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超华
这虽是一座小城,然而以营山作为县名,却起始于北宋。它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是南充市的东大门。我作为一名地道的营山人,见证了它历史的变迁。
记忆中的小城是逼狭的、脏乱的。
九十年代,我还在上初中,对于久居穷乡僻壤的我来说,那时的营山县城虽是弹丸之地,但在我眼中,却是一座繁华的大城。每逢节假日归家,为了一睹这座城市的风采,我常选择入城就下车。车子是由老林经白塔进城的,白塔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营山标志性建筑,处于城市的最东边。而汽车站却座落在城市的最西边,因此,为了逛这座城,我会选择由东向西走一个通城,到87队车站乘坐回家的汽车。
那时的营山县城,街面全是用石板铺成,有的地方的石板已不知去向,留下一个大坑躺在街面上。街面上也没有行车道,仅有一条主线路。路上,穿梭着三轮车、货车、自行车、摩托车,偶尔还会看见一辆汽车,从街心飞驰而过。街的两旁,商店林立。有的商店外,好心的店主会让没有店铺的人,在他店门外摆地摊。沿着两街,商店和地摊上的物品琳琅。有卖衣服的,有卖百货的,有卖鞋的,有卖小吃的。凡是百姓所需的一切物什,这条街上都有卖的。进城下车时,我常常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
下车后,我会沿着一条通往营山中学的巷子行走。那时,这条巷子叫磨子街,街面狭窄,仅有一辆汽车的宽度。学校放学后,成百上千的自行车就会涌现在这里,这条街的交通就会处于瘫痪状态。巷子两侧是低矮的瓦房,高大的树木,它们杂乱无章地分布在那里。瓦房是石块夹泥土堆砌而成,有些房屋顶上,青苔已悄然爬满,给人摇摇欲坠之感,无处不彰显年代的久远。瓦房下,住着当地的居民。大部分家庭都会在自己的家门前,摆上自己的拿手小吃或者各种零食,以便放学后,校园里那群孩子出来购买。有的居民在家门口,摆上四五张桌子,桌子四周围着四把竹藤椅,为那些来此休闲的人提供茶水。这里常常是喧闹的,它是老舍笔下的茶馆。桌子旁有一棵上百年的黄桷树,郁郁葱葱,像一把巨大的伞,撑在了桌前休闲的人的头上。阳光会透过树枝,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到桌上、椅上,人们的身上。桌前的人喝着茶,嗑着瓜子,聊着天,打着牌。时光是那样的缓慢,一切又是那样的祥和。
过了这条磨子小巷,就是一座不足百米长的流二桥,通往营山中学。那时营山中学是什么样子,我已记不清楚了。然而,校门外的车棚,却在我的脑子里,烙下了不能抹灭的印记。那时,车棚是用钢架支撑搭建的,上面覆盖了当时最时兴的蓝色彩钢瓦棚。棚下整整齐齐地排放着成百上千的自行车,每辆自行车上,都挂上了一把精美的环形锁。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宏大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我那颗幼小的心灵。如今,校门外已没有这座大型车棚了,只有少许自行车整齐地排列在校门右侧,还留下我年少时所见痕迹。
沿着营中校外,那条北门河畔,走着蜿蜒的土路,来到了87队汽车站。
87队汽车站不大,站台内最多容纳一百辆大客车。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里的客流量却是最大的。站台外的街道,不宽,仅够两辆车同时通过。街道两侧的商店,全是货物批发店。它们为县城内及乡镇乡村商店提供货源。因此,车站外的这段路程,常常是拥挤不堪。而且许多无证三轮车主看中这一带商店生意好,就将车停放在街道两旁,吆喝揽客,致使这段路的交通更加拥堵,交警面临这种情况,也常常是束手无策的。
十几年过去了,那个独自由东向西穿城而过的我,那个只为一睹这座城市风采的我,也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栖息之所。只是这座城,不再是我记忆中的城了,它已换去旧颜,处处彰显着时尚、现代、大气,处处流光溢彩!
如今,放学回家,我仍要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只是,不用再走街串巷了。汽车飞驰在宽阔的街道上,直抵家门。尤其是夜晚归家时,车子还在城外的道路上奔跑时,城内那绚烂的灯光,已从那一幢幢楼墙上,远远的照射了过来,比白昼多了几份明艳。进入城中,那座曾被树木、村庄掩映了的营山中学,也赫然跃入你的眼帘。随着车子的前行,窗外的景致也在不断变化。五色喷泉像人在舞蹈,伴随着流行音乐,时高时低,时左时右;高大的路灯,像莲花宝座,发出圣洁的光芒,伫立在街道两旁,五米一盏;广场上,年轻的大妈们,正热情洋溢的扭动着身体,跳舞健身。街上,再也看不见摆地摊的了。从车内,眺望街道两旁,哪怕是小店,也被店主布置得金碧辉煌。街上人来人往,城市的夜晚,是这样的热闹。
我居住的地方,离火车站、汽车站的距离很近。现在的汽车站,仍是87队汽车站,只是不再是那座逼仄,拥挤不堪的汽车站了。
87队汽车站,在政府有序的规划下,迁移到距火车站右侧一千多米处,一环路旁。汽车站的外形像长长的摇篮状,汽车站名被醒目的挂在正中位置,深蓝的钢化玻璃嵌着墙面,使整个汽车站显得高档、大气。站内面积很大,可容纳两百多辆大型客车,站外是小型的广场,任何机动车都无法进入。乘客进进出出,秩序井然,安全方便!
这座城市的经济,在岁月的洗礼下,也彰显出了它活力。凉面、卤鸭子、红油等等,烙上了小城的特色,走进了国人的餐桌。城市里,每个角落都安装上了“天眼”,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居民们在这座城市里,有条不紊的工作着,生活着。闲暇时,三五好友聚在茶房,喝喝茶,谈谈人生,谈谈理想。这种闲适的生活,深深的吸引周边城市的人们来到这座城,安营扎寨。这座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人口由十几万变为几十万。
我为生活在这座城,感到由衷的幸福;我为自己能与这座城一起成长,感到无比自豪! 现在,这座城,还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两河治理。我想,不久的将来,一条清澈的河流将穿城而过。清清的河水在城中蜿蜒的流淌,河两岸绿树成荫,鸟鸣啾啾。那时的小城,如江南小镇,会柔美多情的迎来四方宾客的游玩。一支桨,一叶扁舟,悠悠地在城市的岁月深处缓缓划动,轻轻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我爱这座城,爱它水清木秀,宜居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