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振凯的头像

刘振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3/13
分享

时代剪影 心灵信史

——读新疆新闻记者的散文

刘振凯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散文创作以通讯、特写为主,这个时期新闻记者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新闻作品,正好与通讯、特写的品格相吻合。今天,我们在评价建国后新疆散文创作的总体成就的时候,不能不提到新闻记者的散文。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当代著名小说家、原新华社随军记者杜鹏程(1921-1991)作为军事代表奉命接管国民党的新疆日报社。1950年秋冬之际,杜鹏程、张文彬夫妇从帕米尔雪山下的部队驻地启程,回乌鲁木齐参加新华社地方分社工作,此前,杜鹏程任新华社人民解放军二军支社社长。1951年部队新华社与地方分社合并后,杜鹏程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特派记者、副社长。1953年夏杜鹏程被调离新华社,从事专业创作。在新疆,作为新闻记者的杜鹏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中的不少篇什被选入《杜鹏程散文选》。《边疆古城——喀什噶尔》、《哈萨克猎手》、《一幅毛主席绣像》、《喀什噶尔采访随笔》、《边疆军营一瞥》、《戈壁滩上新城——阿图什》、《喀什的巴扎》、《三喜临门——访土改后的帕克太克里乡》等作品,反映了新疆和平解放后边疆城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记者是时代的眼睛。记者散文长于纪实。这些散文留给我们的是整个时代的剪影。据杜鹏程当年的同事说,杜鹏程长于写通讯、特写,速度快,倚马可待。他的军事文学名著、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就是由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反复改写而成的。杜鹏程后又曾回新疆故地重游,并曾为军旅散文集《飘动的篝火》撰写过序言。今日读来,这篇序言称得上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之初我国著名记者浦熙修和储安平都曾到新疆采访过,写下不少记写新疆的散文,如浦熙修有《新疆纪行》,储安平则出版了《玛纳斯垦区——新疆旅行记》、《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这几部作品的传播十分有限。

散文作品产生较大影响的记者主要有如下几位:

韩文辉(1923-2016),陕西宝鸡人。1950年调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记者、采编主任。1962年调《新疆文学》任编辑部负责人、新疆作协副主席。退休前为新华社新疆分社副总编。他的散文集《神奇的克拉玛依》与刘肖无的散文集《克拉玛依散记》堪称姊妹篇,都是开发者的赞歌。发表于建国之初的散文作品《地下油海——克拉玛依》、《坎土曼的故事》、《拜城楼》、《解放巴扎》、《帕米尔高原人民在欢笑》,写出了边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欢乐,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杨克现(1929-2016),陕西蒲城人。1950年6月分配到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记者。1962年8月离开新疆后,曾在陕西、河北及新华社总社长期做农村记者,后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踏破昆仑找水源》、《能工巧匠托呼提·克然木》、《在昆仑山下》、《和田远征垦荒队》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南疆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在全国人民面前得到了展示。

谈风(1931- ),天津市武清县人。1949年1月在华北大学读政治系,同年5月调新华社国际部任编辑。1956年1月调新疆分社任记者,在新疆的十五年的采访活动中,参加过登山、沙漠考察、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等报道,写了不少富有边疆特色、民族风情的散文、特写和通讯。他的散文《塔里木河两岸》、《漫游瓜果乡》、《核桃之乡漫步》、《千里胡杨林》、《幸福城》被收在散文集《天山路》、《戈壁水长流》里。还有《麦西乃普》、《维吾尔舞蹈家阿依吐拉》、《围着火炉吃西瓜》、《拜节》、《帕米尔漫步》、《冬访世界屋脊》、《塔里木盆地原始胡杨林》、《赛里木湖换新天》等特写、通讯,文学性颇强,实际上是比较精致的散文作品。

丁文(1929- ),女,1953年夏调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记者。她写的通讯《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真实而生动地塑造出一位日夜想念毛主席的翻身维吾尔族农民的感人形象,一经发表即轰动全国,成为名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梁鸣达(1934- ),湖北人。1959年8月到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记者、采编副主任、副社长。他的散文《昆仑采玉》1962年发表后,被《中国文学》英文版选用。他和林枫撰写的长篇通讯《维吾尔族人民心向党——记八十一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戈壁滩上人造河》都是影响颇大的佳作。之后,作者与库尔班·吐鲁木老人成为忘年交。还有《戈壁滩上有大寨》、《戈壁红柳》、《火焰山下抗天歌》、《帕米尔高原上的共产主义战士杜宏亮》都是当年叫得响的作品,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戈壁红柳》是写人物的情文并茂的杰作。他的《丝绸之路》一书,实际上就是一本散文集,它以现场见闻介绍新疆壮丽的自然景色、奇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深刻的历史巨变,很有可读性。

宋政厚(1936- ),湖南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年10月由新华社总社分配到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1991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他的散文《“火洲”的地下长河》、《草原·湖光·山色》、《冰山上的温泉》选入散文集《西塞采风录》,是描绘边疆山水的精美之作。他的另一篇散文《在世界屋脊上》也颇具影响。

记者赵昌春的长篇人物通讯《在雪山草原生根开花》发表在1971年的《人民日报》上,介绍了阿合奇县委副书记的先进事迹,十分感人。《楼兰行》一文被选入当代记者丛书的第二辑《情系天山》,是故城楼兰纪行之作,十分好读。长篇通讯《劈山开路的壮举》记述了人民子弟兵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英雄事迹,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人心。记者李现国的散文《艺术宝库千佛洞》、《在无花果的故乡》写得很精致,读来趣味盎然。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赵全章1981年发表的长篇通讯《一腔热血荐中华》,写科学家彭加木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老记者王桥的文集《新疆行思》值得一读,其中第一辑“新疆行旅”收入旅游散文48篇,不乏佳品。寓言集《聪明的愚蠢》、《美丽的丑陋》,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哈萨克族的新风情》、《库尔勒香梨熟了》、《蒙古包里的欢笑》、《坎儿井的希望之光》等作品写得十分鲜活,浓烈的边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女记者肖廉宝刀不老,晚景灿烂,佳作迭出,“新疆名城系列”的一组散文写法多样,充满情趣。散文《一路平安》也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新疆日报》记者石坚、李延林合写的《在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李延林、亢平合写的《塔克拉玛干之歌》,朱悦进写的《坎儿井忧思录》,都是受到奖励和好评的作品。

新闻记者与作家这两种职业有许多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就出现了不少记者兼作家或作家兼记者的一身二任的情况,中外皆如此。新闻记者的新闻作品与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有时何其相似,即一些新闻作品大体上是符合散文的文体规范的。不同的选家们有时会把同一作品放进不同的门槛,盖由于此。散文集《天山路》、《戈壁水长流》中的散文作品有很大比例都出自新闻记者之手。

西哲有言:记者的伟大天职就是报道真相。新闻记者的散文十分注重真实性,时代感、现实感很强。对新闻的定义之一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日常忙碌的就是调查事实、观察事实、分析事实、比较事实、选择事实、描述事实、报道事实。所以,记者的散文为读者提供的是鲜活的生活、鲜活的人物、鲜活的社会情绪,使读者深切感受时代脉搏,感受国运民瘼。当然,也有这样的记者: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从容地记下自己的心灵信史,为我们送上本来意义上的艺术散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