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磊的头像

游磊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7/10
分享

善路

 

精短纪实

 

主持人语(李春雷)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时代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一种精神。

   作家游磊在《善路》中,为“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纪事、纪实,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走过的一条艰难曲折、自强不息、执着善行的人生之路,反映了主人公知恩图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梦想追求。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是一位精致的生活观察者,善于从细枝末节中揣摩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中发掘出不同寻常的人生况味。

   文学的魅力与生命的瑰丽息息相关,《善路》引领读者向善向真向美,彰显人生的张力,带给人们希冀和向往----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的终极价值吧。

 

善路

---“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纪事

文/游 磊  

                     

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这是黄久生的生活哲学。

他常常在想,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点点好事,党和国家、人民就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正是他这个农民工,竟然7次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鼓励。

往事历历在目、历久弥新。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参加60周年国庆观礼的时候。2009年国庆前,正在工地上的黄久生,突然接到让他参加60周年国庆观礼的电话,咋一听,头发唰的一下竖起来了,浑身皮肤发紧,紧接着眼泪也唰的流了下来。他还被列入了国庆观礼的第一组,后来才知道,能够进入第一组的是非常荣幸的,因这个组的成员,还被特邀参加国庆招待会。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民工,如今要出席国宴,还是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想到这些,他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回忆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时,他依旧幸福满满:“说真的当时只顾得高兴了,那还顾得上吃东西呀,只忙着看呢,我绝不放过任何观察的机会,看领导咋拿筷子,看领导咋和人交谈,看领导咋用餐了。临近国宴快结束时,当看见习近平主席向我们这边走过来时,我激动地大着嗓门喊了一声:‘习主席,我是来自您家乡河南的农民工’,习主席听见了,走过来紧紧握住了我的手,习主席那只手又厚又大又温暖,现在想起来依然感到心里还暖乎乎的。”

2010年黄久生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上台领奖,又一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

2011年,作为农民工的代表,又被选到天安门广场给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那一次,他就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后面的一排,他清楚的记得习总书记的目光扫过他们这一排时那充满期待的神情。

2012年,他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又一次见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亲切的称赞他是“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2013年,黄久生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在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仪式,又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接见那天,他看见习总书记朝他这边走过来时,急忙伸出手,激动地对总书记说:我是河南来的……总书记握住他的手,笑着说:“我知道,你是河南来的农民工,既是劳动模范,又是道德模范,了不起!”

2014年9月28日,中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黄久生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劳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2015年9月3日黄久生到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又一次见到了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2016年“七一”那天,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黄久生,在人民大会堂和习总书记一起观看了纪念永恒音乐会。

2017年8月的一天,我正在精心梳理着采访黄久生的相关素材时,欣悉他被评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要进京开会……

 

时间推移到20世纪70年代第二个年的隆冬时节。

这一年比往年寒冷许多,小潢河岸边的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周围一片灰黄,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夹杂着雪花呼啸不止,卷起悬浮在坑洼阴湿沟底上的残叶,一阵高似一阵地抛向空中,和着声声凄历的哀嚎,无不让人肝肠寸断。

村子里,膝下已有三个年幼孩子的一中年农妇带着遗憾和不舍,撒手人寰。

乡亲们眼泪汪汪地为她料理完后事,无不为三个年幼的孩子感到揪心。

过世的中年妇女,就黄久生的母亲。那年,他仅6岁, 身边还有4岁的妹妹和2岁嗷嗷待哺的弟弟。

由于生活难以为继,久生的父亲听取了乡邻的好言相劝,无奈地把两岁的孩子送人。

“弟弟还小,临走的那天死死地抓住我的手,我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哭,后来还是大人们硬掰开我的手,把他抱走的”。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坐在我对面的黄久生已是涕泪俱下、泣不成声。

父亲为把剩下的两个年幼孩子养大成人,只好走街串巷,靠给人家补锅镶瓢维持生计,这样一来,他们兄妹俩在家中便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家,对于年幼的黄久生来说,剩下的只是风雨飘摇的两间破草房和一个不谙世事、整天哭闹着的妹妹。

“母亲临终前把我和弟弟妹妹托付给了邻居吕中秀大娘,吕大娘只说了句你放心吧,以后只要有我家孩子吃的,就不会让你的孩子饿着。”黄久生不停地擦泪、不停地哽咽着。

“这些年来,老人家没有辜负这句看似简单的承诺,艰难的生活面前,她没有委屈过我和妹妹”。

黄久生清楚地记得,母亲离世后第一个春节的除夕夜,是吕中秀大娘把家里准备过年的20个白面饺子,偷偷给他兄妹俩端了5个。

“那5个白菜肉馅饺子,是迄今为止我和妹妹所吃到的最香、最有味的饺子!”久生闭上双眼,仰面长叹。

母亲过世四年后的冬天,冰天雪地里,兄妹俩脚上的单鞋都张开着嘴巴露着脚趾头。邻居叶先珍大婶,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接连熬了两个通夜,为兄妹俩赶做了两双厚实的棉鞋。

在久生老家的院子里,当我问询乡邻照管兄妹俩的往事时,年愈八旬的吕中秀老人颤巍巍的声音里依旧是的心疼。

这位已被黄久生改称为“妈妈”的淳朴老人,眼里噙满泪花:“我,九岁没了爹妈,见不得没了娘的孩子受苦。”

苦难中,是心地善良的乡亲们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拉扯、帮衬着兄妹俩度过了人生最为艰辛的岁月。

其实,帮衬他们兄妹的又何止是知名知姓的街坊邻居。那些年,十里八乡的好心人知道他们兄妹所处的情境时,都曾明里暗里接济过他们。

黄久生清晰地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每个学生需要交一块八毛钱的学费。他只好靠上山捡柴火,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挑到镇上卖给一个油条铺。炸油条的老乡见他肩膀上磨得血淋淋,二话不说就收下了。其实他知道,那点柴火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人家这是在可怜他、帮助他。

就这样,东家一碗稀米饭,西家一块窝窝头,这家一碟腌咸菜,那家一条旧棉衣,不言不语中传递的温暖之情,默默无声中给予的滴水之恩,使久生自小就感受到了这困顿的爱,这些,也成为了这个苦命孩子童年里最永恒的记忆。

十来岁的孩子,又能有怎样的能力回报恩人呢?

上学的路上,看到猪跑进张大爷家菜地了,赶紧帮忙赶出去。

放学回来,他总是背个粪筐,把捡来的猪粪堆到赵奶奶的菜地头。

李奶奶,每次打水都要颠着小脚到村边那口水井处,来回一里地,久生心里有了主意。

夜深了,劳累一天的人们都睡了,他带着绳子,挑着扁担来到水井旁。把绳子系在水桶上,顺着井沿把桶放下去。然后弯着腰,双手拽着绳头,提着桶在井里使劲晃。劲小,一满桶提不上来,就分几次把一个水桶装满。再把一桶水分成两个半桶,挑上肩往李奶奶家赶。

小路崎岖坎坷,摇摇晃晃。水溅在身上,洒在路上。右肩压疼了,就把扁担换到左肩上……。他挑着水,小心翼翼走进李奶奶家低矮的厨房,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一趟又一趟,挑到十三趟,李奶奶家水缸里的水终于溢出来了。

那一年,黄久生才13岁。

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理想,对于农家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富有诱惑的话题,科学家、飞行员、工程师……小伙伴们一个个尽情想象着自己的未来…… 

他在作文写下的是: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大货车司机,我要多拉货,多挣钱,回报那些给我饭吃、给我衣穿的人!

 

到了1982年,17岁的黄久生,怀揣着“当大货车司机,多拉货,多挣钱,回报自己恩人”的梦想,背着一捆破旧的铺盖卷告别了乡亲,从贫瘠的大山中走出,开始了他人生的打工生涯。

当置身繁华的省会郑州时,面对周围陌生的一切,他迷惘了;这让他心慌,这里既没有亲友,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后来,还是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他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开始走街串巷卖起了大米。腿跑疼了,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他咬紧牙关挺住。他暗暗地告诉自己: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不要出来。不出来在老家又能做些什么,又怎么会有能力回报父老乡亲?

第二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郑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

这一去,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这条路上走出那么远……。

工地上,最开始是挖土方。他营养不良,体重还不到100斤。推车运土, 一到下坡时,瘦弱的身子骨轻飘飘的被撅起来,悬在半空中。见他体力不支,好心的工友怕他出事,不让他掌把推车,只负责上土。他心想,推车推不好,上土咱一定得比别人快。不然对不起人家!

接着,他做起了工地上搬砖提灰的小工。很快,他就成为诺大工地上大工师傅们最喜欢的小工。搬砖,总是随着师傅砌墙的进度,把砖及时地递到师傅的手中;提灰,总是观察师傅干活时不同的习惯,把灰放在师傅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总是把师傅们使用的工具擦拭的明光闪亮,把工地拾掇的干干净净。

就这样,从支模、摆线、砌砖到看图纸,他一一认真学习着,尝试着,熟练着。渐渐地,就从小工做到了大工,从徒弟转身为师傅了。

漫漫艰辛苦,悠悠打工路,所有这些,既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又让他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能。但,要想做更大的事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一个念头在黄久生的心中升腾:用知识提高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接下来,他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来许多建筑方面的书籍。动手用工地上的下脚料钉了个方方正正的桌子,一有时间就趴在工棚里属于自己的桌子上看书学习。夜里,工地上的领班不让开灯,他就点根蜡烛,藏在被窝里看书,因过于专注,一次蜡烛灯芯烧着了旁边的胶合板,火苗蹿起,把他的头发都给烧焦了。

凭着坚韧的毅力,他硬是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并取得了河南城建学院的大学文凭。随后又取得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

伴随着黄久生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建筑知识的了解,他所从事的工种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组长、班长、队长,职位也在一步步晋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便成长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并带出了一支素质好、技术强、本领高、善打硬仗的队伍。

潢川地处大别山区,地少人多,交通闭塞,农民没有致富门路。

1986年他第一次回乡,就决定带村里人出来一起干建筑。那年春节过后,他带出了40多名村民到郑州,做起了建筑工人。一到郑州,他就先给这些乡里乡亲们传授经验,并约法三章,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讲的一清二楚。白天领着这些老乡干一天活,晚上还要做总结。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大伙儿:“干活眼头要亮,要有眼色,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干,干出个名堂!”

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距离做,每个细钢筋的距离都大了那么一点点。被他看见了,毫无商量、毫不犹豫让全部返工重做;一个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蜂窝面,但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他却让大伙砸掉重打。“咱干活靠的是诚信二字。没诚信,没活干,咱们就没饭吃!”

他告诉这些弟兄们,要想在城市里立住脚,有发展,只能靠“诚信”这两个字。在质量要求上,他带头干。自己干的活不规范,他同样会砸掉重新干,给手下的弟兄门起示范作用,队伍就这样硬是给带了起来。

不仅教大伙儿怎么干活,他更看重的是教大伙们怎么做人,怎样做一个文明人。他经常对投奔他的工友说:“咱们从农村出来,一看就和城里人不一样。怎么才能跟城里人看齐呢?靠勤奋、靠技术、靠真本事、靠好口碑。再者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服可以旧一些,但要干干净净。”

黄久生的名声在老家越来越大,来找他要活干的人,已从村里扩展到镇里、县里,直到周围几个县的农民都来找他,其中还有一些是残疾人。

早些年前,他在郑州西耿河租房办公,经常会有残疾老乡去找,房东就很奇怪,老是问他是不是残疾人协会的。现在他手下的20多名残疾员工,他都会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尽力帮他们找活干,适合干啥就干啥。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老家带出了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

温暖的力量让他的队伍“能征善战”。

1997年,他带领400多人的建筑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主体部分工程,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1999年,他带领工友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再次摘得鲁班奖桂冠;

2010年,河南获得了3个国家优质工程,他的队伍承建的郑州光彩大厦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还到全国人民大会堂领了奖!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他的队伍承建的项目两次获得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还接连获得6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奖。这支建筑队伍已被行内赞誉为“河南建筑业的一只铁鸟”。

                       

黄久生的“报恩”之举,是从1986年的春节开始的。

那一年,他拼了命的干活,为了赶在年底能攒够3000块钱。

离过年还有些日子,黄久生就在心里琢磨着,回去给乡亲们都买点啥。那时候的农村还很穷,大家穿的都是土布衣,城里也刚流行的确良。他就给乡亲们扯了长长几卷的确良,让他们做衣服穿;乡下人没见过南方的水果长啥样,他就购买了几箱黄澄澄的香蕉,让乡亲们尝尝鲜;去特产店买来核桃大枣,到水产摊办置了鱼虾海鲜……。

当风尘仆仆的黄久生满载着一手扶拖拉机年货的车回到村口时,全村街坊邻居老老少少都涌上了村头。

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他精心购置的礼物。

李奶奶扯着一块的确良布,在身上比画来比画去,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穿上这样好的花布!”

黄传讯爷爷一辈子就没见过什么是香蕉,更不知道它是剥了皮后才能吃,急着拿着一根香蕉正要往嘴里塞,被一旁的黄久生拦住了,惹的大家好一场畅怀大笑!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他都要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谁家有困难,谁家遇事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什么时候该给哪位老人做什么,他都记的清清楚楚。

1996年春节,当黄久生回到家乡时,双柳镇的领导带他去看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寒冬季节,有的老人身上没有棉衣;眼看过年了,有的家庭没有卖肉的钱。

这一年,他为全镇700户孤寡老人买肉、买米、买衣服。

此后,这成了他每年的惯例。

那些孤寡老人,一直都装在久生心里。

2008年,他出资45万元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一共花了多少钱,他也没算过,但是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养老送终,他却全包了。老人们去世,他还要回家张罗,尽管有一半老人,他以前并不认识。

21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履行自己的诺言。21年来,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为他永远的牵挂!

    2009年4月16日,正在工地上忙碌的黄久生突然接到双柳树镇打来的电话,老家两位已是癌病晚期的五保户,非要和久生见上一面。他放下电话就急匆匆从郑州工地上立即赶往了潢川。

在晏岗村李鸿金老人床前,老人拉住黄久生急得出汗的手泣不成声:“柱儿,(黄久生的乳名)活着你养我,病了又花你那么多钱,你给买的衣服,我到死也穿不完,临走能见你一面,我死了也能闭眼了。”

黄久生环视了墙上挂着的崭新鸭绒袄,心里一阵发酸。他心里清楚,老人这哪里是穿不完啊,是他们压根就一直没舍得穿啊。

他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您放心,我再忙也要回来送你老上山。”临走,他又把买寿木的钱交给老人的亲戚,嘱咐他们给老人办后事时一定要告诉他一声。

从晏岗村出来,他又赶往郑岗村,看望了胃癌晚期的涂先良。

回郑后的第12天,李鸿金老人去世了。久生接到电话,又立即从郑州赶回老家,亲自把老人送上山下葬……。

 2003年抗击“非典”,他捐资13万元,为乡亲们购买防护设施;

2007年,为夏楼村民组每家每户安装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双柳树镇搞“村村通”,隆古乡修大路,潢川金秋助学,慈善总会捐款……只要是造福乡亲的事,他一次也不缺席,前前后后投入数百万元。

这么多年,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约也需要几十万元。

这20多年善路的路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责任”二字。

说实话,他内心深处也有过纠结与退缩。了解情况的人知道,其实他并不是富豪。甚至有时是拿着高利贷去做善事的。工地也并不总是一切顺利,困难的时候,被人追过债。有一年,腊月二十五了,民政所长余辉打电话问他咋还不回,说老人想他了。他推说工地忙,其实是这边工程款没到位,那边还欠着别人钱,债主们时时“陪伴”,吆喝催债。直到腊月二十八,他终于借到一笔钱,才匆匆赶回去,慰问父老乡亲。

没钱的时候,腰板硬不起来,心里难受,可更让他痛苦的,是来自家乡的闲言碎语。不少人说他这是不务正业,还有人说他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还要管那么多老人。尽管他心里委屈,但他全然不顾这些,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

跟着他干的农民工回村盖起了白墙红柱的三层小洋楼,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他的办公室是一套在郑州市建业路租来的民房。书桌、床铺和几个书柜的资料,填满了小小的房间。

                      

 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支部”在郑州成立了。

作为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给自己规定了两项任务:一是带领大伙跟党走,走正路;二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维护大家合法权益。

他把建立党支部,看作凝聚人心、凝聚大伙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随即召开全体党员及班组长会议,号召大家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自己先带头捐款2万元,在他带动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捐款30285元。5月18日,中组部关于尊重和鼓励党员自觉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的通知发出后。他再次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并再次拿出5万元作为自己的“特殊党费”。党员们再次纷纷解囊,捐献5.5万元“特殊党费”。

这,是全国农民工党员组织所交纳的第一笔“特殊党费”!

拖欠农民工工资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无奈之下,不少农民工为了讨工资,常常采取堵门、跳楼等过激手段。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而且还会给农民工自身造成危害。他下决心从身边抓起,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为此,他所在的党支部专门聘请了专业律师、法院退休法官等,组成农民工法律顾问团。遇到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讨工资困难等情况,均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委托这些法律专业人士出面和用工方进行协调解决。

2007年,开发商欠了李万军及300多位民工600多万元工钱,多次催要非但没有要到钱,还被开发商停水、停电,强行驱赶。李恼怒之中,拿起一把刀要找开发商拚命。黄久生接到电话后火速赶到现场,首先制止了李万军的鲁莽行为,同时,并以党支部的名义把李万军等民工们的遭遇向有关方面做了详细的陈述,几经周折,最终600万元的工钱全部讨回。

潢川农民工陈树贤,2007年在林州工地干活时发生了事故,腰脊椎骨折,昏迷不醒。包工头跑了,家属求救无门时。黄久生赶了过去后,先拿钱付了手术费,又通过法律途径,为陈树贤主张了法律赔偿。

多年来,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已先后为在郑州、洛阳等地打工的近5000多农民工弟兄,依法讨回工资达3000多万元。

                         

有人曾经这样问黄久生,你的童年这么苦,你生活的环境那么差,你不觉得命运对自己很不公平吗?你难道不抱怨这样的家、这样的生活吗?

的确,他的童年生活很苦,他的打工生涯历经艰难,他这大半辈子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坎坷。而他却认为:他辛酸的童年生活里并不缺少爱,艰辛的打工生涯里也并不缺少关怀……。

这爱,来自故乡父老乡亲;这关怀,来自社会各界,来自各地各级政府,来自四面八方。

黄久生是个苦孩子。小时候因为家穷,连高中都没能读完。但读书、求知却是他永远的追求,其实,他也从来没有停下学习、进步的步伐;能够有今天,也正是得益于他的求知若渴的精神。

2009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申请北大EMBA。

第一次申请,没有成功;

第二次申请又被拒绝;

直到第三次申请的2013年,他才最终被北大录取。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中国当代政经学界精英竞相活跃的舞台。2013年9月1日下午,一个来自河南吃百家饭长大、赤着脚上学、提灰搬砖干活打拼出来的农民工,登上了开学典礼的讲台。那一天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学典礼,台下本科、硕士、博士、MBA、EMBA,1000多名精英济济一堂。说实话,在这里发表演讲,他当时心里没底。一个农民工出身的人能讲啥,真的不知道讲什么好。

台上就这样讲贫寒的过往,纯朴的乡亲,打工的日子,拼搏中的成长……。

他讲给大家,当年在山上背柴火挣学费时,做梦也想不到能踏进北大校园,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

他说,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居然能梦想成真;在九泉之下的母亲如能知道,一定会为儿子的今天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讲到,农民工同样可以有人生梦想,虽然出身不如他人,但这个社会并没有向处在基层的农民工关闭这扇大门,唯一的问题是,就怕你自己有没有梦想,你敢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没想到, 苦难的经历,持续的善举,报恩的行动,那些报恩的努力,感动了北大,感动了光华学院,也感动了EMBA的同学们。

台上,话语朴素,真情倾述;台下,掌声雷动,泪水纵横。

演讲结束后,一位同学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久生是苦孩子出身,从事的又是建筑行业,劳动密集型,获利并不丰厚,还一直赡养700多位老人,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你的同情心、爱心,真的让人感动,你,了不起!”

善举的引领,这是一个地方最美的传承,也定会使群星竟放。

双柳树镇,一个充满诗意的乡镇,这个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古镇,黛色青山环抱着一泓湖水,清新的雾气缭绕在湖面、青山之间。从湖面穿过的一条蜿蜒的山路,便直通向黄久生的家乡。

一路上,青翠的稻田、一塘池水上突兀的莲花、叽叽嘎嘎叫着的群鸭,这一切的一切,使这个古老的村庄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黄久生为代表的双柳树村人陆续出外闯荡,且多汇聚在郑州,正是在他的感召下,如今很多已成就斐然。

因为20余载持续坚持照顾孤寡老人,黄久生声名远播。其他人,也在以多种方式反哺故土,延伸善路。

全镇14个行政村的道路,全部由当地走出去的人士无偿修建。街角的太阳能路灯、横跨白露河的桥梁、沿河而建的水冲式公厕、学校的崭新课桌等,莫不如是。

和黄久生一样,他们不管在外多么成功,都还在家乡保留住老家的房子,这是对“根”的坚守、对故土的眷顾,对乡村文明的敬畏和向往,更是他们对家乡仁爱、质朴、善良的传承。

“德润光州,善泽乡梓。”这或许就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善德薪火相传的潢川大地上,必将会迎来清晨最璀璨的阳光。

(此篇精短纪实文学已刊发《山东文学》2018 -03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