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挖过荠菜,知道荠菜是初中的课本上张洁写的《挖荠菜》。我们出生的年代不一样,虽也贫困,毕竟与父辈不同,不再是吃不饱的年代,所以对荠菜并没有很深的印象。直到自己为人父才懂得文中长辈对晚辈的眷眷深情。“.......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有时也很想和女儿坐下来深谈,可惜年轻人都有鸿鹄之志,宁做飞鸣鸷鸟,不做沉默之枭,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过阵痛才能成长,经过每一代阵痛的探索,才会有人类不停的前进。也许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始终向前的终极秘密。
妻子回忆奶奶说过:“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饥饿之人不停手。”当地对挖野菜都叫讨野菜,着大概率和乞讨落家的历史有关,确实是讨,春天是没有蔬菜的,想吃,不就是向老天爷讨口饭吃吗?老天爷赏饭也要看心情,风雨雷电不来,阳光明媚,挎上篮子,菜不就讨回来了。
上班路上,和妻子聊荠菜。说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写不出来。妻子一听却很兴奋,她说,你看哈,老天爷知道春天里没有蔬菜,田间地头就长了许多野菜,等夏天蔬菜长起来,野菜就老了退出市场,你说奇不奇怪?荠菜这一篇我来写。我边开车,边听她说。
妻子说:我童年是在山里长大的,层层叠叠大山就是我的幼儿园。这个大幼儿园是现在温室里的花朵体会不到的。田野间,山溪旁,就是我成长的课堂,是我沉迷期间欢乐无限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采荠菜。
春节一到,我到外婆家,第一件事就是和表姐一到到田间挖荠菜。挖荠菜不仅在于它的味美,更在寻找它的过程。寻荠菜就是和荠菜斗智斗勇过程。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变,大小也会变。长在贫瘠土地、杂草较多、行人途径的地方,荠菜匍匐贴近地面,叶子细,植株瘦小,而且颜色很深,呈紫红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欣喜。好多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蓦然回首,突然间又会发现一个粗壮的,非常有意思。如果当时找不到,三月份,荠菜就会开花,那时候,你才发现遍地都是荠菜开出星星点点的白花。你一定要记住开花的地点,这就是你明年约会荠菜的地方。我们当地三月份有采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将采回来整株的荠菜花盘成鸟窝状,鸡蛋放在鸟窝里,煮熟了食用清心明目,对眼睛有好处。
如果长在菜地里,她就挺身往上长,长得比较高,而且颜色碧绿细嫩,根茎粗壮,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这个荠菜就是花园里的花朵,享受了和家菜一般的温馨和滋养,长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傻白甜,特别是荠菜的根,吃起来嫩甜。
荠菜和许多野菜、野草很类似。如果你不能判断挖的是否是荠菜,就将整个植株连根拔起,闻一下它的根,荠菜的根闻起来香气浓郁,有一点甜丝丝的味道。
我问她当地的荠菜都怎么吃,她回答:采回来新鲜的荠菜摘掉老叶,洗净去根焯水,切成大小适中的段,入盐、香油,米醋,加花生碎拌匀食用。
荠菜炒鸡蛋,新鲜的荠菜剁成碎末,与鸡蛋液一同搅拌均匀。锅热加油,倒入准备好的鸡蛋液,快速翻炒,鸡蛋变成金黄色加盐即可出锅。
翻书,《本草纲目》:“荠菜, 释名:护生草。时珍曰:荠生济济,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蚊、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所谓荠菜,救济苍生之菜。《救荒本草》里面将荠菜当做荒年的救命之菜。
父亲喜欢将荠菜种子撸回来,种在院子里。院子里的土壤比较肥,荠菜长得粗壮。第一次见,我很惊喜,还指给大家看院子里长了许多荠菜。父亲告诉我,这是在外面撸回来种子撒的,将院子里的荠菜采回来,一家人一起包饺子。荠菜最相得益彰的配合就是肉,荠菜焯水后攥干水分切成沫,和肉沫拌匀,调味后包成饺子,煮熟后,味道软硬适口,吃上一口,犹如久旱的旅人适逢甘霖,心情犹如大雨中奔跑,酣畅淋漓。
近几年,父亲每次在春节前都包不少的荠菜饺子,一袋袋装好,冻在冰箱里。有时不凑巧,就煮饺子吃,汤汤水水,主食和菜什么都有了,父亲倒也比较满足。大有白居易:“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的味道。
院子里的荠菜是家养的,就不急着讨回家,随他恣意。只有现吃的时候,才挖回来。挖回来的荠菜洗净切段,先将嫩豆腐切成小块,煮开后加入荠菜,点上香油、盐,勾芡后出锅。一碗绿润嫩滑的荠菜豆腐汤,鲜香味美,故乡的思念尽在其中。张翰秋思的莼菜羹不过如此。
“新春堦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新春连腌菜都倒瓮了,苏东坡求得荠菜,没等到家,中途强迫山僧煮成粥尝其新。其誉荠菜为“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东坡羹”就是苏轼用荠菜、米和萝卜熬制而成的。
陆游后有:“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常惜授厨人。午窗自抚膨脝腹,好住烟村莫厌贫。”
可见,荠菜虽低至尘埃,却也在尘埃里开出了让人艳羡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