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志坤的头像

贺志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2
分享

故事里的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人生路上,只要努力去追求,总有一些机遇从天而降,总有几位名师为你领航。

去年金秋,《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来湘讲学,挚友立中约我同去聆听。我等民间草根,业余爱好码字,能耳提面命名师讲学,此乃三生有幸,千载难逢。我当即邀厚戈驱车前往。

桃子湖,湖南师大文学院,前身是师大中文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创办的原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这里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为使每位学生出彩,特开设“智慧之光”学术名师系列讲座,不定期地从全国各地聘请名师来为学生传经送宝,指点迷津。

徐则臣,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如果大雪封门》《午夜之门》《摩洛哥王子》《耶路撒冷》《北上》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数次斩获“茅奖”,大家一致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文无定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经过他的多年探索与研究,文学创作就是要讲好故事,讲故事其实还是有章可循的。

他告诉大家,要多阅读。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所谓的灵感其实原自于平时的积累。多读、精读名家名著。鲁迅、巴金、林语堂、老舍、茅盾、沈从文、曹禺、张爱玲、钱钟书等大师的著作要尽可能的多读,马克吐温、屠格涅夫、卡夫卡、莫泊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契诃夫、大仲马、狄更斯等外国文学家的作品也要有所涉猎。读得越多,自会潜移默化;读得多了,动起笔来,自会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即成锦绣华章。

要深入生活,多写多练。独特的个人经验是创作的宝贵财富,要善于发掘和使用。文章是纸上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要蹲下身段,倾听大地和人民的声音。同样生活中的事,有人看得浅,有人悟得深;有人观其一点,不及其余,有人由表及里,发掘无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若能时时细心观察,就可把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创作出真正有生活有品味且大家喜闻乐见的好故事、好作品。写得越多,自然会越写越好。正如卖油翁能将油沥入钱孔而钱不湿,“无他,惟手熟尔”。

还要有思想,且深刻。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作不同照相,不能简单地将其生活照录复制。世间事物,我们要加以甄别,学会取舍,深刻的认识后适度升华到一定高度。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对事物,要有独到见解;美妙的世界,可无限创造。这个固然难,但很重要。

讲求精练。写文章时,能用一个词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一句话,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一个词,切岂华丽词藻堆砌。少用生僻字,多用通俗语。有人认为,生僻字用得越多的学识越渊博;语句晦涩难懂就是水平高深。其实恰恰相反。俗到极致是大雅。能让识字的小孩和老人看懂弄明白的文章就是真正的好文。率性而为不放纵,心法自然无矫柔。

多修改。文章三分在写,七分在改。为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许多作家在改稿会上被批得通篇飞红,甚而数易其稿。有人感慨,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只有仔细琢磨,细心揣度,才能出精品。

还有一点,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创作是个苦差事。只有超脱物外,思维想象才能充分驰骋,直到忘我境地,方能更敏锐地感悟真、善、美,让性情、愿望、才华和学识得到最充分的流露,发挥得酣畅淋漓。

到师生互动时间,学生提问千奇百怪,徐师总能妙语连珠解答,整个环节妙趣横生,妙不可言。“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

大师之文化盛宴,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照之前笔者作文环节,深感自己的粗放与浅薄,大有必要再严谨态度,努力提升,尽可能地精雕细刻,方成精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