大超出了。孙法泉一再叮嘱工人们:“邻居们提什么要求,只要能做到,尽量满足,不准提钱,谁让咱们是邻居呢!”
工程结束了,邻居们都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仔细想想,大家才意识到:“法泉,这回你得赔不少钱吧?”孙法泉总是笑着回答,“没事儿,咱再挣。”
从一九八四年,孙法泉从成立自己的水暖安装队开始,每年的老人节,他都把邻居中的老年人请来,在饭店里摆三、四桌,请老人们美美地吃一顿,孙法泉说:“在息马地住了几辈子了,我是独子,这些邻居们没少照顾我,他们吃了大半辈子苦,现在我有点儿钱了,就想着回报他们,看着他们吃肉吃鱼,我打心里高兴,”每年的中秋、春节,他会买些米、面、油,亲自送到老人们的家里,老人们说:“法泉比自己的儿子都好!”
三十六年了,孙法泉一年也没有间断过,从最初的息马地邻居中的老人,发展到现在息马地社区里的所有老人,从最初的让老人们美美地吃一顿,到现在包一辆大客车,带老人们旅游,孙法泉的个人支出逐步增加,三十六年来,仅此一项,少说也得四十万。
“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里人没有反对意见吗?”我问。
孙法泉说:“我的家人从来没有提过反对意见,他们支持我。”
“你不是亿万富翁级的大企业家,老人节的吃饭、旅游, 过节置办的礼品,只是为社区工作付出的其中一部分,你不感觉有经济压力吗?”
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富人们有的毛病,我和家人都没有,整个家庭的生活支出很少,省点儿钱多做点好事、善事,比什么都强。”
“你有一双儿女,还有一对孪生的孙子、孙女,现在,人们都想给自己的子孙多留点儿财富,你不想吗?”
他说“我更想给儿孙们留下我祖辈传下来的好家风,只想让我的儿孙做善良的人,平凡的人,钱多了会惯他们坏毛病,老辈人常说:没有好家风,富不过三代。”
这番对话让我们肃然起敬,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在孙法泉的名字后面,那些“全国孝老敬老之星”“感动齐鲁敬老楷模”“山东省十大孝星”“济宁市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哪一个都是当之无愧。
大约从安装自来水开始,孙法泉为邻居们,为后来的息马地社区的居民们,做了多少好事,奉献了多少精力、财力,已无从统计,帮助别人,多做好事,已经是他生活的习惯和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古城兖州开始有楼房了,很多人家不用糊顶棚了,宾馆、饭店的房间里,不仅能吃饭、住宿,还要漂亮舒适些。一个新词应运而生——装修。
孙法泉预感到了大的商机。他把水暖安装队交给几个徒弟打理,他真敢想敢干,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小企业老板,坚定地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室,学成归来,他成功地占领了兖州及周边地区装饰装修行业的制高点。
三
孙法泉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息马地社区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前行。
——题记
城市发展了,长安仅有的两块地,一块发展成立商贾云集的息马地市场,另一块清水绕园,鸟语花香,因诗圣杜甫曾于唐开元年间多次来到兖州,并赋诗多首,名曰“少陵公园”。对长安大队社员来说,还有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他们彻底告别了农业体制,大队部门前挂上了长安居民委员会的牌子,他们的双脚扎实地站在了兖州的城市中。
孙法泉水电暖安装、装饰装修业务,做得风生水起,那些困难家庭人员和他的企业一起发展,邻居们有病有灾,他送三千、五千那是常事,但不像安自来水的时候,感觉到经济上有压力了。
邻居的婶子、大爷们见了他就说“法泉,你该入党了,你这样的好人不是党员,谁还能是?”
百姓们对党员标准最朴素的理解,得是好人。从一九九零年起,孙法泉多次向党组织郑重提交申请,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在庄严的党旗下,他举手宣誓,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000年初,孙法泉的发达装饰有限公司,在息马地东侧成立,他又吸收了四十多名下岗职工、困难人员就业,在兖州的中小民营企业中,率先成立了党支部,孙法泉决定给全体职工买养老保险。当时,国家在民营企业中推行养老保险,并不具有强制性。很多职工更愿意把买养老保险的钱算进工资,发给自己。孙法泉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说服他们:“咱都四十露头了,将来干不动了怎么办?扎上脖子不吃饭吗?吃药打针不花钱吗?让孩子们养咱老,不如交上保险,让国家给咱养老更稳当。”
这批跟着孙法泉干的长安人,和他们当年羡慕的国营工人们乘上了同一列时代列车。如今大多已退休,领着退休金,享受着职工医保,生活无忧无虑。
咸刚还是十五岁的少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乡,辍学后,每天像一头野鹿,在息马地市场里上窜下跳。满脑子青葱少年的懵懂幻想,今天想学南方人卖灯具,明天想做大批发商。他爷爷上了年纪,已无力管教,万般无奈,求助于孙法泉,让咸刚到发达公司工作,孙法泉也很为难,咸刚只有十五岁,不到工作的法定年龄,说是工作,实际上是收养。
“法泉,我实在没有能力管教这个孩子,再没人管,他就学坏了。”
面对无助的老人,孙法泉再为难也不能无法拒绝,他在公司里收拾了单独的房间,置办了必需的生活用品,本来是想让咸刚恢复学业,可他坚决不上学了,孙法泉只好让几位老员工照料他。
咸刚闲散惯了,受不了约束,一声招呼不打就跑出去是常事,有时一出去就是四五天。孙法泉放下所有工作,发动员工,四处寻找,员工们也很有意见:“孙书记,又不是咱自己的孩子,何必呢!三天两头地找,耽误多少事,少挣多少钱?”
孙法泉说:“耽误挣多少钱也得找到他。他是咱息马地的孩子,咱不找谁找,咱不管谁管?”
十八岁后,咸刚稳定下来了,孙法泉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地收他为徒弟,再三叮嘱他:“好好学技术,有好技术才有好生活,你才十八岁,将来的路还很长。”
咸刚的工资卡孙法泉专门设定了密码,取钱必须通过他:“刚子,有钱也不能乱花,你将来还要结婚生子,用钱的地方很多。”
咸刚从处对象到结婚,都是孙法泉一手操办,他结婚时,孙法泉请来邻居们,摆了四桌酒席,他说:“不是因为刚子是我徒弟,我才给他操心,咱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孤儿,没人管。”
咸刚结婚不久,孙法泉对他说:“你成家了,技术也学的差不多了,得自立门户了。”他在城南给咸刚找了门面房,送给他电气焊必需的设备、工具。由孙法泉亲自命名的“刚子铁艺”隆重开业了。
直到今天,“刚子铁艺”仍是咸刚一家唯一的生活来源,生活也算富足。
采访中,老邻居们对此还颇有微词:“法泉给咸刚操的心、费的力,比对自己的儿子都多,谁也没听他说过个谢字。”
孙法泉总是说:“这孩子不善言辞,他心里什么都有,说不出来。再说啦,咱不图谢。”
我想,在咸刚心里,孙法泉是他终生都不会忘记的人,所谓大恩不言谢,不说谢字也是一种真情表达。
作为民营企业的老板,他要带领员工们创造更高的效益,作为私营企业的党支部书记,他又要担负起做好党务工作的责任,党务工作要占用他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员工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占用一些工作时间,参与党务工作。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和效益直接挂钩的。他常说:“不要权衡效益和党务哪个更重要,我们是党员,《党章》的规定,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不仅要照办,而且要做得更好,我们民营企业不能把党支部当作金字招牌……”
作为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始终坚持如一。在厂房、营业场所都不宽余的情况下,发达公司党支部的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孙法泉也多次荣获济宁市、兖州市(区)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二十名年间, 有十 几名员工在发达公司的党员活动室,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入党,因为是党员了,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呈现了不一样的光彩,孙法泉是他们的入党介绍人。
程万昌,当年的发达公司员工,现在是济宁市高新区王因街道程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利用当年在发达公司学到的技术和经营能力,创办村办企业,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优秀党支部书记。
刘洪彬,二000年初开始在发达公司做设计工作,系发达公司党支部发展的党员。现在是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他创建的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济宁市是知名企业,在pc装修、墙板装备、保温装饰一体化领域里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稳居囯内领先水平。刘洪彬是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济宁市最具成长价值企业。
“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孙书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我,帮助了我。他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做人、经营企业方面,他是我的导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我的榜样……”这是因在外地,不能如约接受采访的刘洪彬,发给我的短信。
孙法泉和他的企业,从最初的帮助他人,实现了成就他人的升华。孙法泉也实现了从一位好人到一位好党员、好支部书记的升华。
四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是社区最基本的构成。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的和谐,关乎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题记
随着息马地市场的开发、九州大道 、电视台大楼的建设。散居在息马地的一千一百多户居民,搬进了息马地东侧的二十八幢六层楼房。在大家对社区这个词还很陌生的时候,息马地社区成立了。人们从比邻而居、隔墙相呼的街邻时代,住进了相对封闭的楼房。过去大堂屋里的八仙桌、太师椅之类的家具,摆在楼房里不顺眼了,只好换成了洋家俱。从街道到社区,很多东西被迫放弃,很多景致瞬间消逝。只有“二大爷”、“四婶了”、“大军子”、“二强子”之类的称呼,还带着浓浓的街坊味,那么亲切,让人见面时忍不住会多喊几声,喊时声音尽量大些。
息马地社区,记录着兖州城市化进程的足迹。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它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在二十多层高楼鸟瞰的目光中,当年气势恢宏的六层楼,矮小的有些可怜。息马地社区前面加上了“老旧”二字,老人们不禁感叹:“息马地五百多年了,也没老旧,这社区才三十几年,就老旧了,发展真是太快了‘’。
息马地社区成立之初, 孙法泉当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听上去很美,是干部了,但他却是一位不在体制内,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干部。从此,发达公司里很少见到他了,社区里却时时见到了他忙碌的身影。他的发达公司又增加了一项业务——息马地社区的免费物业公司。
孙法泉,这位编外干部,实打实的履行着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社区有十一户五保老人,孙法泉始终如一的照顾他们。送钱送物,嘘寒问暖,直至送终。他从不会把照顾老人,当作单纯的,居高临下式的慈善,他丝毫没有“成功人士”救贫济困式的怜悯。他是老人们的儿子,他会让老人们有尊严的,坦然地接受他的资助,他总会赋予钱和物情感、温度,他真心地把他们视为父母。至今,还有一些老人并不知道是孙法泉在帮助他们,老人们只知道居委会又发东西了,发钱了,个别老人见了孙法泉还时常问问:“咱居委会什么时候发钱?”他不让工作人员员解释:“让老人们过的好是我们的责任,让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最重要的,谁岀钱不重要。”
五保老人薜凤刚家的下水道堵了,孙法泉脱下鞋子,毫不犹豫地进到沉淀池里,忍着刺鼻的臭味,用钢筋捅开下水道。薜凤刚老人感动不己:“法泉啊,你是书记,又是大老板,这么脏的活儿,你安排别人给我干就行,怎么自己干了?”孙法泉说:“婶子,正因为我是书记,脏活才得自己干,婶子,您拿我当您自己的孩子就行,别拿我当老板”。
薜凤刚老人逢人就说:“谁说我没有孩子,俺法泉对我比儿子还好。”
社区里谁家有困难,孙法泉一定不会缺席。二00四年,居民李玉娥患尿毒症。那时,国家的医保体制还不完善,经济压力,使李玉娥准备放弃治疗。孙法泉先后送去一万多元的救命钱。一万余元,在当年,应该是不小的数字。
二00六年三月,低保户杜保君患脑血栓,孙法泉先后送去二千余元,补贴医用。在孙法泉身上,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我无法作更加详尽的记录。虽然写孙法泉选择了纪实文学,但如果用“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类的文学语言形容孙法泉,会有浅薄的感觉,在经历了采访中的无数次感动之后,我更想说:孙法泉的善行义举,饱含深情,充满温度,发自内心。
二000年成立息马地社区之初,没有一分钱的财政拨款,没有经营式的物业公司。每家每户的水、电的维修保障,下水道的疏通,损坏井盖的更换,社区公共卫生的定期打扫,都是孙法泉和他的发达公司,充当着社区免费物业的角色。孙法泉名片联系业务的功能,转换成了息马地“社区110”的功能,息马地小区楼长手里都有孙法泉的名片,居民家中只要有事,打个电话他准到,有困难给孙法泉打电话,成了常态。至今,发达公司院子里,还保存着整个社区,不同规格的下水道井盖和制作模具。孙法泉常叮嘱公司人员:“现在汽车多了,下水道井盖容易轧坏,社区里老年人多,如不及时更换,摔着人就是大麻烦”。
二0一0年,孙法泉六十岁了,发达公司的员工或已退休,或事业有成。他正式关停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对外说是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息马地党委成立了,他被推选为党委书记。
息马地这片居于兖州城区中心的区域,其商业的繁华程度,可媲美上海南京路。息马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皇城园服装批发市场,长城家电,华联超市等一千八百多商户、商业企业党务工作的重担落在了他肩上。这里的党员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孙法泉知道,他没有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了。
五
息马地社区是孙法泉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承载,半个世纪,见证着他从一位好人到优秀党员、优秀社区党委书记的半世足迹。
——题记
社区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同时,社区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很多方面又有“最后一公里”的含义。工作繁重复杂,政策推行难度大,每件事都关乎群众利益,都有敏感的成份。用孙法泉的话说:“小巷总理不好当”。在党委会上,他提岀:党建引领,一通百通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扎实的党建工作,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他常说:“党员就要站在群众的前面,就要站在困难的前面。”
二0一三年,兖州区鼓楼街道党委成立了以孙法泉名子冠名的“法泉党员工作站”。以“孝老敬老,助老助残,矛盾调解,公益事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居民,奉献社区”为宗旨。退休干部蒿国玉、储宪康、党员周保祥等纷纷加入其中。百余名党员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还有很多热心群众参加。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嫁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滋生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的问题。孙法泉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自任会长,制定了严格的消费标准,彻底刹住了奢靡之风。社区里所有的红白事,孙法泉和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
婚丧嫁娶很容易滋生和爆发家庭矛盾,是影响社区、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孙法泉总是以极大的责任感和超常的耐心对待。该依法依规处理的,他是公正的包公;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他是邻家慈祥的大叔。在整个息马地,孙法泉不仅是极富人格魅力的党委书记,还是稳压器,主心骨。他的话有感召力,他处理的大事小情,令人信服。
社区一位居民办喜事,因礼节不周,加之平时矛盾,有位亲戚拿着敌敌畏瓶子,声称在婚礼中自杀。孙法泉极力劝说,化解矛盾,喜事得以顺利举行,亲戚矛盾得以化解。
有位李姓居民,妻子因生活琐事,精神抑郁,跳楼自杀,娘家聚集多人闹丧。孙法泉和理事会的党员,多次前往娘家调解,反复做工作,避免事态扩大,最终平息事端。
有个别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理解,对孙法泉不友好,甚至恶语相加。他总是面带微笑,以绝对地宽容对待。有位居民因申报低保户不符合条件,误以为是孙法泉不愿给办理,在他办公室门前,用发丧“烧纸”的方式诅咒他。他照常一口一个婶子地叫着,耐心地做解释工作,直到老人理解为止。孙法泉说:“当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党委书记,当自己真心把社区居民当亲人,就有耐心,有宽容,不生气。一千一百多户居民,三千多人住在一个社区里,不可能没有矛盾,这就是人间烟火……。
孙法泉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充公体现着党员的担当:“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不许打110报警,咱有党员服务站,给我打电话。”
孙法泉清醒地意识到,每天以消防队员的节奏,管理繁杂的小区事务,治标不治本。他提岀了:“打造和谐社区,温情社区的理念。”带领社区支部一班人、党员和热心群众,从硬件着手,从改变小区面貌做起。他捐资十几万元,在小区的空地上,建起了儿童乐园和健身广场,维修路灯。在制作精美的宣传橱窗里,不仅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有类似于“二十四孝图”之类的传统美德,还有社区居民们的书画作品。
退休干部刘宪銮、郭书诚、社区居民黄延年、李平都是兖州知名的书画家,孙法泉岀资建起了书画室,聘请他们做社区的书画老师。节假日,孩子们的寒署假,老师们带着一众下有学童,上至古稀的居民们学习书画,如今都已写的有模有样。
社区广场里,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花枝招展的广场舞大妈们,在文化馆老师的辅导下,广场舞跳得竟有了专业范。定期举办全社区居民参与的文艺大联欢,每期都有主题,如:“中国梦,邻里情”、“迎七一,颂党恩”、“新时代,新风尚”等。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我十分惊叹孙法泉的能力。那些精美的宣传橱窗,健身器械是他亲手制作的。因社区办公用房少,党员活动室的展板,他做成了多层推拉式的。实现了党员活动室、书画教室、居民恳谈室等,一室多用,简直是“神发明”。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走访社区老人,竟绘制了六十年前的“息马地原貌图”,不仅皇城园的城墙、关帝庙的大殿有巍峨的呈现,大殿前的拴马桩,饮马井之类的细节,也生动再现,关帝庙牌坊上的“息马地”三字,竟也不失题写者,清朝书法大家卫肇荣的风采。
人生的磨砺,向上的心态,过人的天赋,平和的性格,成就了孙法泉一身的本事。他笑着解释说:“主要是自己干省钱,十几万能干三十几万的事”。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他在党委会上的一番话:“我们努力工作,是让社区居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些,用鲜活生动的事实,树立广大居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对息马地五百年历史的再现,是让子孙们知道我们的辉煌历史。还有我们的书画课堂,传统文化宣传橱窗,是要树立起广大居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不管你是来自浙江、安徽,不管你党员关系在不在息马地党委,只要你是党员,只要你在息马地,就必须参加,用不断的学习,树立广大党员的理论自信……”
社区里居住着俩位老红军遗孀,都是49年前的老党员,她们的子女大多工作在外地。孙法泉对她们的关爱、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他带领党员们。三天二头登门看望,打扫卫生,促膝谈心,做家务。每年“七一”党建日、老人节,孙法泉郑重地给俩位老党员戴上大红花,租上大客车,带领社区全体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共和国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她俩带领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俩位老党员辞世时,孙法泉给她们主持了简朴、庄重的葬礼。带领党员、社区群众向老党员庄严致敬……那一幕,现在想来仍感动不已。
二0一八年九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于息马地党委“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的荣誉称号。
上级党委把孙法泉和息马地党委的社区工作经验,概括为“孙法泉工作法”加以推广。
所谓 “孙法泉工作法”,一是抓好党建这个龙头 。每月25日,社区党员齐聚社区服务中心,孙法泉把这天作为息马地社区党组织的学习生活日,30多年雷打不动,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每到这天,不用通知,无论是老党员,还是新同志,都准时到场参加活动。他们聚拢在一起学习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商议解决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年来,
他探索出了“1+3+N”的工作理念和“四联一享”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辖区单位、联建单位和“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抓两头带中间。通过抓好“老”“少”两头,带动社区党员和群众这一中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针对老年人较多的实际,社区于1999年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社区“五老”为主体的老年人协会,老人们根据自身特长,积极发挥余热参与爱心帮扶、矛盾调解、民主议事、物业监管等社区服务。协会共有志愿者57人,成立以来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530余件。
社区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举办“青少年读书会”“红色教育少年行”“小记者团进社区”“听老爷爷讲故事”“中华传统美德宣讲”等活动。做好辖区内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结对帮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抓好“老”“少”两头,带动社区党员和群众这一中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2015年,由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自发成立了102人的“心连心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红白喜事、矛盾调解等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支队伍,息马地社区在山东省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三是党员当好带头人。作为社区的“带头人”,孙法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指导参与下属党支部活动。以身作则,鼓励引导党员亮身份、做贡献、当先锋。孙法泉建立了“周五来说事”制度,每周五通过拉家常的形式听民声、汇民需、解民忧,当好群众的“代言人”。通过集中学习、入户走访、民情恳谈、居民说事、送学上门等方式,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声音一传到底。
国家、省级各大媒体的记者们慕名而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孙法泉的事迹、息马地党委社区工作的经验。他还受邀到其他地区做报告,这可把孙法泉难为得不轻,他几次向上级党委请求:“我口才不行,说的都是大白话,场面太大了我紧张的不行,别让我做报告了……”说了一大堆理由,还是没被批准。孙法泉站在台上,面对几千人规模的会场,一场又一场,说着那些大白话,听者无不为之感动。那些大白话里,字字句句都饱含一位社区书记的浓浓真情。
如今,孙法泉七十岁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从息马地社区院子里的平房里,搬到了居兖州老城区正中心的二层楼房里。服务中心内各类设施都是一流的,院子里四季有花。每天中午休息时,孙法泉总要打开音响,把音量调至轻柔,一遍遍、一天天,反复听着一首歌:那一天你拉着我的手,让我跟你走,我怀着那赤诚的向往走在你身后……千里万野,我也没回头……七十岁,是疏远音乐的年龄,而这首《把一切献给党》他却每天都听。我们知道,这首歌里有他。
六
从成年到今无,从艰苦创业的有志青年,到今天优秀的社区党委书记。半世岁月,孙法泉与兖州老城区的息马地社区不离不弃。半世岁月 ,孙法泉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重叠留痕……
——题记
孙法泉连续五届当选兖州市(区)人大代表。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他每天都和基层群众在一起,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孙法泉定期邀请社区群众、市场经营户举办社情民意恳谈会,积极向人大提岀议案、建议,多项提案得以采纳。当了五届人大代表,孙法泉也婵联了五届“优秀人大代表”的荣誉称号。
采访期间,我请社区的王世泰主任把孙法泉历年所获得荣誉做一下统计,他十分为难:“太多了,真的很难统计。”
最近几年,孙法泉和息马地社区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息马地市场和已是老旧小区的息马地社区是重中之中。社区里的汽车,多年来处于乱停乱放的无序状态。凉晒的衣物如万国旗般四处飘扬,经营户的各种招牌五颜六色,各种广告语气擂人。孙法泉带领支部一班人、逐家逐户做工作。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创城工作给予充分理解,但总有个别人岀于个人私利,不理解。
“我的车停在我门前,我方便,你们管的太宽了。”
“我在我家门前晒资服,你们管不着。”
孙法泉说:“社区利益要取最大公约数,一家一户的小利益,必须服从大家的利益,小利益影响了大利益,就必须改正。” 工作人员有时也沉不住气,工作中难免有情绪。孙法泉说:“有时感觉,我们社区干部就向“豆饼干部”,上级要求落实到位,压实责任,个别群众带有抵触情绪,上圧下挤,如同豆饼。但是,我们要坚信,咱是干的符合绝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好事,个别的不理解,咱用极大的耐心去面对,用不了三天就能解决。”果然,不到三天,路上乱停乱放的汽车、电动车整齐的泊在了统一规划的停车位,衣物也都进入了统一晾晒区。其实,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孙法泉和“法泉党员服务站”的党员们多次登门入户做工作的结果。
市场里商户广告牌不规范的问题,按工作分工,不属于孙法泉的范围,创城工作人员知道他在息马地市场的威望,请他帮忙做工作,孙法泉说:“什么叫帮忙?我是息马地党委书记,这是我份内的事。”他把商户们请到会议室,逐个恳谈,不到三天,商户们都欣然的按照创城要求,更换门面牌,清洗违规广告。
国家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后,孙法泉天天跑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力争改造项目启尽快在息马地社区落地。在他的努力下,兖州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最早在息马地社区启动。供暖管道更换了。如蜘蛛网般的电线、网线整齐了,道路硬化了,环境绿化了,灰暗斑驳的老楼,不仅加了保温层,还穿上了美丽的红装。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价格直线上扬。对居民们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利益。他们不能接受“老旧小区”的称呼了:“咱社区应该把老旧二字去掉了……”
老旧小区改造完工了,息马地社区,这片兖州最早的小区焕然一新。岁月的印迹,无情的在孙法泉的额上漫延,他已七十岁了。
关于孙法泉的事迹,我们想详细的叙述,但很难做到。近四十年的时光,究竟做了多少?只能说每天都在发生,今后还将继续发生。
孙法泉七十岁了,虽然精力充沛,但年龄不饶人,按老辈人的说法,已是古稀之年。按照退休制度,他已超期工作十年了。我问他:“你是否考虑过休息!”他一怔,他显然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你是说我七十岁了,该休息了?我还没想过休息,有工作干着,多充实!‘’
总有些相信好人有好报的因果关系。孙法泉有一个和他一样,乐善好施,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相敬相爱的家庭。妻子岀了名的贤惠,一双儿女人品极好,工作岀色。还有双胞胎孙子、孙女,聪明灵惠,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好身体,还有干好工作的无限动力……。
从成年至今,从艰苦创业的有志青年,到优秀的社区党委书记。孙法泉与兖州老城中的息马地社区不离不弃。这些年,因为孙法泉,息马地社区岀了名。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孙法泉的名字,成了这片社区的形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