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建国的头像

马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8
分享

望琴台

在汉阳凡三十载,竟从未去拜谒过琴台;但我知道琴台近在咫尺,我时时望着它念着它。

它北依汉水,西濒月湖,东望长江与龟山,端的是胜景宝地。居晴川时,每遇晴好日子,我便登到龟山之顶,从东走到西,凭高俯瞰,但见古琴台的粉墙绿瓦掩映在绿树的怀抱,四周环绕着秀美的月湖。如逢有雾的日子,月湖烟波浩渺,古琴台就若隐若现在氤氲中,恰似仙境;至若冬日落雪,山水白茫茫一派,只有古琴台的绿瓦红栏醒目引人。我清楚那里有俞伯牙、钟子期、知音、高山流水等等。我真想对着这大好山水或弹或吹一曲……

我知道那个传诵千年的故事。很久远很久远的一个有风有雨的黑夜,就在龟山脚下、汉水之滨长江之畔,来自晋国的官员俞伯牙扶琴弹奏,天籁之音响彻四野,引来樵夫钟子期,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巧遇。我想彼时的俞伯牙定是寂寞孤独的,大智大慧者可能皆如此,这样才显知音的可贵;钟子期的出现,宛如一颗星辰,使俞伯牙的内心升起了光亮,给其旅途带来慰籍;而俞伯牙的琴声及其热忱劝导一定给困顿中的钟子期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在那一刻,对音乐与艺术的理解和共鸣,使两个陌路人相见恨晚,更冲破了身份高低与富贵贫贱的藩篱......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无不希望有知音相伴有友人相助,但能如俞钟之谊者寥寥也。不远处长江上游中的鹦鹉洲上埋葬着名人祢衡,祢先生其思敏捷,其文华美,但其性狂傲不羁,故少有知音出现与相助,终被黄祖所杀,留下千古遗憾。古琴台往南不远就是钟家村,据说二千年前钟子期就居住此村,其后人世代生息繁衍,今日那里早已热闹非凡,成了汉阳最早的商圈。那里的居民中姓钟者多乎哉?从钟家村沿汉阳大道往西直至十里铺,那里有琴断口,据说就是当年在此处,俞伯牙闻听钟子期因病亡故,失去知音而痛心之极,摔琴绝弦。每每听此故事,便震惊无比,痛哉惜哉,初心不变,大爱之极!

终于在这个晴朗的清明时节,我走近了琴台。在琴台大道北侧有一不小的广场,迎面是个颇有气势的门楼,上书“古琴台”三个醒目的金色大字,门楼正中高两边低,其下分两层设十几级台阶,左右两尊歪头相对的石狮。急切切地径直上台阶,穿过并不宽大的门洞,便进入了一个古朴精美的天地。眼前是一个多重院落,内有亭台楼阁,展室茶堂,名人字画,雕栏玉砌,林园花坛,大树参天。行不远就见俞伯牙与钟子期二人的巨型石雕像,钟左俞右,钟为樵夫装束,粗犷大方;俞则躬身施礼,谦谦君子;他们双手相握,四目相对,其情真其意切,甚是传神。在右侧院中,有一高台处,四周设了石雕围栏,中间竖起一座方形石碑,上刻大大的“琴台”二字,据说这里就是古时俞伯牙弹琴处。边上还有一座凉亭,绿瓦飞檐红柱长椅,凉亭四周环绕着高大的翠柏。

此时游者不多,院内颇少人声嘈杂,更显得高雅脱俗;但在高大的香樟、桂树、樱花等植物间,各种鸟儿婉转地鸣唱、纵情地舞蹈,构成了美妙的春曲。不知二千年前的此处是否亦如此鸟语花香?我独自一人流连观赏思索,不觉走到院落的最北端,凭栏远望,果真是春和景明,龟山葱茏,月湖影清,绿树繁花,游人如织。此时此刻,若有人抚琴弹奏一曲,无论《高山流水》或是《春江花月夜》,都会是与景相宜且令人惬意的吧。不知能否巧遇知音,也不知自己能成为他人的知音。

想想自己,我这个异乡人闯荡多年,遇过不少事不少人,其中知音多少?确实不多,毕竟知音当属朋友中的极品,必是罕见少数。但我想在这个和谐进步文明的时代,欲觅知音应比千年前要容易些吧,人们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普遍提升了,天堑也成通途了。故有言道,“来汉阳者,皆知音也。”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从古琴台的院里出来,站在广场上回望,蓝天高远,阳光正艳,景象更清,仿佛有祥瑞之气笼罩,令人敬仰肃然;也仿佛在这上空响起悠远的琴音,耳畔又好似响起《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这是一方文化的净土、一座音乐的圣殿、一个道德的高台;千古沧桑,琴台永存,龟山为证,月湖为证,江水为证,日月星辰为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