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学而》有感
人的这一生,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人生境界才可能更高、更开阔,才可能实现唐代政治家魏徵所言,“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
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好学君子呢?《学而》开篇就给我们点出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方法和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就要时时温习它,加强巩固,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还要明白单纯的学习还是不够的,人毕竟属于社会性动物,要懂得交朋结友来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打破学习边界。但在择友上,孔子认为我们“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他让我们以优秀的人为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们长期与优秀的人同行,那么我们的言行、思想或多或少地受他们的言行、思想所熏陶,大概天长日久,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子由此推断出,“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可见,择友对一个人来说,是何其重要!
在学到知识后,我们又该如何与外界相处呢?大多数读书人都有不识时务的毛病。在孤寂的岁月里,我们常常能静下心来,埋头苦学;但一到工作中去,却发现自己满腹经纶无处施展,处处碰壁,竟不懂世俗尘事。有人因此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走上了极端道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的。然而,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因为他们懂得自己、了解自己,“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他们反而“患不知人也”,担心自己 不了解别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在这个社会上存在。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与别人发生联系,无论我们的学问有多深厚,能力有多强大,我们都不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别人,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正如电影《天道》中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一个人的道德是立足学习的根本。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认为,重贤轻色,尽力事奉父母,尽忠公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即使没有专门求学,也可以说是有学问的人了。的确如此,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是无欲无求的人,他的气质是自然、优雅、平和的。西伯利亚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她叫柳波夫,独自一人住在贝加尔湖畔。贝加尔湖畔不仅常年寒冷,温度最低达到零下40度,而且这里的经济极其落后。然而,柳波夫每天在这里的生活是忙碌的、充实的,她要么如精灵一般在冻住的贝加尔湖面滑冰;要么饲养动物,在家做刺绣或者美食;要么静静地坐在窗前,欣赏贝加尔湖的冰雪美景。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柳波夫老人如智者般的存在,她尽享自由,尽享孤独,她的内心是幸福的、愉悦的。她认为,一个屋顶、四面墙就是一个人需要的一切。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冰雪女王”。柳波夫老人没有专门求学,但她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千万人的精神导师。柳波夫在无意走红后,许多人慕名去拜访她,打搅了她的平静生活,但柳波夫还是以礼招待了来客,送走了一波又一波。柳波夫的这一生,大概将人做到了最佳的境界,她在优雅中老去,她正如子夏所说“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她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人求学是为了自己,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而现在人们求学是要先学着做一个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这种观点与魏徵所言“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不谋而合,他们的至理名言如夜空中耀眼的星光,给我们后世之人的学习和做人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