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如生的头像

如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8
分享

“鱼鹰”老黑轩

老家村子不大,五百多口人,却出了不少能人,善于抓蛇吃蛇的刘元成、走村串巷锢漏锅的六园、“鱼鹰”老黑轩、抓鹌鹑能手怀伯等等。“鱼鹰”老黑轩的名声算是其中较大的,周边几个村都知道这个人,因不知道他的名字,闲聊间,就给他冠了外号“鱼鹰”,常用恁村那个“鱼鹰”表示。

“鱼鹰”老黑轩原名张德轩,六十年代人,与我父亲同年代。我们村杨、孙两大姓,其余杜姓、乔姓、刘姓、张姓皆是亲戚跨亲戚,后迁过来的。老黑轩弟兄四个,他和老大同住一个院,在村西头。老黑轩身高一米八,高高壮壮,腰不弯背不驼,面部黝黑,理平头,一脸胡须,爱抽烟,不善言谈,不爱交流,常独来独往。身体的特征,加上名字里有个“轩”字,村里人就给他取了外号“老黑轩”。“轩”字取老家的一个俗语,“轩的很”,形容一个人很有能耐,某方面能力突出。在儿时的我们眼里,老黑轩身上,还写满了力量,与智慧。

听父亲说,老黑轩年轻时候,曾经在黑龙江的农场当工人,算是我们村最早外出打过工,见过世面的人。最主要是从东北回来后,他还领回来东北的媳妇,长的非常漂亮,同样人高马大,六七十年代,娶个媳妇是很困难的,村里很多同龄人都是去山里领,老黑轩不仅领回来一个东北的女人,长相还很漂亮,还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我们都爱听他说话,跟电视里基本一样,很好听,也成了我们最早的普通话启蒙。她媳妇抽烟、喝酒,性子烈,在村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黑轩家庭条件一般,两口子只有一个房间,与他大哥同住一个院,也许是家庭条件的原因,又或是他媳妇爱吃鱼,这个无从考证,总之,我对他的印象,总是一手扛着铁锨,一手提着鱼从村里路过,让人羡慕不已。

老家南阳盆地,地处长江流域,雨水相对丰沛,村子附近,虽然没有大的河流,村前村后大大小小排水沟很多,还有解放后修的干渠,沟里、渠里常年有水,稍微一下雨,就是逮鱼的好时机。老黑轩逮鱼最大的特点是工具简单。很少见他带网的,基本都是一把铁锨搞定。

听父辈说,这个人出去逮鱼,凌晨就出发了,基本上都是在水涨起来之前,用铁锨挖土,把水沟拦腰截起来,形成一个小型水坝,再制作一个开口,水流慢慢形成瀑布,鱼儿很聪明的,对下雨敏感,遇到上流来水,就纷纷往上游动,他就利用鱼儿这个习性,采用改水道,制造陷阱的方法,在鱼儿上游遇到瀑布阻挡时,将其抓获。雨常半夜下,后半夜慢慢涨水,这个过程,老黑轩已经收获满满,然后用草把鱼一个个绑起来,整成一串,挂在铁锨一头,赶在水涨满沟前,就收工了。水涨起来后,上下游落差渐小,再想利用这个方法徒手逮鱼,就基本不可能了。

小时候,遇到晚上下雨,我和小伙伴们常琢磨着,早早起床去扎网逮鱼,老黑轩已经满载而归了。他利用的是水涨起来之前那个时间段,鱼儿正欢,水也不大,逮的是往上游去的鱼,当我们早上起来起床,跑到村外,再循着沟壑去扎网,那时候,水已经很大,逮的是上游被洪水冲下来的鱼,且水大,鱼已经很难抓了。

老黑轩逮鱼,不仅在下雨涨水时,平时他也抓,田间沟沟壑壑里,常会形成水坑,遇到干旱的天气,坑里水浅,常见他下水逮鱼。我们都爱逮鱼,但对鱼的分布,鱼的大小没有准确的判断。

称他为“鱼鹰”,一点不过分,他总是可以精确的判断这个水坑里是否有鱼,鱼的大小,分布位置。他基本都是徒手抓,只抓大鱼,三两以内的,他也不要。我常在岸上看他逮鱼,只见他挽起裤腿,锐利的双眼判断好位置后,两手轻轻插入水中,轻轻游荡,手臂本来处于放松状态,张开着在水里摸,突然,手臂一收紧,鱼就到手了,最多摸两圈,精准的很。然后随手抓起沟边的草,把鱼扎起来,扔草窝里,再去摸,动作娴熟。

我也曾尝试过这样的动作,在小点的水坑里也抓到过鱼,对于稍微大点的水坑,则基本上是碰到鱼的身体,且身体和精神始终是高度紧张的,不时感觉鱼到手了,却又溜了。

老黑轩的动作是不慌不忙的,沉稳的,仿佛他的手都带着电,眼睛似乎有透视功能,只要他下水,里边的大鱼,就别想溜。动物世界里,大型动物捕食到猎物后,一顿饱餐,剩下的则吸引更多的小型动物过来,共同分享。小时候,逮鱼也是这么回事,我们基本都是循着老黑轩的足迹,在他早上满载而归后,拿着自己编的扎网,在他做的小水坝的地方,扎起来,再收一些鱼。在水坑里逮鱼时候,他摸完了,取够自己吃的,我们小伙伴共同商量着,里边肯定还有大鱼,于是把水坑围起来,用水桶刮干里边的水,用这种最笨的方法,把大鱼小鱼一块抓了,徒手浑水摸鱼这个技巧,周边几个村只有他一个能做到。

这些年,天气干旱,大沟小沟常年处于干涸状态,“鱼鹰”也走了,随之,新生代的孩子们再也没有了逮鱼这项活动,但是三乡五里的老人提起来,对于“鱼鹰”老黑轩,仍要竖起大拇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