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卫山的头像

梁卫山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1/07
分享

《渔家傲·秋思》写尽苍凉与悲壮

梁卫山

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大宗派,“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大成。说起北宋的豪放词苏轼是之为首创,但早在苏轼之前、即由公元第一个一千年进入到第二个一千年之际,当时的词坛上,还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柔美风格时代。就在这时,一位政治巨人、文学大家就以遒劲的笔法、阔大的情怀,奉献出一组苍凉、悲壮的边塞词,给北宋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风,他就是范仲淹。

且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江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个词大气磅礴,豪迈澎湃,写尽了苍凉与悲壮,不亏是“豪放派”之佳作!

从公元1038年起,随着党项势力的崛起,西夏人连年入侵北宋。由于宋朝边防疏漏,结果是一败再败。公元1040年,范仲淹奉命镇守延州,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范仲淹到了延州,就开始修筑城堡,训练军队,大大加强了边关防御能力,彻底扭转了宋军屡战屡败的局面,使西夏不敢再来进犯。当时军中就有:“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的说法。虽战事紧张,但范仲淹每天都坚持写词,而每一首词都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做开头。只可惜那些词多已散佚,流传下来的只有这首《渔家傲·秋思》了。

范仲淹是苏州人,看到塞外和内地的景象,真是差别太大了,所以,他说“塞下秋来风景异”,有哪些“异”呢?他说,那南归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匆匆踏上征程,决然而去。军队的号角声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背景下此起彼伏,千山万壑中,一座孤城早早地关闭了城门。这就是边地艰苦的环境;这就是边地单调的生活。接着由环境写到人。将军在边地饮酒——“浊酒一杯江万里”,这“一”和“万”的相对,让人感觉那一杯浊酒怎能抵得住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思念终归是思念,但“燕然未勒”,没有完成使命,那就是无法还乡的。思乡是人之常情,卫国是将军的使命,家国情怀由此显见。

边地的苦寒,孤城的荒凉,思乡却无法回乡,将军只能以酒消愁。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看到的是洒满一地的白霜,听到的是悲凉的羌笛声,谁还能入睡呢?由将军到征夫,白发的将军,流泪的征夫在这样的夜里都久久难以成眠。而造成将军、征人无法还乡的原因就是“燕然未勒”,爱国情怀和浓烈乡思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矛盾复杂的情绪。范仲淹通过对归雁、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浊酒、羌管等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传达出戍边人员边事未定,难以还家的复杂心态,但却变低沉婉转之调为慷慨雄放之声,开宋词“豪放”之先河,对宋词突破婉约范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的苏轼、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时,因为宋朝软弱的外加政策,在对外战争中总是处于劣势,所以宋代的边塞诗很少。而词作为酒宴中的唱曲,边塞题材更是未曾有过。是范仲淹首次把边塞风情和征人生活写入词中,而且写的苍凉悲壮,气魄宏大,堪与盛唐的边塞诗一较高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