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振凯的头像

刘振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3/12
分享

叩问历史 寻访激情

——读新疆军旅散文

刘振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和第一野战军党委的决定,由王震司令员率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辖二、六两军进军新疆。当时,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六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按照一野和兵团的部署,六军进驻北疆,迅速接管迪化城防;二军则向更为辽阔的南疆挺进,沿古代丝绸之路西行,首先打通南疆门户焉耆、铁门关,沿途接管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等重镇,把红旗插上昆仑山。

进疆的这一支人民军队,就是当年威震天下的三五九旅。战争岁月,东征西战,戎马倥偬;新中国成立后,又走上了和平建设的岗位。有的战斗在军垦第一线,有的调任地方党政领导,有的仍然是留在部队的将校级指挥员。他们难忘那硝烟弥漫的岁月,战后思战,当年拿枪的手,今日拿起了笔,来追忆这段历史;他们胸中有丘壑,笔下生云烟,叙事宏大,写得有声有色。20世纪50年代初以降,历经60年代初,出现了一大批军旅散文(有些酷似革命回忆录),呈现出丰收景象。在这些老兵的笔下,也有是写和平建设的,但仍然取回忆的视角。因为这些写作者都有过并不短暂的军旅生涯,所以,我们把此类作品同样纳入这一范畴。军旅散文中的部分作品被收入《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两部集子中,传播尤广。

在这些军旅散文中,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里众多高级指挥员的作品显得格外突出。如郭鹏将军的《刘亚生》、《出塞曲》、《战冯原》、《宫崎部队的覆灭》、《六甲之战》,左齐将军的《李狄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河之隔》、《围岢岚》、《相机宿营》、《平江十日》、《南泥湾屯垦》、《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罗元发的《过山坳》、《在修建和平渠的日子里》,程悦长的《记陕北三战三捷》、《爷台山反击战》、《难忘的教诲》,田武的《藏北轻骑兵》,张明儒的《王震请缨进军新疆》,金忠藩的《凯歌进新疆》,陶峙岳的《春风到玉关》,刘发秀的《昨天的进军》,谭友林的《神秘的老岭》,贺劲南的《老八路回延安》、《龟兹日月换新天》,朱家胜的《远见卓识》、《飘动的篝火》,等等作品,都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当时还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此外,还有韩友文的《共产党人的胸怀》,董延恒的《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李北铭的《一往情深》,傅志华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陈兰芳的《战火中诞生的“二军子弟学校”》,高有起的《我和军骡》,李鸿斌的《夺枪的故事》,卫青山的《欢腾的山城》,杜宏鉴的《长征路上的报务员》,刘可桑的《巧过雪峰山》,徐美莲的《长征中的女红军》,刘先的《安息在草地上的英雄》,安正福的《草地纪行》,陈发启的《红军生活散记》,柳智先的《辗转苦斗在雪山草地》,解大怀的《红色电波飞向陕北》,李新民的《长征途中巨大的鼓舞力量》,高述先的《在延安的日日夜夜》,秦清元的《周恩来副主席和我们报童在一起》,于新卫的《在朱总司令身边工作的日子》,李天华的《总司令和我们在一起》,朱乐国的《延安保卫战前夕》,王士英的《鱼水情深》,覃长生的《梭镖换快枪》,王振明的《“扩红”记》,周生荣的《我给红军送情报》,李广的《弯弓射日到江南》,李桂莲的《邵家庄伏击战》,姜胜的《巾帼英雄》,陈继高的《黄河脱险记》,黄诚的《踏平瀚海千里浪》,陈明池的《创办第一个军人合作社》,杜贤友的《哈萨克草原的夏夜》等。

左齐将军的军旅散文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1962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革命生涯》一书。《一河之隔》说的是三五九旅东渡黄河到山西后发生的一个故事:上村由八路军占领,下村由国民党军队占领,两个村子只是一河之隔,老百姓都往上村跑,说明两种军队的人心向背。《围岢岚》说的是1938年三五九旅包围山西岢岚县城克敌制胜的事。《平江十日》则讲述的是1945年3月,以三五九旅为基础,组成南下支队,在大江南北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王震、王首道、“参谋主任”左齐组建番号称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的军队,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是写1958年作者陪同朱德总司令视察新疆时的情况,文章中写到朱德总司令“亲切和蔼田舍翁”,“人们一见就感到老父亲一样的亲切谦和”,其中还有对南泥湾岁月的深情回忆,十分感人。文章篇幅虽长,但很好读。独臂将军左齐发表作品并非自建国后始,早在1946年5月31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就发表过他的文章《回忆陈宗尧同志》,足见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对生活的执著、热情。

郭鹏的《出塞曲》和《战冯原》同样是军旅散文中的佳作。前者写人民解放军进新疆,铁流西进,势不可挡;后者写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在陕西黄龙山南口的冯原镇山区与胡宗南部队的一场恶战,在壶梯山战役中歼灭钟松的敌三十六师。文章酣畅淋漓,表现了我军既勇且智,无敌于天下。《刘亚生》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流传更广,作品塑造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军人刘亚生的感人形象。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显示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罗元发的《过山坳》堪称优秀之作。写的是1947年8月我军攻打榆林未克后,在米脂沙家店与敌军长刘勘、敌三十六师师长钟松的一场较量,我一纵、二纵在沙家店全歼敌三十六师。沙家店战役是西北战场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怀友悼亡之作在军旅散文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王震的《回忆徐立清同志》,曹达诺夫的《王震与五军》,阳焕生的《王震将军在工地上》,陈俊德的《孔雀河的思念》,任晨的《司令员和老部队》,林海清的《将军情系塔里木》,裘传仁的《王震二勘梧桐窝》,刘丙正、陆振欧的《深泽厚爱拳拳心》,傅志华的《春潮——记王震与一兵团军政干校》,谷苞的《亲切的教诲》,王鹤亭的《水碧情深》,陈西夫的《忆老司令——王震将军》,赵予征的《铁骨丹心耀青史》、《将军风范今犹在》,张希钦的《忆郭鹏》,徐国贤的《他是一员猛将》,熊晃的《怀仲瀚》,史骥的《燕赵男儿贵姓张》,王玉胡的《回忆程悦长将军》,裴周玉的《刘志丹同志和我们在一起》,霍振东的《刘志丹同志二三事》,程悦长的《难忘的教诲》等。

这些作品,有的是追念领袖的教诲,有的是缅怀当年的老首长、老战友,甚至是老部下,革命情,同志情,字里行间尽是情。如程悦长将军的《难忘的教诲》,是回忆他在延安上完两年党校后毛主席接见新四旅的几位同志时的一次谈话,谆谆教诲,多年难忘。裴周玉将军的《刘志丹同志和我们在一起》,则是写作者当年作为刘志丹身边的工作人员,与刘志丹将军朝夕相处,对志丹十分敬重。刘志丹在山西三交镇牺牲时的情景也为作者所目睹。最后,军政委宋任穷代理指挥,战友们同仇敌忾,打垮了敌人。这些难忘的经历,弥足珍贵。

也有一些军旅散文,重在写建国后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如熊晃的《留在新疆》,徐国贤的《艰苦创业天山下》,王玉胡的《头屯河畔的节日》等。

综观军旅散文概貌,其思想艺术特色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军旅散文实际上是军人对军史的一段真实记录,写作者(或口述者)就是事件的亲历者。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敌我双方的对峙态势,都是真实的记录,战争、战役的走向、结局、战果都是真实可信的。古人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唐·刘知几:《史通》)的说法,军旅散文虽非史笔,唯其真实,才具有很高的信史价值。罗元发将军在《过山坳》中写到的沙家店战役无疑是十分真实的,因为罗将军就是战役的指挥员之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的,但杜鹏程笔下的沙家店战役和罗元发笔下的沙家店战役是不能画等号的,前者更多的是艺术的真实,后者则更多的是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逼真。谭友林将军的《神秘的老岭》是写东北解放战争的,散文中写到的都是其亲身经历,因为他那时正是解放军某部的一个指挥员。程悦长将军的《爷台山反击战》就是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在陕西淳化县爷台山一场保卫边区反击顽固派战斗的真实记录。作者正是战斗的指挥者。战斗胜利时正值“8·15”日本投降,战士们编了顺口溜庆祝胜利。

第二,对正义战争的歌颂,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是军旅散文的主旋律。这些作品中的主角,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正义就是力量,他们为人民而战;信仰就是力量,他们为理想而战。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为革命战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马革裹尸的壮志、麟凤龟龙的品德,令后人永志不忘。

第三,军旅散文大抵是在寻觅回忆中的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总是给读者一种凝重的历史沧桑感。此类作品,充满着激动人心的诗意。从审美形态上看,多为阳刚美、壮美。我们读军旅散文,有时是在倾听战争年代的车辚马萧、隆隆炮声、雄壮的军号声,还有那与敌人近距离较量的厮杀声。我们读军旅散文,是在叩问历史,寻访激情,因为我们看到的多为勇士的英姿,感受到的是沙场上男儿的气息。总之,军旅散文的内质是与西陲、雄关、大漠、昆仑、天山、骏马相通的。

第四,军旅散文的叙述策略多为按时间顺序写战争、战役的进程,两军对垒,摆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斗勇亦斗智,行文明朗直白,绝少闪烁其词。一句话,是军人写的文章,少啰嗦。写人物,白描多,几笔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我方将士来,同样可以三两笔写出一个敌营中的“草包”来,工笔细描者少。

军旅散文的基本品格是写实,来不得由作者任意虚构自己的经历。这一点正好规定了军旅散文充分发挥文学诸多艺术手段的有限性,所以,我们读这类作品,难免觉得文学性不足,与读小说、读艺术散文的感受迥异。无论如何,军旅散文不能杜撰,更不能戏说。还有,我们读到的一些军旅散文,语言不免粗疏,这也许与作者(或代为捉笔者)的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有关,也与推敲、锤炼不够有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