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文刚的头像

李文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5
分享

洞庭湖畔有座山

洞庭湖畔有神山,雄伟挺拔、气势磅礴,东陡西缓,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最后一座高峰,沅江、澧水缠绕左右,登高眺望可以见到最美的日出,继续向东绵延十几里,便是闻名天下的“八百里洞庭”,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之为太阳山。

从小生活在洞庭湖平原,开门见湖,梦中见荷,随处见田,听取蛙声一片,地域的特点决定儿时的眼界,一度认为,武陵古郡是天下“粮仓”,应该找不到巍峨雄壮之山。军旅人生的二十余年,部队驻地多数与名山相伴,走过了巍巍太行山,穿越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聆听了“钟山风雨起共苍黄”……,在部队的那些年,和朋友们无数次谈起“桃花源里的城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偶尔也会有人问我:你的家乡有名山吗?我都会想起太阳山,那些年,每次探亲回家都会走近它,亲近它,大步阔步向山上走,欣赏春夏秋冬不一样的美景。

太阳山不大,但一定是精致的,上山的路也有好几条,我最喜欢的是从柳叶湖畔骑行而至,感受“悠悠柳叶情,巍巍太阳山”的绝美山水之伴,王维有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武陵山脉向东,在太阳山止,止了山,便看见了水,柳叶湖是大自然馈赠武陵古郡的一块宝玉,因湖面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据说是五万年产前形成的一个天然湖泊,这座“城市环抱的水上天堂”将武陵山脉与洞庭湖承接相连,共同修饰与点缀着这座千年古郡的之美。

太阳山不陡,但一定是不缺曲幽通径之意境,说它不陡只是因为蜿蜒的山路把山脚与山顶连接了起来,山脚下几公里的山间公路平稳地往山上走,让坡度变得缓缓的,人们在上面行走,自然可以落得个轻松自在,当然,这里也保留了一些陡峭的上山古道,留给登山的人们来点具有挑战意味的运动,走在阶梯上才发现太阳山还是有着不小坡度与登山难度的,走在这些小路上,穿越丛林,可以避免去阳光直射,炎炎夏日,享受阵阵清风,沿途领略重峦叠嶂、奇峰突起、古木参天、杜娟点缀的美景,松树、樟树、杨树和灌丛拥拥挤挤、融为一体、姿态万千。

路一程,山一程,躬着腰、喘着气、淌着汗登上山顶,那一刻,一轮火红的太阳在东方穿过云层冉冉升起来,映到人们脸上,人世间所有烦恼似乎都不复存在,舒适与美好顿时从身上涌了出来,太阳山名字的由来也便明白了几分,这是一座精美的山,它处在美丽神奇的北纬三十度,来自西边的武陵源,天门山、壶瓶山、星德山与它遥相呼应,这座山连山伴湖,有远山的潜影、平湖的波光、古郡的城廓,可以说是集仁者、智者、玩者、喜者欢乐之大全,千百年静静地卧躺在这里,俨然云雾满山飞,湖水围山绕,与洞庭湖共同滋养树与林、田与地,造福一方人与物,如此有意蕴的山岂不是神山?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山被称之为“神山”,其实应该是有文化底蕴作支撑,从宋代开始,太阳山就是佛教圣地,大诗人周必大历览太阳山美景后,在梁王庙挥笔写下:“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写向汤休诗集里,老僧要作画图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川流不息,欣赏美景,对酒当歌,吟诗作画。相传,朗州司马刘禹锡六上太阳山,被山景寺庙所陶醉,诗兴大发,挥毫泼墨:“汉家都尉旧征南,血含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松下,洞萧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话,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尘庙门外,几人能踏竹歌还。”十年间,他踏遍武陵古郡,在环绕太阳山的沅江畔同样写下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绝美佳句,至今还镌刻在的排云阁上,一山一水,一阁一景,山水守望的两处美景,触动的也许是刘司马“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无限才思,或许是山有本性,不沐风雨也难成名山,抑或是人有风骨,不历艰难也难出名篇吧。

每天清晨,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太阳山就像一幅水墨画般诱人,饱尝一口新鲜的空气,让人陶醉在山水之间,近水赏鱼,近山观鸟,武陵古郡一直都是如此美丽与安详,这座迷人的“桃花源里的城市”,难怪五柳先生即便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不忘记发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千古感慨。

我要对想到我家乡来游玩的战友、朋友,打出太阳山这张名片,武陵古郡里,水美,山也美,你来过后,或许会觉得人更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