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超华的头像

罗超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2
分享

旷达多情大才子苏轼

一提到苏轼,我们自然会想到芳香四溢的“东坡肘子”。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竟是仕途屡遭不顺之人。

二十一岁的苏轼就名扬文坛,得到欧阳修的赏识,然而他的仕途坎坷,仅做了三四年的京官,其余都在被贬的路上。他曾经做了一首自嘲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初次被贬,因“乌台新案”,他做了新旧党派争斗的牺牲品,几次命悬一线,险被斩头,后朝廷发派他到黄州,担任一个虚职,黄州团练副使。人至中年的他,本应意气风华,遭遇官场突变,何况他又刚经历丧妻之痛。妻子王弗跟他情深意笃,不幸的是二十七岁的王弗中途却弃他而去,长眠在短松冈上。对苏轼来说,这无疑是双重打击!十年后的苏轼,仍深切的思念王弗,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携带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来到黄州。在这里,他们过上了自耕自足的生活。

而胸怀大志的苏轼平生抱负还未施展,就陷入了政治的漩涡,自请调离京城,到黄州赴任。来到黄州,苏轼常到古赤壁游玩,借赤壁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在古赤壁上,他迎风而立,想到了曹操、周瑜、诸葛孔明、刘备等等历史人物,也想到自己有才无处施展的艰难处境,从而留下“两赋一词”的千古名作。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他济世之志始终怀揣于心,他的内心也是旷达的,从他所作之词《定风波》就是很好的佐证。“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仿佛看见东坡先生信步走在仕途的风雨中。

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还是因朝庭变法所累。这时的苏轼已度过了几年贬谪生活,面对再次被贬,内心不再像初贬时那样茫茫所失,沉重郁闷,反而怡然自乐。因为他到惠州时,刚好是深秋时节,树叶黄红,色彩斑斓,遍布山野。荔枝树上结满累累果实,红艳夺目。我们都知道,杨贵妃曾经为了吃荔枝,累死很多人,跑死很多马。杜牧在《过华清宫》中,也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批判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可见,荔枝在当时是名贵的水果,并且由来已久。而对于喜爱美食的苏轼来说,有遍山的荔枝可吃,何尝又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他曾写下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时,苏轼已将自己置身山林,忘记了官场上的恩恩怨怨。

苏轼人生最后一次被贬,那年他已六十二岁,被流放到荒凉之地儋州,今海南岛。还是因为新旧党派之争。垂垂暮年的苏轼来到这里,仅携幼子苏过陪伴他。与他相濡以沫的第二任妻子早已离世,就连他视为知己的王朝云,也在他被贬惠州时,染上瘟疫弃他而去。而苏轼的适应能力特强,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苏轼从此成了荒凉之地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现在,海南岛儋州还流传东坡田、东坡井、东坡村、东坡路等等,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缅怀之情。

苏轼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济世之志终是一场空,他经天纬地的才华也无法得到施展。“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成了他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苏轼又是幸运的,正是人生的三起三落磨砺了他,他的诗词、绘画、佛释道的研究才会渐入佳境,最终登上了中国文化的顶峰,成为照耀古今文坛的璀璨明珠,这是何其有幸!苏轼一生用行动告诉我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苏轼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