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洛阳——不翻汤
周末休息,我和爱人把孩子们带回来,给忙了一周的父母放个假。晚上孩子想奶奶,我给母亲打座机,无人接听,打手机,一问,出去逛街了,正在老城西大街喝“不翻汤”。 父母在老城住,南大街的尽头。老城不大,向北几百米,就是十字街,四个方向分别是东西南北大街,来洛阳十年了,添孩子后,父母一直帮忙带孩子,偶尔遇到周末,我们带孩子,俩人便出去逛街。 洛阳自古便有“汤城”的称号,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鸡汤,几十个品种,知名水席里边,更是汤汤水水,全天供应。汤在洛阳已经形成一种饮食文化,有了文化属性,无论达官显贵,或草根百姓,均厚植于心,谁都离不开,断不了。作为外来户,一到洛阳,我们也被这汤所吸引了,小区楼下更是一个个汤馆,不知为何,父母特别钟情于西大街的“不翻汤”。 作为十三朝古都,外地游客来洛阳之前,都多少了解一些洛阳的汤文化,然而,对于“不翻汤”,应该说了解甚少。“不翻汤”作为汤中牡丹,属于洛阳汤里边的升级版,由于做法讲究,一般在市区很难喝到,要想喝上一碗正宗的不翻汤,只有到老城西大街的文化一条街旅游,方可喝到。 老城西大街,古代就是商人的聚集地之一,这些年,青石路两旁,均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筒子楼,荟萃了洛阳各种名吃,门前高悬招牌,整条街都是做历史文化生意的,人潮涌动。颇具生活气息。 我经常带孩子去逛,每次过去,都感觉自己仿佛就是游客,无论身心都是一种放松,在这里可以完全放松,逛吃逛喝。当然,每次过去,除了一路品尝各种小吃之外,主食则一定是“不翻汤”。相比其他汤,“不翻汤”用料更丰富,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应有尽有,汤则精选猪大骨汤。洛阳水席里边有一道菜叫焦炸丸子,用粉条和胡萝卜丝做成的炸制的素丸子,焦香可口。这个不翻汤里边加的丸子,就是这道菜里的素丸子,素丸子一块钱五个,属于备选项。而不翻汤的精华,则是碗里边荡漾着的那块“不翻”。
“不翻”的主要原料是绿豆面,绿豆面和成糊状,在往平底锅里一倒,即成一张类似春卷的薄片,不用翻个儿就熟,所以就叫“不翻”。舀汤时,把两张晶莹翠绿的“不翻”叠着放在碗里,携带着碗里的其他菜,用翻滚的骨汤一冲,加上调料,一碗“不翻汤”就出锅了。“不翻”吃到嘴里,最大的特征是软面不化,嚼起来有豆香,汤味道纯正,利口,不油不腻。 关于“不翻”的由来,也有一段历史典故。相传,康熙微服私访途经洛阳,由于长途跋涉又饥又渴,这时,正好看到街上有一位老妇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妇说:“饼还未翻,等一会儿。”康熙说:“不翻。”待品尝过后,啧啧称赞好吃,后来大家知道称赞这个饼的正是康熙皇帝,这“不翻”便流传起来,成为知名的为“洛阳不翻”,这个故事流传最广泛。洛阳人有喝汤的习惯,后人把这种美食放入骨汤里边,在辅料上稍加改进,便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洛阳“不翻汤”。
“不翻汤”一般是晚上喝,可以稍微加点醋,更是酸香利口,助消化。来老城西大街喝不翻汤,不仅仅喝的是这碗汤,喝的更是一种文化。熙熙攘攘的人群,霓虹闪烁的灯光,大人小孩边走边吃的放松和惬意。汤馆门口,支起的大锅,滚烫的大骨汤,各种佐料,一碗碗,诱人的样子,特别是汤馆老板盛汤时候娴熟的动作,这就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味。 冬日里,遇到飘着小雪花的时段,过去喝汤,坐在马路上,赏着雪花,看着满大街各个门店门口,飘出来的氤氲热气,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更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