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1/28
分享

消失的民间祈雨活动

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时期,在“万物有灵”和“神”的观念支配下,中国古代雨水崇拜的对象便较早转移到了对雨水神的崇拜上。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祈雨,也就应运而生了。原始傩舞里,就有祈雨的内容和仪式。由王室官府举行的祈雨仪式,在民国以后停止了;而民间的祈雨活动,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完全消失。现在来谈论它,说的只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殷商卜辞中就有“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东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记录,可看作是最早的祈雨咒文。而著名的商汤祈雨的故事,更是言之凿凿,在《荀子·大略》中记载的《祈雨词》云:“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宦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汤时遭遇大旱,民不聊生,《祈雨词》即是汤求雨时的祈词,表达了成汤关心农事、忧国爱民的心情。祈词的意思是:是政令不节制吗?是驱使人民太过吗?老天你为何要大旱如此呀!是拜官筑宫太多吗?是采妇宫女太多吗?老天你为何要大旱如此呀!是祭祀不虔诚吗?是有人背后诅咒吗?老天你为何要大旱如此呀!

据考证,甲骨文中的“舞”、“”等,都是殷人求雨祭神的主要仪式。“舞”即人们唱歌跳舞,用向天呼号的方式乞求下雨。“”是焚人或曝人的求雨方式。《左传》载:“夏,大旱。公欲焚巫、。”郑彦注曰:“旱者而向天,天哀而雨之。”意思是说天大旱,鲁僖公将巫人仰面朝天置于木上焚烧以求雨,这就是所谓的“”。在古人的心目中,巫是上天的使者,沟通天地是他们的职责,用火焚巫,是令其升天禀告人间的旱情,乞天降雨。  

关于祈雨的仪式,宋真宗咸平二年旱,诏有司祠雷师、雨师,内出李邕《祈雨法》说道:“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糍饵,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觋。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饰以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及龙之修广,皆以五行成数焉。诏颁诸路。”

总体上说,祈雨活动主要分为祭祀祈雨仪式和巫术祈雨仪式两种:祭祀祈雨是以牺牲、乐舞等来取悦神灵,求其降雨。以牺牲为祭祀是为了让神灵得到物质的满足;以乐舞为祭祀是为了让神灵获得精神的享乐。古人认为,神灵从人间获得物质或精神享乐之后,便会反过来满足人们普降甘霖的要求。巫术祈雨仪式是与祭祀祈雨仪式并存的两大祈雨方式之一。在具体的祈雨活动中,经常出现两类仪式并重,或以一类为主另一类为辅的现象。巫术祈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模拟祈求对象的形象与行为动作以求降雨;二是模拟祈求对象并给予象征性的惩罚以求得降雨。

有一种叫作商羊鼓舞的古老傩舞,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带,就是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相传此舞成于商汤之前母系社会,有“巫”编排指导并组织展现,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古代文献中曾有所记载,明清之际仍十分兴盛,但在解放前几近绝迹,湮没无闻。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商羊鼓舞得到重新挖掘整理,并被搬上文艺舞台。一九五五年曾代表菏泽地区参加山东省农民文艺会演,分别荣获挖掘整理二等奖和表演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最近几年,又被搬上电视屏幕。商羊鼓舞这一悠久、古老的舞蹈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了解。

商羊鼓舞是以模仿商羊鸟一足的动作为主要特点形式的祭祀求雨舞蹈。由于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市与河南的商丘、濮阳等地毗连,史称“天下之中”、“中原之地”,古为殷商旧地,同属黄河中下游区冲积漫滩平原,五千多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北方逢旱求雨,乃是当地最为广泛和隆重的民俗活动。从商羊鼓舞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有别于其他的祭祀求雨舞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所产生的年代看,它是流传至今的中国最古老的民俗祭祀求雨舞蹈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舞蹈一支独秀的奇葩,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巫学、巫术、舞蹈,特别是殷商祭祀求雨舞蹈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相传在很早的年代,每到天旱缺雨季节,在今菏泽、鄄城、郓城一带,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求雨活动,作为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最后一项就是跳“商羊鼓舞”。商羊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鸟,每当天将下雨前,商羊便从高山树林中飞集出来,边戏耍边啄食,进行各种蹦跳活动,直至降雨方散。天长日久,人们发现了这一规律,只要商羊聚集活动,便断定天快要下雨了。因而,商羊鸟聚集活动就成为古代先民们判断即将下雨的征兆。但是后来,无论遇到多大的旱情,商羊再也不出来了,人们忧心如焚,求雨心切,就以人扮成商羊,群聚一处,模仿商羊的各种动作,舞之蹈之,进行祭祀祈雨活动。

祈雨,由古代民间从事农业生产对雨水期盼的现实需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早年间,在我们陇南,每逢大旱之年,民间就会进行祈雨活动。那些供奉着龙王爷的村子,以及没有供奉龙王爷的村子,村民们都会将龙王爷或其他神(譬如二郎神、关帝神、山神爷等)的塑像抬到江河湖溪边,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祈求老天爷施雨。在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原始农业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的。农业对于水特别是雨水的过分依重,使得中华民族对雨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烈,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对于雨水崇拜的文化现象,甚至不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包含着许多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玄妙成分。  

其实,在农耕时代,无论是官府举办的还是民间自发的祈雨活动,其源头都得追溯到“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文化的出现。龙神是古人想象中能够飞天入地的神物,并一直被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和祭祀。早在三千多年前,关于祀龙祈雨的情况就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把龙当作司雨之神进行崇拜,并定期举行祀龙祈雨的仪式,以后又在民间广建龙神庙(或称龙王庙),加以供奉祭祀。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文学家,由于为官一方,在主持本辖区的祈雨活动中写下了不少以祈雨为内容的诗文,如晋代曹毗的《请雨文》,唐代柳宗元的《雷塘祷雨文》,李商隐的《郑州祷雨文》,司空图的《移雨师文》,宋代曾巩的《泰山祈雨文》《泰山谢雨文》,苏轼的《祈雨社稷诗》《中大乙宫祈雨青词》等。这些祈雨诗文,主要内容无非是向天地山川诸水神诉说旱情的严重:赤地千里、庄稼枯焦、民不聊生,并祈请神灵怜悯天下苍生、及时降雨等,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和对水神诚惶诚恐的敬畏之情。  

唐代诗人李约《观祈雨》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一首悯农诗,抒发诗人观看春日祈雨的感慨之情,前两句描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景,后两句描写朱门观看歌舞的心态。此诗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现实生活情景的对照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农民们由于天旱而忧虑一年生计,豪门权贵却笙歌竟日,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发不出悦耳的演奏声。如此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祈雨活动,完全是从实用主义的态度出发,为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他们希冀通过祈雨的巫术活动,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以便更好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为老百姓受到的旱涝灾害之苦最直接、最深重,因此,他们的祈雨心情也最虔诚,目的也最朴素、最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靠天吃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民间的祈雨活动最终消失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被记录在了史籍或诗文中,成了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文字记载才可以看到和研究的一个民俗文化标本。  

笔者少年时代曾看到过陇南宕昌南河村民们举行的祈雨活动,具体程序已经忘记了,但记得那是用“曝晒”方式祈雨的,即将龙王爷、大王爷等各类神灵的塑像,抬到堰塞湖阿娃峡,一溜儿排在水边,使其在炎炎烈日下曝晒。全体村民一连多天早出晚归,陪着神像一同曝晒,锲而不舍,非常执着,直到老天降雨为止。在曝晒神像的同时,还集中几十杆土枪一起朝湖里开火,声震峡谷,惊天动地。祀公子(巫师)念念有词,不懂其说的是什么内容,但最后他指着神像高声说的却是大白话:“你们要是晒得招不住了,就赶紧去求天爷给我们下雨,要是还能挨,我们就陪上你们一搭儿晒死!”既有祈求,也带威胁,不怕得罪神灵。想来也是,持续大旱,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长年享受村民烟火供奉的神灵,岂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