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志坤的头像

贺志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09
分享

少年懵懂牛气冲 开悟已成“老黄牛”

小学时,同桌龙飞总是离我远远地蜷缩在课桌另一头,中间空出一大截,下课后也从不与我玩耍,我真不知何时何地因何事开罪了他。要是男女生同桌中间隔条“三八线”还可理解,我和龙飞两男生之间相隔这么远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由于他一直不与我沾边,故我也不好意思询问他究竟什么缘故。

后来,从别的同学口中得知,他远离我有两大原因,其一,我是班长,成绩期期全校年级第一,他作为我的同桌却总是中下,对我既羡慕、又嫉妒、甚至还隐藏着丝丝恨意,故敬而远之;其二,我身上一股很大的牛气,大到刺鼻,他很不习惯,故畏而远之。

“我有牛气?不可能吧。我是少先队大队长,校长教导我时时谦虚谨慎,处处以身作则,牛气从何而来嘛?”我极力辩解。

“不是这个牛气,是你身上有一股牛气。应该是你家里养了牛吧?”同学再三解释。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如此。

那时,我们生产队里共有7条耕牛。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根,农以牛为本。队里的百多亩粮田每年的春耕、双抢、冬耕一年三季“稻、稻、麦”的犁、耙、耘、滚,全靠这7条耕牛不畏寒暑、不惧辛劳,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要使牛儿有劲跑,就得牛儿吃饱草。农忙耕田,农闲喂膘。政治队长在全队挑选七名责任心强的家庭负责这七头牛的饲养,我父亲是大队老支书,首当其冲成为领养耕牛的其中一户。耕牛统一关在队屋,我哥哥姐姐每天天刚朦朦亮就把我叫醒,他们跟其他小伙伴一道每天早晨各要割一大篓青草送到队屋,再回家吃完早餐才能去上学;而我则和另外七名小伙伴负责从队屋牵着牛儿去山岗,待牛儿吃饱喝足后,再赶回队屋拴好方可回家早餐,再匆匆赶到学校。

哥哥姐姐们每天空篓去,哪里有青草,就往哪儿跑,田畻上,塘坝边,一刀一刀割下去,一把一把放好,满满当当扎紧一篓回;腰肢压得弯如月,肩膀勒得红如血。

我们七个放牛的小伙伴与牛群组成一支直奔山岗的小队伍,成为晨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有时骑着牛儿去,骑着牛儿回,还在牛背上合着“噗哒、噗哒”的牛蹄节奏哼着儿歌;不知不觉中,全身沾满了牛的气味而自己浑然不知。难怪龙飞同学以往一直拒我于千里之外。

这真是: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久骑耕牛之身而不知其牛气冲天(熏人)也。

我的记忆里,总有牛的身影常在脑海徘徊。我放的大水牛精壮威武,黑黑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如盘大牛角灰亮灰亮。它很灵性,和我渐渐成为了好朋友;它很聪明,能懂人话。每天清晨见我到来,总是兴高采烈地在牛栏中“得得”地撒欢一圈;手挽牛绹牵它出栏后,我说“低头”,它连忙用牛角把我送上牛背;我坐稳后说“驾”,它就像马儿一样向前奔跑;到了目的地,我说“哇”,它就停了下来用舌头将含着晨露的青草大把大把卷进腹中。

它很温驯,每天清晨它在吃草的时候,我可以骑在它背上看书。那些年能把所有课文倒背如流,这大水牛功不可没。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耕田机日渐普及,耕牛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已罕见耕牛踪影了。

无数个凌晨,仰望长空,曙光还是那缕曙光,却不见心爱的大水牛;而自己,却仿佛刚刚从牛背上滑下来,童年的一身牛气时常在骨髓深处勃发。

成年后,一直坚守在中职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二十余载,培工匠无数,育桃李万千;牛的坚毅与勤勉,牛的忠于职守与任劳任怨,牛的耿直倔强与顽强拼搏等诸多秉性,一一在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无瞩目建树,却常被人诩为“老黄牛”,是褒是贬,不得而知。始终如牛一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工作,将“视生如子、立德树人”之初心贯穿教学常规之中。

虽然,当下社会有点浮躁喧嚣,甚而个别人认为“老黄牛”精神早已不合当今社会之时宜。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新时代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将其作为一种时代正能量,代代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学习和发扬“老黄牛”精神,尤其重要。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只有自身具备“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时刻保持坚强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先哲有言,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涌起多少真情。是啊,我们这代人,正是因为放过牛,吃过苦,自幼在农村锻炼成长,故而品格中潜移默化了一股无形的冲天牛气,无时无刻都能像牛一样吃苦耐劳、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