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志坤的头像

贺志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2
分享

“宁乡黄老”与他的《稀年杂录》

翻开《稀年杂录》,春风扑面而来。

黄沃若老先生以文学艺术手法,对过去磨炼经历进行缅怀,对珍贵的往事进行回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

全书分“冥思偶得”“朋友三四”两辑,随笔用心、娓娓道来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玄机,就像在和挚友一起品茗交流、促膝谈心。

姜是老的辣。第一辑,作者冥思出人生的智慧、感悟、命运及旅途景色,诗与远方的生平,作者内心浑厚的“天地人和”人生观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辑,张开了黄老的人际世界,这些清新文字,无一不是作者的跌宕人生人格宣言和处世机变的真实展现。逐篇品读,一幅当世大家人格画像渐显清晰,一股深沉的传统精华人格魅力活力强劲。其中,红色文化《杓子冲之梦》和《情怀与亮度》,是演绎我党一百年的人格典故,让读者精神洗礼,身心受益。

细研“冥思偶得”各章节,是一位知青版知识分子的“渐悟和顿悟在深冥与兴会之照壁来回点闪,是文人百味绕心头”(——柯明主席语)。

《稀年杂录》,是黄老年入古稀的最新涅槃,他站在“七零后”的风口,眺望新时代的青春浪尖,发出特立独行的长者苍音:“愿往后余生不负流年,不负生活不负己”。

初识黄老,是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黄老是宁乡政府机关报《宁乡日报》的主编。本人的几篇“豆腐块”就是在黄老的雅正后才得以发表的。黄老对年轻文学爱好者像扶持幼苗般特别呵护,多次鼓励本人向省刊投稿。当拙作在《年轻人》等杂志发表后,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只因后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撂荒几十载,辜负了先生的殷切期许。直到近年加强“文化自信”才又重拾秃笔记录生活点滴来自娱自乐,可惜文思枯竭,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难成篇章,再也找不到从前的灵感了。

再见黄老,是近期的几次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曾记去年国庆前夕一道去攀登宁乡第一峰——龙田瓦子寨,行至半山腰,几个年轻人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年逾古稀的黄老却不疾不徐、笑容满面,一边顾盼景观一边与我们亲切交谈,面不改色心不跳;快到巅峰时,我意欲上前搀扶一把,他却连连摆手谢却“不用不用。”他那硬朗的身体、矍铄的精神与惊人的毅力,让许多年轻人景仰。到达峰顶,兴奋不已的他顾不上休息,连忙招呼大家合影留念,并在1071米高峰上带领大家放声高歌《我和我的祖国》,美好的祝福,响彻云霄。大家齐称:“黄老真的越活越年轻!”

“宁乡黄老”,其实是当年长沙的下乡知青。数十年来,深深扎根在宁乡大地上,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宁乡的振兴与发展事业中。

黄老对生活始终充满“爱”。读他的文章,不仅能读出正义、深沉、耿直,更能感受到欢乐、平和、温馨。黄老以文化为载体,用赤诚之心书写宁乡巨变,处处凸显求实、进取、创新的理念,字里行间无不凝聚宁乡文化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拳拳之心。正是这“把宁乡当故乡”的挚爱,深得业界拥戴和晚辈敬仰。

宁乡,过去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待强县。20世纪90年代初,宁乡提出“兴工强县”战略。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战,宁乡工业发展以惊人速度奋起腾飞,如今已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挺进前20强。

宁乡人敢闯敢干。传承着无私忠诚、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正奋力投身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走进塔吊林立、运输车川流不息的金洲新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大型厂房连封金顶,一条条生产线完美安装,一台台设备正在试车试产……

曾有人问黄老,为什么有领导多次提拔您而不去长沙?为什么退休后还在致力于宁乡的事业?他总是饱含热泪笑答:“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爱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字。”正是这份挚爱,成为了黄老的创作源泉,那些记录宁乡快速发展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喷薄而出。在退休后,在主编一届县志和主编十多本(套)书籍的同时,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出版小说散文诗词专著10本,主编书籍15种。真是名满大江南北,著作等身。

在宁乡人心目中,黄老是一位不遗余力扶助文学青年的长者,更是一个推动乡村振兴的能人,还是一个植根楚沩大地这片热土的耕耘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