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海州的头像

李海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1
分享

温州“敲鱼”

前些日子,在某宝的线上“温州菜场”,购买了“敲鱼”,做了敲鱼汤,女儿吃后说,没像我吹的那么鲜美;自己品尝后,感觉也没儿时记忆的味道。其实在线购买家乡美食,很多都已没有那种味道,就拿敲鱼来说,网络上购买,背后原材料可能就不一定新鲜,做工也不定仔细,再加上运输耽误的时间,确实是吃不到好的敲鱼汤,那种极其鲜美的味道只好在记忆中寻找。

敲鱼汤是温州独特的一道美食,我看过捶猪肉、捶鸡肉的,到目前为止,除温州以外,我还没在其他地方看到“敲鱼”。林斤澜在《溪鳗》里写到,“世界上再没有别的地方,吃鱼有这种吃法。本地叫做敲鱼,把肉细肉厚,最要紧是新鲜的黄鱼、鲈鱼、鳗鱼去皮去骨,蘸点菱粉,用木槌敲成薄片,切成长条……”还听说,林斤澜很擅长做家乡的敲鱼,我觉得可信,敲鱼是件费事的活儿,缺乏耐心做不成,其实写作也要耐心,也许林斤澜敲好敲鱼,一篇文章也构思好了。

曾经看过敲鱼制作的场景,在我脑海中记忆特别深刻。我爷爷以前在温州大南门菜场是卖血蚶的,他其中一个女儿“香兰”,在这个菜场里卖敲鱼。我小时候去菜场里,还没到阿姨的档口,就先听到“邦、邦、邦”敲鱼的声音,越近声音越响,然后就可以看到一排档口的人,都手持小木锤,在木墩子砧板上敲打鱼肉,旁边放在很多新鲜大米鱼(就是鮸鱼)。那时我感觉敲鱼很有趣,阿姨从大米鱼背部将鱼剖成两半,去皮剔骨后,再切成簿鱼片,蘸上淀粉,在砧板上,就开始不停的敲,很快一块鱼肉就变成了一张很薄的“鱼面皮”,可以说薄如蝉翼。敲鱼关键在“敲”的妙处,鱼肉经过木槌敲打之后,肉质就极富有弹性,口感温润细腻,柔韧爽滑,香鲜无比。

家里烧敲鱼汤,我看父亲烧过好多次,首先要把敲鱼处理好,锅里烧水,待水花翻滚时,滑入敲好的鱼片,约三十秒,迅速捞出,冷水过凉,然后用刀切成两指宽的长片待用。接下来,把新的水放锅里烧开,各类了调料放入,有时放一些小青菜,有时放一些熟的香菇片,再把预处理过的敲鱼放入,稍微一热,就可以盛出来。记忆中,敲鱼汤,鱼肉Q弹爽滑,汤汁是那么的鲜香。家烧的敲鱼汤,稍微改进一下,就成了温州名菜“三丝敲鱼”,其实就是将切丝并且蒸熟后的鸡肉、火腿和香菇均匀的铺在敲鱼汤上,敲鱼融合鸡肉火腿的鲜香与香菇的柔嫩,香气扑鼻,味道又提升了一个等级。三丝敲鱼”汤清味醇、鲜嫩爽滑,色泽调和,敲鱼片呈半透明状,入口的弹牙感让人难忘。

敲鱼和温州鱼丸类似,可以用于烧粉和烧面做佐料,在温州当地鱼丸面很有名,很好吃,敲鱼面味道也很好。在我记忆中,温州市区飞霞南路的一家街边店,我曾在那里吃了一碗敲鱼面,现在还能感觉到那种鲜美。那个店里卖的是现敲敲鱼面,在炉灶旁边就是一块大板,师傅取出一块肥厚的鮸鱼肉,铺撒了些许淀粉,用木槌敲打,纤维松弛,淀粉颗粒嵌入肌理,肉片的质地发生了改变,几分钟后一张微微透光的敲鱼片完成,切条后简单煮一煮就熟,把敲鱼放在面上,色泽洁白,淡雅朦胧,从视觉到口感都幼滑柔顺,搭配滑溜的面条,恰到好处。

我很好奇,为什么温州人能想到敲鱼,用敲的方式来制作海鱼美食,我百度了一下,当然毫无收获,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一个住持和尚坐船去传佛法,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结果船翻了,住持掉到海里淹死了。住持和尚的弟子在海面上想尽办法寻找师父的尸体,寻找了七天七夜却怎么也找不到。当住持和尚的弟子发现海面上出现一群金灿灿黄鱼时,他们都认为这个鱼是吃了师傅,才会变成金灿灿的黄鱼。为了替师父报仇出气,小和尚们便去海里捕捞这种金灿灿的黄鱼,然后把捕回来的鱼剥皮去骨又抽筋,可还是不够泄愤。于是,他们便把鱼肉用木鱼敲,敲着敲着,鱼肉就慢慢地被敲成了一张张几近透明的薄片。和尚们不能沾荤腥,就把鱼肉扔在了庙外的石头上。百姓们看着鱼肉被扔觉得可惜,就拿回家去煮着吃,没想到,这一吃就吃出了敲鱼这道名菜,味道很是鲜美。

传说确实有点离谱,竟然能编出这么有趣的传说,还把和尚都编到传说里,这真是温州人一种特殊能力——会讲故事。有时美食,确实也要有有趣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