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踏歌 记忆里的年味
春意倾城,行岁向早;当喜悦的音符升起,幸福在美好的日子里荡漾:热气蒸腾直上九重,醉了瑶台仙境;炊烟袅袅纵横阡陌,彩了河边人家。如今的年味里,七珍八馔已寻常成舌尖上的“小康”,而“全民阅读春风行动”、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点等精神文明之花的年味更是处处绽放。
在这春风浅语、杨柳堆烟伴着锅铲欢鸣的人间烟火交响曲的欢歌笑语里,少时记忆深处愈发清晰的是那亦文亦武、亦雅亦俗、贯通古今的别样“精神文化大餐”——家乡年戏亮开嗓子,在年味的喜悦与和美合唱中,踏歌而至,萦绕回旋。
记忆里的乡戏简朴而隆重。云板声起,箫笛齐鸣,铁皮喇叭播放红色歌曲的时候,乡戏正在学校里排练。演员俱为“乡贤”,教师、老艺人等熟得不能再熟的乡里乡亲面孔;节目自编自导精彩纷呈,涵盖计划生育、“两上缴”、孝敬公婆、助人帮困、拥军优属等甚至还有淮腔、黄梅戏等;大多的乐器自备,“湖船”更是削一竹而知千篁,绽一叶能发清音;竹为脊梁,绢制花衣,且扎花团锦簇醉春早。
记忆里的乡戏热烈而欢腾。年戏往往是从学校出发一路步行到各个大队部演出。正月初一大早,开道鞭响,锣鼓齐鸣,着绿穿红,彩的艳眼、粉的入心;凤凰自行车上,架鼓驮锣,余者皆步行,脚踏祥云,步子那个旋呀;面带春风,笑容那个飘呀。如俊鸟同飞,初几十人,渐渐唇红齿白的孩童、俊俏含羞的媳妇、满头银丝的老者汇入这渐次庞大的喜悦洪流,领跑一路花开,长空云端放歌。
记忆里的乡戏幸福而憧憬。携手共庆,春光可掬;年戏是不设舞台的,各个大队部门前的晒谷场便是舞台。呼朋唤友,平叙佳话;观众是没有座位的,全是兴高采烈地站着,发一圈平时舍不得抽的好烟,噙着剥去彩色玻璃纸包裹的奶糖,人潮拥挤得孩子鼓鼓衣兜里的金丝枣、糖粒儿掉了一地却顾不上捡,欢笑着看“湖船”袅袅婷婷荡起满天的桃红柳绿,欢舞着听锣鼓喧天声里抑扬顿挫的淮腔土调,喝彩人间的向善、交流收成的话题。尚言繁花落,谈笑青云起;所有的乡思在这里聚集,共话新年前路可期;所有的喜庆在这里升华,描绘村庄变迁星梦大海。
日月更迭,浅语春秋;东风浩荡,歌高行远。乡戏踏歌,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年味;如丰收的麦色起伏、绵延向前锦绣山川、河流、大地;这一曲曲精神文明的美丽之花、幸福之花,穿越时光,承载梦想,奔向烟火人间,奔向诗画家园,奔向激昂飞扬的新时代、新征程。