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明的头像

潘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9/28
分享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读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有感

我读书很是随机,听广播节目有学者推荐便循声而买,读闲书看到有一句提到某书便依字而购。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一书,便是在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集《书海编舟记》中出版编辑朱岳介绍此书的出版过程,便立即在当当下了单。

一气读完这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书,情绪一度深陷在袁哲生通过刻意压低抹淡的冷静节制文字营造出来的浓浓的人生孤寂与隐约、多变的“死亡”主题中,久不能拔。仿佛,暄嚣的日常、世俗的热腾、兴衰的时代都一下隐退进了背景深处,只有凝滞的时光、寂寥的周遭和空落的魂魄凸起在眼前,不断放大着占据着你的思绪:生而为人的我们,必定要面临无处可躲的终将遭遇的孤独寂寞困境?

我一直相信,对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中形成的地球和诸多巧合作用下产生的人类来说,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许耗尽人类所有世代,也难以在浩渺的宇宙中找到同伴的存在。所以,我们才会有了那个终极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其实是人类孤独时才会生成的一种反观内心的思考。因此,平常民众对于孤独,是排斥与躲避的,因为那时的你不可避免地会扪心自问。而袁哲生却把寂寞孤独当作是生命的礼物,用独有的诡异少年开了天眼的方式,书写对孤独绵密的思考和体悟。

《寂寞的游戏》作为本书的书名和首部短篇,共有捉迷藏、潜水艇、宁静、角落、黑色的声音、魔术、墙、阴影、跑道、脆弱的故事、蜡像馆等十一个看似互不相干的、破碎而凌乱的段落组成。袁哲生似乎很擅长拔除情节、剪断因果那种风格的构思与叙述,书中的《送行》《父亲的轮廓》《密封的罐子》这些短篇无不透露和彰显这种风格。其实,我理解,这才是寂寞的特质: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疏离性和片断性的。所以在他的笔下,少年同学、父母子女、夫妻爱人,都会有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遭遇,处处散发着孤独的感觉。他的这种孤独,一再通过一个难以自拔的场景重复呈现出来:

那天,我躲在一棵大树上,等待我的同伴孔兆年前来找我;我等了很久,一直等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幸福的感觉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终于,我看到孔兆年像个老人似的慢慢走过来。他慢条斯理地站在我藏身的大树底下,看看右边,又看看左边,然后,倏地猛然抬起头来—我还来不及尖叫便怔住了。他直愣愣地望着我,应该说是看穿了我,两眼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我从来没有看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用评论家张大春所说的,就是“经由同伴的‘看不见’,‘我’所体会到的,却是‘自我的不在’。”连自我都不被自己看见,这是何种的寂寞?但是,仔细想来,发现自我,却又是最难的事情。现在这个如嘉年华一般的时代,喧嚣的城市,拥攘的人群,每个人都在过山车一样的生活里奔忙。美国人马克·鲍尔莱恩说过,你身上每天发生的事,99%都与别人无关。所以说,你自己只是奔涌的人潮脚边的一颗石子,看着大家忙不顾暇地朝前跑,没有谁会为你停下来捡拾一下。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做给别人看呢?只有对自己扪心,才是真的有意义。有人说过,“高人”都擅长独处,喜欢“我与我周旋”。在与自我的周旋中,生成让人起敬的摈弃俗世常规,拒绝功利焦虑随遇而安式的淡然,生成“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云淡风轻。

生活中,高人不常有,凡人芸芸众。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但是凡人也应不断地寻找自己,应在苟活与不甘的不断撕扯拉锯中,发现原本一些深入骨髓的价值认同,经过生活的筛留,只会剩下越来越多的鸡皮琐碎,内心曾有过的轰鸣与炸裂已越发的远去,空留下一个失魂的躯体。但这个时候,你不用恐惧,你更应该高兴。因为你已学会了慎思与反辨,学会了与自己说话,不求回应,不求认同,也就是学会了孤独。匈牙利著名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认为,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和患病者的退隐,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状态。

倘若如此,那么,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就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就会从平淡的日子里升起;那么,你的孤独和你所畏惧的,都将被时光锻造成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