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2
分享

丽富母亲

母亲一生平淡如水。虽无存款,但却有俭;虽没汽车,但却有专车;虽是文盲,但却有哲理。


母亲有俭


妈妈:

您走了!走得比较匆忙,离您90岁的生日,仅差三天都来不及过。

我的母亲,虽然不在人世了,生前穷日子穷过,没有分文存款,但她俭朴的人生,身后留下了一笔无形的遗产,仍然是无价的精神财富,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如今,成了我最难忘的生活片段,最值得珍贵的回忆。那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谆谆教诲,给予我们生命、关爱、启迪和力量的烛照。

几十年前,乡村除了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和丰收在望的田野,再也找不到高楼大厦,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回家的路,狭小漫长,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坭泞不堪。

不知道啥时爆出天大喜讯,不久前家乡已通路通车了。那天,我回乡下探望父母,有幸坐上那趟初期的公交车,就是在始发站和终点站,分别安排一辆破车,班次少得可怜,每隔一二个小时走一趟。并且车况糟糕,几块车窗玻璃破了,还用透明胶带粘连……

 不巧的是,遇上路面改造,施工期间车辆走单行道。就这样,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刚驶过家乡的一座小桥,车子又一次被迫停了下来。这倒帮了路边摊贩的大忙,激活了生意。

“葡萄要不,葡萄要不?”路边的摊贩反反复复吆喝着。

“葡萄多少钱一斤?”反正单行道也要等十来分钟,我走下车问,顺便想买点带回家。

于是,我以三块每斤的价格,买了三大串、四斤多葡萄。可回家后,母亲见我手中提着葡萄,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问我葡萄多少钱一斤,我实话实说,如实汇报。

“啊哟,村里葡农刚采摘的新鲜葡萄,也只卖二块一斤。”母亲嫌我买贵了。

“你们的钱与我的钱不一样,大手大脚惯了,就是乱花钱。”母亲接着抱怨起来,自言自语道。 

当时,我不明白母亲说的那句话,钱与钱怎么就不一样呢?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更没有加以认真思索,深刻领会。

记忆中,母亲一生省吃俭用,默默无闻,平时花钱十分苛刻,也不知多少次教育子女,不要乱花钱。有一回,为了少挨批评,有必要吸取教训,明明一块一斤的大白菜,我却对母亲说是五角钱一斤。她老人家听后点点头,疑虑的表情仍然挂在脸上,不再说什么。可我太了解自己的母亲了,像母亲也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猜想她心里还有话没有说出来,或许她早已看穿了我那美丽的谎言,只是给我留足面子,心里却像明镜似的。

对待生活消费,我们谁都知道,一些专卖店、大商场里的商品,即便是同类同档次的商品,可价格往往比市场里高出好几倍。因为专卖店设置代理商、加盟费、广告费、售后服务等中间环节,销售成本无疑增加,价格也就高。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花了冤枉钱不说,反而生闷气,影响自我乐观精神、快乐情绪和心身健康,甚至怀疑不良的社会风气盛行已久,人心叵测。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想起母亲平时的唠叨,曾对我说过多次“钱与钱不一样”。

无论是母亲的钱,还是你的钱、我的钱、他的钱,钱与钱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属于国家法定的通用货币。但在支配每个人手上的钱,钱与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消费目的也是不一样的;钱中有俭与钱中冇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心中有俭与心中冇俭的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母亲是个厚道的老人,她心中藏俭,眼里有俭,钱中含俭,手上有俭,附加值自然提高。她所经手的钱,每一分、每一笔都物有所值。当初,倘若换作母亲去买同样的葡萄,即便是花了同样的钱,肯定要比我买的葡萄多几斤。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君夫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己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让我们的心真正静下来,才能距绝各种诱惑。不被金钱所俘虏,不被浮躁所左右,不被酒色所迷恋,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精彩人生,内心的世界也会变得强大,便于人格的塑造,成为两袖清风、勤勉勤俭的促进者和践行者。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灵,尽管以前农村孩子的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没有夸夸其谈的水平,远不比圣人的思想远大,家庭教育的深度,但对子女的愿望是相同的,要求是一致的,道理是一样的。特别是在看待钱的问题上,恪守俭以养德、以德立身、德以养廉的观念,闪耀在家庭生活细节里,处处放射出俭朴的光芒。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从而,使后代具有与前代相近的性状。经营生活也好,经营家庭也罢,父母做人、做事的风格,人情世故,直接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家庭风气的好坏。

有时候,我们哪怕出入某个场合,说的一句话,装的一个表情,做的一个动作,意味着受家庭教育的程度,道行修炼的深浅,自身涵养的差别。即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潜在的无形力量,一种无言的教育,同样让人感受到你的阳光、温暖、友善,传递文明的信息,给社会带来文明的空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门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生活需要反省,学会善于检讨自我,也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平常的买葡萄如此,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营造良好的家风生态,从养成钱中有俭的习惯开始,传播正能量,立足于自我,立足于家庭,立足于生活。社会的文明、清廉之风来自于良好的家风,家风正,民风、国风就正,有利于社会正气的培养和弘扬。

在我眼里,母亲的心里,总是装着俭字,有关生活中点点滴滴,俭朴也是出了名的。就连平时用的自来水,她老人家都舍不得用,非得去水井里打。她年事己高,劝她别去井里打水,但她坚持去井边,打井水洗菜淘米,每次还要提桶井水回来,而水缸里的水,始终保持满满的。

最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母亲有俭,不仅仅是轻描淡写记录的生活细节,更是清白做人的良好美德底线,成就了俭朴人生,积淀了社会清风形成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影响力。我坚信,从清洁门风生态里走出去的孩子,有助于抵制与预防物质欲望的风险,也会带着一身正气清、干干净净地回家。


母亲专车


公交车是母亲的专车。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公交车完全成了母亲生活的依靠,出行的“双腿”。特别是每逄集市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母亲几乎雷打不动,都在村口坐公交车,去三四里地外的小镇上赶集。

我猜不透母亲的心思,为何临老了还那么热衷赶集?原来,她赶集是带着任务的,把编织好的帽去“卖”掉,然后认领新任务,再把帽草丝领回来加工编织。既能收获富业,增加收入,又能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有事做总比没事做强,这样心里才踏实。

每次忙完家务之外,母亲坚持我织我的帽,你说你的,我的生活我做主,这也是我屡次劝不动母亲别织帽的原因。其实,集市日里农副产品玲琅满目,一般的蔬菜、鸡鸭、鱼肉等应有尽有,便于选购些实惠的小菜回来;还有,集市是群众互动交流的平台,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人,她可听到在家里听不到的消息,遇见平时遇不见的人……

有一次,一向省吃俭用的母亲,头一回像招呼客人一样热情招待我,这让我反倒显得不自然,心里一直在嘀咕,是不是还得重新审视母亲的生活消费观念?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家里,母亲便丢下手头上编织的活计,连忙动身出门,上街买小菜。简单的生活细节,却让我察觉到母爱细微的变化。也许,我这阵子工作忙,没顾得上回家;也许,母亲做些我平常爱吃的小菜,释怀一下牵挂儿子的那份心情。

“孩子,不知道你今天回来,家里没什么好吃的,连个鸡蛋都没准备,你先歇歇看会电视,我到街上买点菜来。”

“妈,都快11点钟了,还到街上买菜,来得及吗?我又不是稀客,随便弄点吃好了。”

“你还不知道,现在公交车跳上去一会就到,出门可便当啦!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我去去就回,去去就回。”

母亲边说边坚持买菜,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我原本以为,集市离家里有三四里地,出门上街不便……

年迈的母亲,在她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老人,平时保持着传统的“两脚马”。过去,乡村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连接外界的交通道路,弯曲而又狭长;雨天,泥泞不堪,坑坑洼洼;晴天,车马路过,尘土飞扬。偶尔,家里来了客人,出门买点小菜,赶集很不方便,都得耗上小半天。可这次大不一样,大约半个钟头后,母亲果然拎着猪肉、十几个鸭蛋、几条小海鱼回到了家。

时光深刻在记忆深处。孩提时,家家户户,前门屋后的路,宽度大多在1至1.2米,最多允许走人力手拉车通行,甚至有的只有半米,或屋后呒路进出。再初,出门回家的路,沿着河边,弯弯曲曲,显得狭窄细长,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出门吃尽了苦头。即便是村里的主干道,常常只有1.5米,设计能走人力手拉车。后来,村里有了拖拉机,乡村的道路,才设计可走拖拉机的机耕路,除了路面加宽外,但路基路况糟糕,仍然是泥质土路……

那个年代,就算是省道和县乡公路,柏油路面不多,碎石路面居多。而路面上跑的偶尔见小汽车,绝大多数是卡车经过。频繁的车轮碾压,往往把路面上的小石子,打磨得光滑发亮。直至上世纪末,公路渐渐修到了我的家门口,通往家乡的道路,发生了巨变。路基、路面、路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弯路到直路,从小路到大路,从泥土路到砂石路,再到柏油路,再到水泥路。令我欣慰的是,公交车直通城里,母亲只要迈出家门,走上几十米至村口,就可以等候上车,走亲访友,赶集上街。

刚开始时,村头路口没有公交站牌,随意上下车,招手上车,喊停下车,由个人承包经营或挂靠营运公司,自负盈亏,路况差,车况差,车辆少,班次少。由于公交一开始姓“私”,肯定还算不上正规的公交,尤其是碰到节假日、乘客高峰期,一看到免费乘车的老年人,公交车往往有意不停车,拒客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老年人甚至站到路中间,上演冒死拦公交的一幕。可是,随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延伸拓展,路况、车况等方面得到改善,不断改造升级,服务相对到位,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公交。如今,公交村村通,村村设立公交站牌,公交班次多,时间准点,空调享受,自动投币,智能刷卡……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对公交情有独钟。我知道,她老人家一生很传统,除了步行走路外,任何现代的交通工具都不会,连自行车也没碰过。对公交的依赖,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享受。母亲之所以喜欢乘公交,立足生活方便,并非出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大道理。而是因为她老人家年老体弱,腿脚不灵,出门不便;还因为她有“免费证”,乘车不用掏钱、不用求人。

当时,大姐家在山岙的村子里,离我家较远,只通路而不通公交,母亲就很少上门,长年到头都不愿去一趟。而三姐家在集市的街边,母亲坐上五六分钟的免费公交,不请自到。只要一上街,有事无事便到我三姐家,坐一坐、聊一聊、唠叨唠叨,感觉很满足,有时还在三姐家蹭顿便饭。

每一条通往家乡的路,每一趟出门回家乘坐的公交车,都有乡村的味道,蕴涵着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国的象征,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忘初心的“中国梦”,蓬勃生机的改革开放成果,像春风似的吹遍神州大地,滋润着一方水土,沐浴着我的家园,造福着一方黎民百姓。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促进公交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的出路。便捷的公交环境,不仅方便了村人的出行,缩短了与村外世界交流的地理距离,而且见证了实实在在母亲生活细节的改变,远离了晚年的孤寂。

城乡道路的硬化拓展,交通事业的发展提速,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无不见证了家乡的巨变。尽管不是十全十美,可能因“硬软件”设计的因素,道路、站点、班次、交接、服务等等,难免夹杂着些许人为的憾事。但母亲与公交结下的不解之缘,像普天下的许许多多的母亲一样,那都是从落后到进步、从传统到现代的见证,一个地方发达便捷交通文明、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巨变,浓缩了改革开放光辉历史长卷的脚步。

公交进村,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圆了绿色出行的“公交梦”,把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感受,改善生活的姿态,扬在国人的脸上,留在永恒的记忆里。母亲一但上了公交车,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仿佛坐上了一辆开往春天的快车。既可沐浴着沿途美丽的风光景色,又能目睹乡村振兴的火热场面。并透过舌尖味道的细节传递,闪烁着母爱亲情的光芒,母爱因公交而变得深情、细腻、精致。

母亲坐着专车,看到生活新希望,看到家乡新气象,看到祖国新面貌。


母亲哲理


户口簿上显示,母亲系文盲或半文盲。

周日回家,我见红色塑料桶里放养着两条大鲫鱼,每条重约半斤多。其中,有一条鱼肚翻白漂浮水面,只剩下一口气了,嘴巴吃力地一张一合,似乎慢慢地吐泡泡,看上去半死不活的样子;另一条竖起乌黑的鱼背,沉在桶底游荡自如。

母亲告诉我:“你三姐说你“贪鱼”(喜欢吃),双休天要回家,前几天特地送来两条鲫鱼,我把它养在水桶里。”

“噢,我晚上不住在家过夜了,吃了中饭就要回单位的。”这时,母亲提着养鱼的塑料桶,往屋边的池塘去杀鱼洗鱼。可很奇怪,母亲怎么只拎着一条洗好的鱼回来,便准备忙于张罗饭菜。我有些不解,母亲连忙解释道:“你又不在家吃晚饭,我把另一条活的放生了。反正两条鱼杀了烧好没人吃,不如放生一条。”

鲫鱼,为常见淡水鱼,头像小鲤鱼,形体黑胖(也有少数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体长15~20厘米,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高而侧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轮廓隆起,尾柄宽;腹部圆形,无肉稜。虽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但我知道,放生鲫鱼并非母亲一时心血来潮,大发慈心,也不是纯心不对活鱼杀生的,还有很多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她一向很“挑食”,平时以素食为主,把初一、十五定为“吃素日”,对鸡、鸭、牛、羊、蛇、蛙等肉不碰,对鲫鱼、胖头鱼、黑鱼、鳝鱼等河鱼不食,对辣椒、生姜、大蒜等不吃……

然而,我一般十天半月在家吃顿饭,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趟。假如我一个人一顿独享两条大鲫鱼,难免过分助长了“暴食”、“偏食”坏习惯,奢侈不说,也不利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那么,我本来吃一条鱼足够了,即便是另一条烧好了又没人吃,也只得倒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两条鲫鱼杀一条放生一条,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鲫鱼之类的河鱼,我是宁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吃活鱼不吃死鱼的。再说养在塑料桶里的鲫鱼,常常活不了多久,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死鱼一条,或者烧好吃剩下的鲫鱼,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它暂时存放在冰箱里,但冰箱里放久了的生“冰鱼”也好,熟“冰鱼”也罢,我以为都不好食用。记得有一次,母亲从冰箱里取出一条冰了个把星期的冰鲫鱼,烧好后很难吃,尝起来既没鱼的鲜味,又无口感,肉质“铁石”不脆嫩,并且鱼腥味很浓……

如此说来,母亲选择放生另一条鲫鱼,无疑是明智之举,起码让池塘里多条生命,或许那条放生的鲫鱼,正值产卵期,假以时日,池塘里不就多了小鲫鱼,成百上千条小精灵吗?当然,把一条多余的鲫鱼,也可以送给街坊邻居享用,但那样做,母亲说咱家又不是打鱼的,平时又没经常轻易送鱼,突然只送一条鲫鱼,人家心里会怎么想,怎么看你?不是觉得欠你人情,就是以为你有事求人家。不过,处置一条鲫鱼,这是件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毋须任何理由,但简单的生活里,也能隐藏着深刻的生活学问与哲理。

母亲虽大字不识几个,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没有什么见地,无非就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体悟,也是一次次简单的智慧练习。更何况,放生还透着人性善举的光芒,那是对万物生灵的一种宽容和境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