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超华的头像

罗超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21
分享

走进“蛴蟆节”

朋友曾提议正月十四去参加南充举办的“蛴蟆节”。对于游览过大都市庙会、灯展的我,那时,竟毫不在意。直到那天清晨,打开手机报,一条“南充‘蛴蟆节’将如期举行”的短信,跃入我的眼帘,好奇心才驱使我去找“度娘”。没想到,关于“蛴蟆节”的内容是如此众多,图文并茂,它们深深地吸引我逐一品读。文字叩击我的心灵,图片冲击我的视觉。那一刻,我决定正月十四亲赴南充共兴镇,一睹“蛴蟆节”的芳容。

时光的轴轻轻地摆动着,只需几下,正月十四就悄然来临。

这天,雾,弥漫整个大地,笼罩着天地万物,微冷。阴冷的天气,并不能阻挡我们前往共兴镇的步伐。

我们从几十公里之外来到共兴镇,适逢正午。上午政府组织“蛴蟆节”文艺演出已结束。街上,稀落的几个人,来来去去;街旁,几个小店横躺在那里,毫无生气。那颗对“蛴蟆节”满怀憧憬的心有了几分失落。

我们漫步于陌生的街道,想真切地了解人们对“蛴蟆节”到来的表现。不经意间,我才发现每家每户门前都摆放了一大排青竹,青竹的顶端蒙上了各色纸张或塑料袋,奇形怪状,心中甚似诧异。走近一处,仔细一瞧,这些竹子有一米多长,也有两米多长。竹竿如婴孩手臂般大,粗细均匀。竹子顶端第一节竹筒,已被制作者匀称地破成几块竹条。他们再将竹条修整成船形、椭圆形、菱形等等各种形状,并在竹筒的底端灌上一抷湿泥,湿泥正中插上大半截红色或白色蜡烛。最后,又在修整好的竹筒外蒙上一层纸张或塑料袋。这节竹筒就成了我们所见的各种形状的灯笼。咦!这就是传说中的“蛴蟆灯”。这与我在大庙会里所见的“挥师北伐”“金猴赐福”“大圣归来”等等大型灯组一比,这些“蛴蟆灯”就黯然失色了许多。

也许这位制灯老大爷瞧出我的心思,凑过来说,我们蛴蟆灯虽不好看,可有几百年历史了,意义非凡,可好卖了。这是专门提供给游客祈福的。虽然正式点灯祈福活动要六点半举行,但下午三四点就有许多游客来买蛴蟆灯了。到时,蛴蟆灯供不应求。闻言,我颇为怀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游客。

怀揣着疑问,继续去寻找“蛴蟆节”的影子。

只见一家饭店内,顾客盈门。店门前摆放着几张饭桌,饭桌旁架起了一口大锅,锅下的柴火正熊熊燃烧着,锅内拳头大般的汤圆正在沸水里翻来滚去。桌前有一人正在专注地揉着面团,其他店员在揉好的面团前,将剁好的肉馅包在面团里。长方桌上已整齐地摆放了数百个大汤圆。店内顾客来来往往。许多顾客散乱地站在店外,有说有笑,这种场面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忍不住凑上前买一份,十元一个。这数字真吉利,“十元”即“是圆”,“汤圆”即“团圆”,寄寓要团团圆圆,万事圆满。难怪这一天,共兴镇人都要吃大汤圆。咬着这软糯的汤圆,香气在唇齿间四溢,幸福也在胸内漾开。

下午两点,共兴镇上的游客依然稀少。我们拿着相机,顺着共兴乡修好的水泥路闲逛。所经之处,男女老少正忙着做蛴蟆灯,据说,每家每人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蛴蟆灯,哪怕是婴孩,也有。望着他们灵动的手指,洋溢的笑脸,我竟然有一种想为自己做一盏蛴蟆灯的冲动。

回到舞台处,人已渐多。三点半后,舞台外的柏油路两旁,车子也摆成了“一”字长龙。舞台前,游客剧增,你推我攘,好不热闹。这一切果如制灯老人所言,灯将供不应求。

四点,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开始了。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交警、特警在人流里穿梭,维持着秩序,护卫人民安全。

我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望向四周,竟无半席空地。到处都是喧哗声,欢笑声,偶尔一串串肥皂泡从人群中飘出,在人们头顶上盘旋、轻舞,最后消失不见。穿过头顶,放眼望去,许多人手里已拿着自制或买来的蛴蟆灯,悠闲地欣赏着舞台上的歌舞,也有人在舞台旁的小店里吃着汤圆,为晚上送蛴蟆灯做准备。我们也为自己购买了一盏蛴蟆灯。

终于等到晚上六点半。“蛴蟆节”的重头戏“送蛴蟆”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为首的群众在领导们的组织下,拉着有关送“蛴蟆”的横幅 ,抬着纸制巨型蛤蟆走在队伍的前面,几万乡亲跟随其后。他们有序地从河岸这头,沿着修好的柏油路,蜿蜒地向河尾深处走去。每个跟随的人都手举蛴蟆灯,唱着“蛴蟆公,蛴蟆婆.........”的歌谣,虔诚地祈祷着。

望着这几万人组成的浩荡队伍,蛴蟆灯就如天上的繁星般众多,明亮的灯光唤醒了这漆黑的夜。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共拿一盏蛴蟆灯,脉脉含情地向河岸走去;大人携带着小孩,各拿一盏蛴蟆灯,一高一矮的,幸福地向河岸走去;步履蹒跚的老人,佝偻着背,跟随着人群,满怀希望地向河岸走去。穿过田地间,来到小河边,那些有灯柄的人们,将蛴蟆灯插在河岸上。那些没有灯柄的的人们,就蹲在河岸上,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蛴蟆灯轻放水中。船形、菱形、椭圆形等各种蛴蟆灯汇集于小河中,一刹那,眼前的小河如一条流动的银河,星星点点。望着这条流动的银河,面对水中那些五彩缤纷的蛴蟆灯,他们双手合拢,在心里默默祷告,祈求蛴蟆瘟神远离他们;祈求河神保佑他们健康平安;祈求爱情,幸福,长寿永远相伴。我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了,虔诚地站在河岸上,默默地祈祷着,为家人,为自己。

后翻阅史料,才知“蛴蟆节”源于明末清初,因张献忠部队在战乱时,留下“千村薜荔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瘟疫四起。当时医疗条件差,人们无计可施时,只得高举蛴蟆灯,挥着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祈求河神庇佑,赶走蛴蟆瘟疫。没想到,瘟疫果真得到遏制。就这样,“蛴蟆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哪怕是在科技日益发达,医疗水平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蛴蟆节”依然在顺庆、嘉陵的大小乡镇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因为它传承了先辈们最古老的神话,因为它承载了共兴镇人一代又一代最美好的梦想——国泰民安。

望着那移动的银河,移动的人群,愈行愈远,消失在夜的尽头。我知道,今夜这一切祝愿,在明日终将实现。

双手合拢,向着人群消失的方向深深鞠一躬。启程,回家,再望一眼摇曳着斑驳灯火的共兴镇。向窗外,轻轻地挥一挥手,祝福共兴镇,祝福那些河神庇护下的子民们,明天会更好!走进“蛴蟆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