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撑的欧阳修
欧阳修特别喜欢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为人不可及。苏轼则认为,这两句诗写得的确不错,但老师这么喜欢,是不是“岂非厌饫芻豢,反思嬴蛤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师吃撑了。
历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将入相是终极理想。一个人如果能力极大,抱负宏阔而不得其位,就会自怨自艾,感概身不逢时。
屈原,作为浪漫主义的第一座高峰,得意时内修法令,外接诸侯。失意时,整天发牢骚,抱石沉江。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的第二座高峰,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综上,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失意时发牢骚、讲大话、画大饼、喝大酒,以排遣胸中块垒尔。
贾谊才兼天下,终究哭死;曹植才高八斗,落得抑郁而亡。柳宗元学富五车,与韩愈并为八大家之首,抱怨而逝;张九龄才识过人,终究落魄魂归。
但与这些大文豪相比,欧阳修的情况最为特殊。讲文学成就,他不差于以上任何一人;讲治理天下,他为政一方,造福一方,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千古。讲做主考官,嘉佑二年科举一届录取的学生中,24人进入宋史正传,17人做了宰相,他作为天下文宗,1300多年科举史无出其右,可谓天下一人。
虽然屡遭贬谪,但皇帝终究想要用他,他二十二次提出辞呈,不干了,他知道自己声名太甚,与其在高位被赶走,还不如趁好就收,以全名节。
就这样一个气度儒雅,大富大贵,广受尊敬的文学大家,会喜欢“禅房花木深”?他不是应该跟郭汾阳一样纵享天下富贵,八子七婿祝寿,金枝玉叶,福寿满堂吗?难怪作为他的学生,苏轼不相信,觉得老师是肥肉吃多了,想吃瘦蛤蟆了。
估计欧阳修没看到苏轼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否则他一定后悔一次过录取了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才名不在已下,苏辙后来做了宰相,专门负责捞人。每次苏轼惹祸被贬,都是大哥在后面想办法捞人。
人说苏轼苏辙兄弟感情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的确是苏轼的愿望,如果苏辙不在了,再也没有人捞他了,那他就真的老死在黄州、惠州、儋州了。
当然,苏轼自己也偶吃饱撑的时候。有一次,他“饮醉食饱,默坐思无邪斋,兀然如睡,既觉写渊明诗一首,示儿子过。”
陶渊明这首《东方有一士》把一个孤介之士描摹得入木三分,然这位高人“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不知苏过在知道老父亲吃饱喝足之后羡慕一个三旬吃九顿,十年著一冠的人会做何想,难道也是吃饱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