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印象(三)
驴肉黄面
月牙泉小镇有一个美食街,很简陋。就是露天的场地,分割成一间间的小吃摊,每家门前基本都挂着招牌“正宗驴肉黄面”,西北人爱面食,只要是住在敦煌或且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早中晚三餐都是面食,我在敦煌呆了几天,每一天吃的不是油炸的果子,就是手工擀的面条。
敦煌有一样美食,只要去过敦煌的都知道,那就是驴肉黄面。而正宗的酱驴肉黄面馆你只要一问,敦煌人都会顺手一指并且骄傲的说:顺张黄面馆,因为国家领导人等名人品尝的缘故。成了享誉敦煌城的驴肉黄面代表,我一去就被人推荐去尝尝。
旅游,看的是美景,吃的是美食,对一个长期居住在本地人而言,再美的风景,再盛名的美食,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任何风景在理论上都是阳春白雪,落在日常居住的人眼里,就是下里巴人,遍地的不堪。 而美食之所以美,在于日常百姓的口碑,在于旅游者之间的口耳相传,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一个人是否做长久生意,还是做路过客生意的原因。做长久生意他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口碑,而旅游景点的生意大部分都是快餐,吃饭三大口,即使是美食,在这样匆忙的环境下,匆忙的制作,只能是粗粝不堪。这也是旅游景点人民普遍不愿意吃饭的原因,特别是随团旅游的食客,临近中午,大巴车往饮食店门前一停靠,吃不吃倒也随你的意,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吃饭,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惜要吃就是清汤寡水的一碗饭,汤上面飘着一点零星的油腥,就有点鸡肋之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为吃,影响旅游心情的比比皆是,往往推荐的都不是你想要的,所以每到一地,我都是寻找一苍蝇小馆,虽然没你要的卫生,没你要的干净,但有你要的味道。
在美食广场西北角有一家,挂着火烧木的招牌,上面写着“正宗,驴肉黄面”,正宗两个字很大,驴肉黄面稍微小一些。灯光有点昏暗,进去几张简陋的桌子,上面摆着几颗大蒜,一罐油炸辣子,一瓶胡椒粉,一瓶孜然粉。一个孩子趴在调料中间写暑假作业,几个零散的食客正在里面吃面,老板娘是一个中年妇女,系着围裙正在切香菜和洋葱,看见我们进来,热情的打招呼,带着西北人特有的鼻音。
我刚开始好奇,为什么是黄面,后来才搞清楚,黄面其实就是小麦磨成的面粉,因为小麦粒自带有胡萝卜素,如果是天然没有增加添加剂的小麦,就应该带一点微黄色,添加绿色灰蓬水(熬制液体)和面,面团发酵后切成团。
听说我们吃黄面,老板娘一边拉面,一边和我们拉呱:“要说黄面,就属我们敦煌的好,不管是大店还是一般人家里,都是百吃不厌,可以说只要是敦煌人都会制黄面。”
“我以前在兰州打工,兰州人说自己是拉面的鼻祖,都是吹牛。”她嗤之以鼻。“你们有没有到莫高窟?”她不忘回头问一下我们。知道我们去过后,她又问:“你们到过莫高窟,一般本地导游肯定会为你们解说256窟,那是宋代洞窟,里面就有拉面的壁画,早在1000多年前,敦煌就有了拉面。可后来偏偏弄了个兰州拉面。”她很有一点愤愤不平。
她一边说话,一边手脚不停揉搓面团,再左右上劲,不时的在案板上“啪的”甩一下,这个事情我看男的拉多少有点潇洒劲儿,她拉起来不免有点吃力。好在她拉的不长,但是很细。拉至长度适宜后,扯下面头抖散扔入沸水中,待一会儿几份面条在沸水里翻滚飘起来,她问我们吃不吃凉的,得到答复后,投入凉水盆中,捞出控水后装在盘子里,浇上臊子,然后装上洋葱和辣椒,上面放上几块酱驴肉,点上香菜,出来递给我们,我喜欢辣子,在搲了一点油炸辣子。拌开,随手开了一瓶冰啤酒,黄面劲道顺滑,味道浓郁,酱驴肉紧实弹牙,配上洋葱,很有西北风味。
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吃法,但我吃的黄面就是在月牙泉小镇一个昏黄灯光下的小摊子上,沙漠傍晚微带一点燥热气,啤酒的沁凉和着黄面的爽滑刺激着味蕾在沙漠里全然开放。
因为西北风沙的缘故,老板娘脸色有点黧黑,自己是高中生,后来在南方打工几年,很有点见识。梦想是在沙漠中建一个自己的民宿,让来敦煌旅游的人不仅能感受到沙漠的美,还能吃到正宗的敦煌美食。为此她建了一个敦煌旅游群,来来往往,认识不认识的都被加了微信群。
过去了很多年,微信群仍在,已经到了上限。不知老板娘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许改行了,因为名字不再是敦煌沙漠旅游群了,但老板娘一直不停的在群里推荐敦煌。
有时候,有些梦想总是好的,不然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手抓羊肉
羊肉在西北有职高无上的地位。西北人以牛羊肉为主,称猪肉为大肉,导游也一再告诫我们,找清真馆子,千万不能提猪肉,不然西北民风彪悍,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国语·楚语下》记载贵族才能吃牛羊的规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可见牛羊肉是高端的食材。《陆续资治通鉴》记载宰相吕大防对宋哲宗说:“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也。”所以,羊肉是宋代宫廷食材中的绝对至尊,皇室的专供,自然也就变成了平民轻易触碰不到的奢侈品。
到了西北,肯定要吃羊肉。
晚上,我们安顿好之后,上街准备找一个地方吃饭。街上比较清冷,一路寻下来,在一个转角发现一家店,里面用门帘遮挡住了光线,可从门缝里透出隐隐压抑的笑声,应该是一家饭馆,掀开门帘进去,是一家清真小馆,店里坐了一些食客,没有上菜,大家等着在互相聊天,看打扮应该是附近工地的工人。
清真馆子桌子上都有一张提示:外菜莫入,谢绝酒水,严禁抽烟。墙壁上钉着几个隔板,上面胡乱摆着一些饮料。还挂着一张手写的白纸,上面写着,谢绝抽烟,严禁饮酒。字写得七扭八扭,一看,就是员工随意涂鸦。
没人主动上来招呼,我们不敢招惹回民,只得老实到后面问,能不能吃饭。老板挺瘦的,浑身白衣上面沾染着油渍,带着一顶小帽,一看就是典型的回民打扮。
他打量了一下我们,回了一句等着,肉还在锅里煮,感情这么多人都是等锅里的肉。
等了约半个小时,老板过来问我们要多少,我们三个人要了两斤肉,四斤排骨,上来清水煮的两大坨肉和一些羊肋排,肉肥瘦适宜,用刀切开,蘸点盐,趁热吃起来有一股清香,而且有一点甜味,没有一点腥膻。我们南方的羊味道重,需要很多佐料去中和羊肉的膻味,不得不红烧,这样羊肉留下了肉味,失去了本味,我第一次吃到如此特殊的味道,越吃越觉得香。老板看我们吃的时候,还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羊肉汤,清汤上面飘着一点葱花,原汤化原食。
大家趁热又点了一点死面饼,就着羊肉汤,吃的只想打饱嗝。吃着吃着,就觉得不对劲,因为清真馆子里除了咀嚼声,基本没有声音,食不语,清真馆子真做到了。本来自由的我们在这个压抑的场合里压抑的吃了一顿饭,美食没有美酒,没有朋友之间的寒暄,吃的多少有点不对味,以至于吃完出来大家面面相觑,好似解放了一般,嗝也打了出来,长吁了一口气。
因为清真馆子里都是回民的缘故,我们三个多少心里有点导游留给我们的阴影。再好的食物,没有好的心境,吃起来先扬后抑,最后味同嚼蜡。
猪肉比羊肉贱,东坡在黄州时《猪肉颂》: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世的东坡肉也成了一道名菜。比起在压抑的氛围里吃高高在上的羊肉,我更愿意在市井里酣酒对歌,吃腻的流油的猪肉。
陆游在《斋居纪事》中曾说:“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猪肉一饱,解带快走,我还是吃饱了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