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垒山
所谓地无余利人无余力。农耕时代想富国安民,最重要的就是尽地之力,秦灭六国之前做了大量的水利工作,一部分是被动的,一部分是主动的。
被动譬如郑国渠,《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战国末期,韩国面临秦国迫在眉睫的吞并,想用“疲秦”战略拖垮秦国,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造成关中富庶一方,甲利天下,遂有四海。
主动地譬如都江堰。郑国渠修建十年后,为进一步吞并强大的楚国,制定由蜀国沿江而下,进攻楚国的方略,这就需要在蜀地建立一个富饶而强大的粮草基地,蜀国多水患,公元前256年李冰出任蜀郡太守,开始对蜀地水患治理。建成后,《华阳国志》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工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秦强而天下弱,看似没有关系的两地灌溉工程,都是强秦争天下的利器,更重要的一点,这都是惠民工程。
而我眼见着从农耕社会迈入工业文明,小时候的堤塘水坝一点一点奔溃,渐趋与无,再回乡,已经不复小时候沟渠纵横,阡陌交错的景象了。
长江流域,河湖纵横。许多人为了安家,将水围起来,就形成了圩子。家住在圩区,房子在大埂之下,每年必须对大埂进行修缮,防止夏季大水季节破圩。秋收后,每家每户都要去一个人带上干粮和工具挑圩埂,吃住在圩埂下面的帐篷里,前前后后大约一个月时间。我们因为在长江下游,采取的都是堵塞的方式,所以一到大水季节,不免有的地方破圩,当地有名的全国劳模龙冬花就是破圩后以身堵水的典型。
堵塞不如引导,郑国渠和都江堰都是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采用建坝分流引水漫灌,让泾河水流入洛河,浇灌渭北的大片土地。而都江堰却是因势利导,建鱼嘴将汹涌的岷江水一分为二,通过离碓,然后由宝瓶口平缓地进入成都平原。
从成都乘动车到都江堰下车,直接到接驳站乘大巴,大巴售票员是一个干练的中年妇女,兼着都江堰的讲解员。上车介绍了一下都江堰大致的情况,都江堰景区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玉垒山,一部分是都江堰景区,而都江堰有三部分,一部分就是二王庙,一部分都江堰主题公园,含鱼嘴、离碓公园,最后是宝瓶口,联通中间的就是安澜索桥。这趟车大家到玉垒山门前,然后沿着玉垒山下到二王庙,顺势转一圈就游览完了整个景区。车辆在山间行驶,一路古木森森,盛夏的山间阴凉无比,山盘旋而上,车突然停了下了。一下车,看见一个仿古的门楼,上书三个大字“玉垒山”。导游摆了摆手,到此为止,剩下的就要你们自己去体会了。
进入玉垒山,沿着人工扶廊曲折迂回向下,偶坐小憩,山间的微风吹得人心旷神怡,进一步深入,你就发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步云廊,廊道是电梯,从下而上幽深高耸,上去就看到了玉垒阁。从徐霞客发现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以前,禹贡地理一直认为岷山导江,也可以说岷江是万里长江文化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看,万里长江第一楼应该非玉垒阁莫许。
玉垒阁飞檐翘角,就像一把宝剑倒插在在玉垒山上,剑尖直插云霄,天气晴好的日子,在都江堰市区无论在哪一个方向都能看见。依山势而建,与传统的楼阁样式略有不同,底层在岩石下,台阶依山势建在侧面。以下面的柱子和山势建一个平台,玉垒阁就建在平台之上。进去后,中间循环式上下台阶,我一直走到六层,站在扶廊前,恰逢天晴,白云飘荡,似乎触手可及,岷江水在脚下像一条玉带蜿蜒南去,南边古城的房屋鳞次栉比,阳光照在玉垒山上一片金黄,迎面的风轻轻地吹过,丛林中翻起绿浪,仿佛一条绿龙在金黄的日光下矫健的穿行,又仿佛与岷江一同嬉戏的游龙,伴着岷江水滔滔向南,最终游入古城,潜入千家万户。
玉垒阁上有许多匾额,“天外玉垒”“玉垒晴望”等等。最有名的可能就是“人归玉垒”,来自范成大“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匾上字人多不识,甚至有人读出“人妇上垒”,让人不禁莞尔。
记得看《三国志后主传》诸葛亮五丈原陨落后,上面记载刘禅做了一件事,到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归成都。湔县就是老灌口县,视察的应该就是都江堰。当时不解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有许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偏偏选了一件事去看水,陈寿有许多事情可记,偏偏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还以为陈寿故意轻视他。现在想来,都江堰对蜀国之重要,其作用可能重于诸葛亮。
巍巍乎高山,浩浩乎长江,我问青山老未老,青山问我闲不闲,山未老,我未闲,可惜流水东去不回言。
都江堰
有一段时间余秋雨的散文很是风靡,《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文化千年》.....特别是提到都江堰,最著名的题字“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现在已经成了都江堰的标志。大有眼前有景写不得,崔浩题字在上头的感觉。
我看过很多的长江水,有细如匹练蜿蜒溪流的长江源,惊涛骇浪气喘如牛的三峡水,碧波浩渺夜月泛舟的赤壁水,有六朝脂粉细腻如脂的秦淮水,有前仆后继跌宕汹涌浪高千仗的钱塘水,有温顺和婉波澜不惊的西湖水,都江堰的水与这些水都不同。他对上述的优点兼而有之,既有临镜照水的温柔,又有汹涌湍急的一往无前。
他的最大不同,都江堰的水是人为的。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江堰就是人循自然,继而驯化自然的典型杰作。
从玉垒阁下来是一条崎岖的小路,沿途树木参天,路旁有一个西瞻亭,相传司马迁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在此驻足西望,看到岷江河谷奔腾汹涌的江水,在李冰父子的“湔堋”安流顺轨,不禁在《史记河渠书》里感叹到:甚哉,水之利害也,这也是水利一词的由来。
在亭旁,有两块摩崖石刻,年久浸患,字斑驳不识,凑上去,勉强看见“敕提督水利,李公冰....都.....利蜀.....深淘滩....低.....”不远处有一块石坊碑,样式很奇特,中间是三层重檐歇山顶坊,左右是双层、单层檐歇山顶,中间嵌着一块石碑,字迹清晰可辨:“敬修之老公祖治水德政”,参观完整个都江堰才知道第一处石刻可能就是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碑。敬禧字修之,清朝光绪年间在此任水利同知,有岁修都江堰时将所有费用纳入官费开支,减少百姓支出的德政,蜀人为了纪念他,在此修了德政坊。自李冰至敬禧过去了一千多年,可二人的功绩碑却矗立在一起。想起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总会记得你。正如臧克家所说:他活着,为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人民将他抬举的很高很高。站在坊前,感慨良久。
循着江堤北岸继续向前,东苑大门紧闭,可是门前一株梅花开的正艳。花瓣随风飘落门前,扬扬撒撒,饶是如此,梅花枝头仍是繁华热闹。
越过东苑,看见三层飞檐歇山顶式上门,上书功施万禩四个大字,上台阶,又有“玉垒仙都”四个大字。庙宇依山而建,房屋曲折迂回,依山傍水,结构错落有致,近看朱檐飞拱,远望雄踞江边,气势非凡。
进去后向北面上台阶,就是二王庙。一层悬挂“高山仰止”匾额。进门后左右两壁厢夹角墙上书写龙、虎两个大字,正中间一块石刻,右边书“遇湾截角”,左边“逢正抽心”中间有光绪知成都府事文焕书的治都江堰三字经。转弯正面庙内壁龛上满墙写着“深淘滩低作堰”六个白底蓝色大字。向上,正面一块冯玉祥民国三十年二月题些的:“二王庙”匾额,上书“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气栗蛟龙”的楹联。
一路向上,眼前是一件两层歇山顶式建筑,左右两边三层浮屠塔,各一石龟驼碑。正面悬挂“德浩功深”四字匾。里面供奉着李冰夫妻二人的全身坐像,门前香后缭绕,鼎祀之人不绝。
临出门,看见二王庙“恩泽长流”匾额下一只小狗,项上系着一个铜铃,小狗目视前方,双耳下垂,眼神炯炯,双手前伸俯撑地面,后腿倨坐,似是待命出击,路过的大爷大妈都蹲下来摸一下他的鼻子。说这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摸他的鼻子能祈福免灾。我也不能免俗,在被摸的铮亮的哮天犬鼻子上摸了好几圈。
很难想象,在没有安澜桥之前,人们怎样越过波涛汹涌的岷江到达岷江南岸的。碑文记载,在安澜桥之前,白沙渡屡屡翻船,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何仙德夫妇励志修桥,桥成后,命名为安澜桥,当地人都称夫妻桥。现在的桥是钢管扎成,用草索捆扎,上面铺着木板,人走在上面桥面微微晃动,特别是人多的时候,桥面晃动厉害,两岸高山岑峻,乱石嶙峋,岷江河谷的风呜咽呼啸,加上滔滔江水不时溅起浪花,让人不禁心悸。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都江堰,到图书馆查阅了部分资料,发现都江堰在李冰时期,包括史记河渠书都称此工程为“湔堋”,因为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宋时才改称都江堰,来源确实不可考。
过了安澜桥,就是著名的鱼嘴,也是都江堰渠首部分,鱼嘴大坝上面挤满了拍照的人,我只好在一边看着,鱼嘴更像一条被钉在江里的鱼,上面布满了水泥钉,岷江水浩荡西来,在鱼嘴被一分为二,大部分水沿着自然河道,也就是外江溢出,一小部分流进内江,整个内江堤堰都是李冰父子带人开凿出来的。旁边人介绍,鱼嘴有神奇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功能,不知古时候李冰是如何测量施工的,所以有时候你很难去评价古今工程的优劣,如今建筑材料比以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可是建筑使用寿命远远不如从前,古人的建筑艺术,利用自然的智慧委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完成了分水的第一步,可是怎样调节水,这个问题又摆在李冰父子的前面,李冰父子因势利导在水过玉垒山侧,利用火烧山石,泼冷水炸裂的方式,硬生生从玉垒山脚凿出了一条分水的通道,凿出来的这一部分叫离碓,就是现在的离碓公园,水由内江又一分为二,如果水势过大,水则沿着外围溢出进入岷江主河道。
岷江河谷,在水流入鱼嘴之前,就是一批脱缰的野马,随着山势在河谷间横冲直闯,咆哮着,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沿岸峻岭峭壁,虽飞鸟隔岸空啼,可人迹罕至。李冰父子在荒无人烟的河谷上劈山凿石,筑堤引水,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古人在没有今天先进测绘仪器的情况下,能多次分水,顺服野马一般的岷江水,让他温顺和缓的流进成都平原一千多年,也不得不让人心生感叹。
为什么是拜水,我想起禹王宫前的介绍: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都江堰的二水文化是大禹开其瑞,鉴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通过治水,万亩良田盛开了菜籽花,百姓安居乐业,一遍欣欣向荣之景。
如其说是拜水,不如说拜的是这些治水,懂水,遵循水的先贤圣哲们。
游名山,必有圣水,有圣水必有古树。出来时公园里,一群人围着一棵树,时值早春,树分阴阳,枝杈相连,特别是下面连接的两根树杈,一上一下,好似情人间相互攀援的手,彼此相互打量欣赏,上面乱发缠绕,枝萌新芽,蓬荜辉映,阳光射下来,斑驳琉璃。导游介绍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张松银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就是在这儿取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