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超华的头像

罗超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18
分享

土桠村的变迁

土垭村,座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龙王寨山之上,是一座极其偏僻的小山村,距离县城二十几公里。一场“攻坚脱贫战”,让我与它结缘。

学校分配给我的帮扶对象就住在这个小村庄里。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前往帮扶对象家的情景。那是三月里的某天,春天的气息渐浓。我们小组前往帮扶对象家查探实情,一切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车子驶到土垭村村委会处,就无路可走了。我们一行人下车后,“草鞋书记”领着我们,从村委会出发,向我们的帮扶对象家走去。

“草鞋书记”姓谭,是土垭村的书记,穿着极其朴素,尤其是常年穿一双谷草编制的鞋子,走村串户。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草鞋书记”。

路上,我特别留意“草鞋书记”的脚。心想,崎岖的山路本来就难走,何况一夜春雨后,路还这样湿滑,他穿一双四面漏风的枯草鞋,双脚受凉不说,要怎样走呀?书记走在前面,我跟随在他后面。只见他一步下去,所有的脚趾都向下,紧紧的扣住鞋底,他的身子微微一倾,着力点集中到了鞋上。他再将脚一提,枯黄的草鞋绑子就附在他的脚踝上,自然的让整个鞋子脱离地面,落到了身前。看着他平稳的在前面行走,而穿着运动鞋的我,有几次还差点跌倒了。他说,他的这双草鞋是专门用来对付这种羊肠小路的。

这座山很适合驴友们探险。有几次,我们差点找不到出路,四周只有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好不容易在荆棘丛生的林木中攀爬出来,却走到了悬崖边。此时,我驻足向山下望去。只见我的脚下,云海翻腾。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一种与世隔绝,置身仙境的感觉!书记说:“山上住户少,并且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轻人都出山打工去了。这个村离场镇很远,这里的人都不常出门,现在又是春季,所以路上就会杂草丛生,看不见路。”对于初次爬这样的山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等我们到了帮扶责任人家时,我们才发现,鞋子早已被烂泥糊得失去了本貌。同事老魏的鞋不仅被泥糊得面目全非,而且鞋梆和鞋底已经半分家了。而“草鞋书记”的鞋,虽然也糊满了泥,但是他将脚在绿绿的柔草上一擦,又干净如前。我们的衣衫上,头发上也粘满了枯叶、泥水,我们望着彼此的狼狈相,都忍不住笑了。

等我喘过气来,我才想到,这里的交通如此不便,山上的人该怎么生活呀?此时,我才留心我的帮扶对象居住环境。

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住房,木头作为房子的主架结构,墙壁是竹泥混合的。正门前的房梁下,悬挂着几根手臂粗般的木棒,下雨天,可以将收回的农作物晾在木棒上。坐在地坝里的我,向这座木屋内望了望,一台半成新的电视醒目的摆放在正屋中。我回头看向“草鞋书记”,说:“谭叔,你们村在这么高的山上,还通了电视的,这信号是哪里来的?”“草鞋书记”听了,面带微笑的说:“昨年,县政府投了二三十万元,派县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从山下爬山翻岭的,将电纤网线一根根拉上来的。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能看电视,听广播了。”“那你们住在这么高的山上,吃水怎么办呢?”我接着问道。“县政府也为我们解决了,给我们钻了水井,安了水泵。现在每家每户都吃的自来水。以前,我们村子里面的人吃水,会走很远的路,要到山下去挑水。”我心里陡生疑惑,既然政府给山上的村民改善了水源,拉了光纤网络,为什么没有从村委会处修一条到村民家中的路呢?

我的帮扶对象也姓谭,五十三岁,看上去却像六十好几的人,是“草鞋书记”的侄子,我们闲谈时,他也在旁边坐着。这时,他对着“草鞋书记”说:“谭叔,我们这条路何时动工修呀?”我听了,急切的问:“是我们来的这条路吗?”“草鞋书记”不慌不忙地说:“对的,就是这条路。政府已将修路的任务交给了建设局和交通局,明天就开始动工了。下次,你们上山,就不用在草树林里寻路了。”我听后,暗自感叹,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政府还是舍得为百姓投入资金的。

时隔一周,我再次上山去,通往帮扶对象家的路,奇迹般的出现了,这是一条雏路,用黄泥和乱石子铺就的,顺着路两侧的高大树木也被砍伐掉了。虽然走上去,还是凹凸不平,黄泥依然沾满鞋底,但至少,我们随时抬头,可以看见蓝天白云。

最近,我们又上山去了。这次,我们的车直接顺着这条修好的路,开到了帮扶对象家门口。这条三米宽的黄泥雏路,已用水泥硬化了路面。这条凹凸不平的黄泥乱石路,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即使下雨天,我们到这山上来,也不用担心黄泥沾满双脚,溅满一身。路修通了,村民的脑子突然之间也活了。他们向我们兜售鸡鸭,红薯,大米等等,凡是产量多的农产品,他们都拿出来兜售。我们如果不能尽数买完,他们就把东西收好,搭着我们的便车,到山下去售卖。而“草鞋书记”脚上,那双曾经终日不离的枯草鞋,现在也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鞋或皮鞋。如今,那些出山打工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即使再忙,也会骑着摩托车或开着小车回家看看。“草鞋书记”告诉我,土垭村未通路之前,外出的年轻人终年难得回家一趟,而这条新修的水泥路成了土垭村与外界世界相沟通的桥梁。现在,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不仅常回家来,而且还带回了外面世界最新讯息。村子里的老人、小孩,也从自己那一方狭小的天地中走了出来,到邻居家互相探访。整个村子里的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寂静无声的村子,如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我在心中暗自感叹,“想致富,先修路”,真是千年不变的道理!

在这半年时间里,作为土垭村的外来者,我却见证了土垭村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土垭村百姓的生活,由封闭走向开放,这跟地方政府的扶持是分不开的。放眼望去,祖国大地上的许许多多的村庄,又何尝不像土垭村一样?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正在发生着日兴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已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我,作为一名扎根农村的老师,看见祖国如此重视农村发展,关心最底层的百姓生活,我也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