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08
分享

百姓公厨

被我称作“百姓公厨”的,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枣林镇的一对中年夫妇。男厨叫张君祥,微信昵称“幸福像花儿一样”;女厨叫史萍,微信昵称“御膳天厨”。我可以毫不夸张、很负责任地说,他夫妇二人都具有“天厨”般的厨艺,但做的并不是“御膳”,而是在夜市摆小吃摊点,主营岐山臊子面,其服务对象是市井小民,面对的是大众食客,故而,我便称他们是“百姓公厨”。

张君祥夫妇俩来到陇南市府所在地武都城的准确时间,我不清楚,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是今年夏天,在盘旋路白龙江大桥南段下侧的刚刚开张不久的啤酒广场上。夫妇俩的夜市摊规模不大,是典型的小吃摊点,前排是三个连体紧挨的台灶,左侧是摆满了十余种调味品的操作台案,右侧放着一座两箱台式冰柜,后排是两个简易塑料方桌和几把椅子,形成了一个不大的露天四围饮食空间,占地面积虽小,却被主人收拾得明光铮亮,十分爽净;尤其是,“岐山臊子面”的招牌赫然醒目,招揽着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啤酒广场上络绎不绝的顾客。

我偶然吃过岐山臊子面,但对这种有名的关中面食没有研究,目睹了夫妇俩认真精细制作的全过程,并且将一海碗超过我平时一顿饭量的面条全部吃完,与以往吃过的同名饭食作了比较之后,觉得妙不可言,不由得使我发出惊叹:我已年逾花甲,在小吃摊上,能把一碗饭当作艺术品来做的厨师,你们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因了我对他们所做饭食的赞扬,对他们厨艺的肯定,也因了我从内心对他们的赞赏,从此,我和他俩成了忘年交,成了好朋友。

张君祥夫妇俩以做岐山臊子面为主,兼做别样,都做得十分精到,但以岐山臊子面最为拿手,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做出了只有他夫妇俩才具有的独特风味,一出现在武都市面,就广受欢迎,获得了极好的声誉。今年入夏以来,直至深秋,武都城里雨天多,晴日少,对夫妇俩的生意影响很大;但只要是能摆摊的晚上,总是有很多的客人光顾,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往年,武都城里的啤酒广场要经营到国庆节之后才会散摊,而今年还是初秋,就早早地关闭了。夫妇俩又到西关原陇南报社印刷厂大院改建的小吃市场,摆起了夜市摊。不几天,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整个夜市场地,因他俩的入驻,而平添了许多热闹,增加了许多人气。

认识他俩半年以来,隔三岔五,我会到他俩的小吃摊上去坐坐,有时候是吃饭,有时候是闲聊,有时候是买几瓶啤酒,与他们小酌。初次见面时,夫妇俩叫我“叔”,我说我们以后就是朋友,是忘年交,还是叫“老哥”吧。后来,无论是微信问候,还是见面,拉家常,夫妇俩都会称呼我“哥”,那带着浓重关中土腔的称呼,常常使我心生暖意,倍感亲切。只要是吃饭,夫妻俩就会问我:哥,今天的味道咋样?见我诚恳地回答说挺好,他们就很高兴。

在夜市上,有两个客流高峰期,一个是六点到八点吃晚饭的时候,一个是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吃夜宵的时候。在他俩忙前忙后,顾不上和我说话的时间里,看着热汗津津忙碌的他们,看着夫妇俩辛勤的劳作,默契的配合,精良的制作,麻利的身姿,喜悦的面孔,以及车龙马水般的客人们来来去去,会使我自然而然地置身于他们的心情体验当中,不由得从心里替他们生出一种成就感,幸福感,感到市井小民的生活,在他俩所做美食的满足下,的确“幸福像花儿一样”,灿烂地开放在熙熙攘攘的夜市上,开放在夫妇俩笑意融融的面容上,开放在客人们一双双不停的筷箸上,开放在我和他们彼此的心坎里。

在他俩离开关闭了的啤酒广场,开始寻找西关夜市摊点难得有的几天空暇时间里,我请他俩和另外三位朋友一起吃了一顿火锅,夫妇俩都爽快地喝了白酒,看得出来,他俩都很激动。我就想,在异地他乡,他俩举目无亲,能够和我们融入一起,没有年龄的界限,身份的世俗偏见,职业的不同隔膜,语言交流的障碍,就像是多年友好交往的亲朋一般,那便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谊使然,不掺杂任何的虚情假意,没有情感以外的杂质附求,确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纯净、最可宝贵的东西了。夫妻俩很快就和我的朋友们结识了,行为得体,语言礼貌,给我和我的朋友都留下了深刻而又良好的印象。

离开了火锅店,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我的另一对夫妇朋友便请我们去KTW唱歌。我的老朋友们个个都是好歌喉,老歌新曲都能唱得有滋有味,没想到我的新朋友张君祥,还唱得好秦腔,只是他的妻子史萍推辞不唱,但却同我们跳舞。我一点也不怀疑,她一定是会唱秦腔的——在关中地区,县县有戏校,村村有戏班,中年以上的男女,哪个不会吼几句秦腔?我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也发起了少年狂,连唱几曲老掉牙的歌,虽然走腔走调,却也激情满满。不觉之间,竟然喝了许多的啤酒,直到夜色沈沈,方才彼此挥手各自而归。

我去了外地半个月,直到张君祥夫妇俩在西关夜市上开张多日之后,才去看望他俩。我没有放炮随礼,只是买了八罐啤酒,叫了烧烤,与他们共享,以表示祝贺。看着一波一波的食客前来光顾,他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便也有了陶醉其中的感觉。几天之后,我又带了几位诗人书画家朋友,去他们那里吃饭,与他夫妇一道饮酒,感受夜市小吃摊点上的平民生活,和这种生活带给我们的无法替代的乐趣。为了让他俩与周围几个摊点相处得更加和谐,我们还特意点了他俩周边摊点经营的食品,以求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吃饱喝足,其中一位朋友买单,夫妇俩一再拒收,朋友便通过微信,打给他们三百元,他俩只收了七十余元从周边摊点别人那里叫来的食品的钱,而将二百余元退还了回去。张君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收的一分不让,不该收的再多也不要。就这样,我们吃他俩的那些美食,就算他俩请客了。

中秋节的时候,张君祥夫妇俩特意熬了一小盆岐山臊子送给我,我欲付钱,推来搡去,几乎将一张百元钞票弄皱撕破,他俩就是不要。我连臊子带盆子一起收下了,宝贝似得珍藏着,至今舍不得多吃。张君祥告诉我,选较肥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瘦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烧开的油锅,不断搅拌翻炒,火不可过急也不可过缓。大约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后,加入适量的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适的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红辣椒,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火不可太猛,太旺则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烤糊了,影响汤的色泽;火候不够,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尽,而辣味渗得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却不是很辣,视觉很美。这就是他们为我精心熬制的用于岐山臊子面的肉臊子,可以下面,也可以夹馍,吃法很多,全在于自己的喜好。

张君祥夫妇告诉我,他俩最初就是依靠卖岐山臊子面起步的,发家之后承包了四十亩地种树,一亩地净挣二十万,迅速地成了家乡的百万富户。暴富之后头脑发热,扩大了二百亩,不料树种价格暴跌,烧柴都没人要,血本无归,拿张君祥的话说,又将他俩“打回原形”,重操旧业了。听了他俩的奋斗史,我唏嘘不已。类似这个“昨天的故事”,我听的很多了,就鼓励他俩: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凭着这样好的厨艺,一定会鲤鱼翻身,再度辉煌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张君祥夫妇有过成功,有过失败,可谓受到过大挫折。但他们不沉沦,不气馁,来到异地他乡,重操旧业,再起炉灶,从头做起。这种跌倒了爬起来,抖抖尘土,再进取、再奋斗、再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屈精神,值得肯定,值得很多的人学习,也值得我汲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是要经历坎坷、经历失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彩虹美在风雨后。相信他们一定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脚踏实地,走出山重水复,见到柳暗花明。

人常说,对象对象,对上才像。张君祥、史萍这对夫妇,都长相富态,男的黑粗,女的白胖,慈目善眉,一脸福相,为人低调,谦恭儒雅(他俩都看我发表的文章,在微信上与我交流),有客光顾,笑脸相迎;客人离去,道声再来;交往半年,我没见他俩发生口角,有过红脸之举。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又道是:和气生财。这对卖小吃的夫妇,以他们人格的魅力、精湛的厨艺,对己对人的态度,兴旺的生意,再次诠释了为人之道和经营之道所蕴含的真理。

如今,这对关中冷娃憨妹,每天上午去农贸市场购置食材,做好当天的准备工作,下午四点在西关夜市开张,直至营业到凌晨三点以后,将所有餐具、场地清洗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整天兢兢业业,忙忙碌碌,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做着他们的“复兴梦”,供着一个正在老家上初二、决心考上大学的女孩,全身心地在异地他乡打拼,给人间烟火默默地贡献着一份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民以食为天,伺候好了老百姓,视顾客为上帝,就是民间的“天厨”,为老百姓做出的精美饭食,也就成了“御膳”,做好了百姓公厨,赢得了广大食客的赞誉,就是真正的大师,会成为一代名厨,既使青史无名,世间尽是口碑,也可以足慰平生——这是我的这对摆小摊经营小吃的夫妇朋友,以其敬业精神、人生态度和做人本色,给予我这个文字工作者难得的启发启示,使我联系到自己的写作,深度感悟,受益匪浅。

张君祥夫妇表示,他们要始终做到不偷工,不减料,不涨价,以做艺术品的手艺,以一个食客的心情要求自已,以自己独具特色和高品质的饭食,薄利多销,用良心做饭,靠劳动致富。他俩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我十分赞赏。生意不在大小,场地不分雅俗,美食源于民间,根植在民间,传承发展在民间,其广大市场需求也在民间,老百姓才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武都城里的饮食文化,将因为他俩的奉献而增色;武都城里的美食,将因为他俩的劳作而添彩。

莫道他乡无故人,食客谁人不识君?良好的口碑是一种坚守,最终的成功是一种坚持。我衷心地祝福我的朋友张俊祥夫妇,在武都城里辛苦奋斗的时日里,始终保持住自己创出的美食的独特风味,坚持自己认定的经营之道,做地道的深受大众欢迎的“百姓公厨”,经营好自己的夜市小吃摊点,早日做圆自己的“复兴梦”,实现平凡而又高尚的人生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